荣誉会员
UID9205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16483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2-9-16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本贴首发豆瓣网·尼龙吉他的魅力小组】【吉他中国为次首发】
大约在古罗马帝国的中期,出了个天主教学者叫奥古斯丁,此人的观点对于基督教美学奠基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在归纳综合古希腊美学观点基础上提出上帝的整一性,至高至善的和谐性。由此开始西方主义的美学开始以和谐为主题的重要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潮。 其二,此人完整论述基督“三位一体”的概念,使得基督教正统教义得到完善。三位一体即在坚持上帝整一性的前提下,认为父,子,灵三者都是上帝同时存在的表现与目的。比如爱者,被爱者,和爱这三者的关系一样。
由此开始以和谐,整一为主题导向的基督教美学在建筑,绘画,诗歌,文学,音乐等等层面均有持续性的发展,直到如今,世人仍可上溯发现到古罗马古希腊的影响。 在巴赫所有作品中不仅宗教作品,纯世俗的器乐作品中,和谐与整一性贯穿其中,不仅仅从曲式的结构上,在作曲技巧方面,其转调和低声部发展都遵循和谐与整一的原则。同时巴赫作品也因此产生某些固定的“巴赫风格”,令人一听便知。
巴赫作品中对位与和声的和谐性是终极的,尽管在终极解决之前会繁衍出好几段不太完全终结性的篇章,但最终的解决一定是终极和谐的。 那些不太终结的中间乐段往往在节奏与旋律上头兼尾续,构成连绵不绝,此起彼伏的大段即兴篇章。巴赫的作品大多就是这么结构的。 观察巴赫作品,大部分作品篇章中都由若干“极点”存在,把握住了这些“极点”,从大整体上也就能掌握了该篇作品,所谓“极点”就是旋律/节奏/和声/强弱等要素其走向变化发展到极致之时的那一点,当然如果把结构细分可以乐段,乐句,甚至小节,都可以找到“极点”的存在。巴赫作品的独特性便在于“极点”的变化性,除了反复段落,任何两个极点是绝对不会雷同的,因此便带来听者和演奏者的欲罢不能,在没有尽情演绎主题的变化之前,巴赫绝对不会轻易终结。
作曲结构上,从单调的引子呼唤到千变万化的发展变化与最终的完美终结,这是巴赫作品最最常见的结构模式。可以说这种方式完美地诠释了巴赫心中的上帝形象。 在上帝一体三格位的基督教正统理论中,神和人 的关系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关系。被膜拜者与膜拜者的关系。圣父是先万物而存在的存在,公正而威严的创造者,大智慧者;圣子是为了拯救人类而被上帝创造出来,但圣子同时也是上帝,代表至高至善,慈爱者;圣子降临人间被钉十字架后复活返回天国,肉身成道,圣灵代表最高级的完美与和谐,集牺牲和勇敢精神于一体。父子灵三者都是上帝于人世间的投影。 对于巴赫作品中的无穷无尽的变奏,如果把他们次序打乱或单独抽出来就完全不能够成为作品,这种前后的强烈关联性正是巴赫大胆转调和变奏的基础,同时也是“巴赫风格”一个重要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