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6|回复: 18

遗忘巴赫 音乐还剩下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1 06: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遗忘巴赫 音乐还剩下什么

文:李瑾

画面一:

5月下旬,“2005北京现代音乐节”邀请朱丽亚音乐学院作曲教授菲利普-拉瑟尔(Philip Lasser)做了题为《重返巴赫精致风格---美国音乐中的当代趋势》大师班专题讲座。菲利普先生特别将自己的新作《根据J.S.巴赫创作的十二首变奏曲》(Twelve Variations on a Chorale by J.S.Bach) 作为例子,来诠释分析巴赫对于历代作曲家创作的影响。十年前他将巴赫的复调系统性地引进朱利亚音乐学院的教学时,选修课程的有几个人。十年后的今天,选修巴赫复调课程的学生已经从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人以至到现在的几百人,而且选修巴赫复调课程的学生,从作曲专业扩展到了表演以及相关理论专业。今年夏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聚集到了拉瑟尔先生在巴黎的复调教学大师班夏令营,拉瑟尔的巴赫复调课程如今已经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


画面二:

7月8日,以色列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阿米-马利尼给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6位研究生上了最后一次帕勒斯特里纳复调和配器课。这也是他义务来中央音乐学院执教一年后的最后一节课。在课堂上,他将自己2000年为纪念巴赫250周年创作的《十二首前奏曲与赋格》(Twelve Fantasies For Piano in Prelude and Fugue Form) 作为实例在课堂上为学生一一讲解。马利尼遗憾地说:“可惜的是,我的这次早期复调作曲教学试点时间太短。以色列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帕勒斯特里纳复调课程需要五年(两年帕勒斯特里纳复调和三年巴赫复调)的时间才能学完。我所能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值得注意的是,选修马利尼复调和配器课程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从去年的五十多人,如今仅留下了6位学生。马利尼自嘲到:好在课堂上没有剩下我自己... ...。

难道说,巴赫在中国已经被遗忘了?

无独有偶,在现代音乐节所提交的50多篇国内音乐院校的和声理论论文中,没有一篇是论及巴赫的。主调和声思维源自巴赫,而中国似乎不太需要巴赫。在追逐欧美“新锐”和“前卫,先锋”为时尚的今天,巴赫似乎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被“束之高阁”。“我讨厌巴赫”如今已经成为不少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的共识。演奏专业的学生是“不得不演奏巴赫”,个别学作曲的学生甚至认为,谁要是拿巴赫风格来创作“那就是老朽... ...”

而他们真的懂巴赫吗?

“不学巴赫,不了解巴赫,就不可能是一位合格的音乐家。”菲利普和马利尼先生对此异口同声。两人同在东、西中美两个最高学府进行巴洛克早期复调的教学试点。但其结果对比却如此鲜明和强烈,的确让人难以置信。

是巴赫太过逻辑思维的创作方式,让中国的学生望而却步?还是中国音乐教学体制出现了什么问题?



中国教师如是说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秦文琛,教授复调多年,他认为,国内作曲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不仅仅是对复调课程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似乎对任何课程都没有什么兴趣。

国内音乐学院目前的复调课程的课时为一年半,但严格对位的帕勒斯特里纳教学仅为整个复调课时的三分之一,接下来的便是自由对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调教学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在于没有能够引进风格复调教学,即从中世纪时期的严格对位、帕勒斯特里纳、再到巴赫、古典、浪漫、直至现代复调,进行各个时期的风格复调教学和训练。据我了解,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复调课学时要花费6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复调教学是一个半学年。但是,上海音乐学院很早就引进了风格复调教学。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认为,作曲四大件中,最难教授的课程就是复调了。”

作曲教学是否应当知难而退?

马利尼认为,学生的状态也一定程度地折射出教学体制问题和教学的状态。“如今学习作曲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得已的次要选择,也就是说,没有演奏才能的人,才会选择指挥,而没有指挥才能的人,最终会选择作曲,这已经不是中国作曲教学存在的问题,欧美音乐学院也存在这种现象。照理说,作曲系的学生也是应当是各个方面掌握最突出的学生,无论演奏技术还是理论作曲技术方面。不掌握巴赫,就不可能学好作曲,也不可能学好演奏。而且,复调学习需要做大量的习题,而这恰恰是中国作曲系的学生完成的最差的一个方面。
发表于 2009-3-21 07: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我是完全不在行,但也兴趣浓厚地阅读了。感谢 abada 提供的资料!

BTW: obodo 是否更加对位 :)
发表于 2009-3-21 13: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俺的感受:巴赫是音乐的音乐
发表于 2009-3-21 14: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我还是通过我老师认识的复调,虽然弹不上理解,但我个人很喜欢巴赫的音乐!
发表于 2009-3-21 16: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欢巴赫的也许是不了解

下场摇摆巴赫听听  也许就喜欢了  至少有了些兴趣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00: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一篇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叶小刚的美文<关于巴赫>

关于巴赫

叶小钢

  不久前买了一张罗莎琳·特瑞克弹的巴赫的《戈尔德堡变奏曲》CD。这是一张音乐加总谱的高科技产品——“CD-PLUS CORE”,出版于1999年。放在电脑上边听边看,我奇异人类对完美的追逐精神犹如巴赫的音乐,层层递进,生生不息。如今电脑系统也像巴赫变奏曲的精神本质,在不间断的意念扩张和形式发展中得到自我肯定与完善。

  对于罗莎的演奏我没什么好说的,看著屏幕上游标在乐谱上移动,赞叹中又好像丢失了一些纯听觉上的快感。对于巴赫这样一位人类音乐的精神 袖,其实说任何话都是不恭敬的。

  记得小时候弹巴赫是件苦差事,从小曲到二部三部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提塔、协奏曲;前奏曲与赋格,仿佛一辈子都弹不完。事实上也弹不完。要是弹一首二重或三重赋格曲,没个把月时间,各个声部想要独立,简直是做梦。

  至于巴赫其它体裁的作品,如弦乐、合唱、管风琴或其它形式的音乐,比如无伴奏,都是以后边学边听到的。 我过三十岁才感到巴赫的博大精深,但很少听到能真正打动我的巴赫演奏,直到有一天偶 尔听到古尔德,那位加拿大怪胎钢琴家,是他真正打动了我。

  那天我正在宾州的高速公路上狂奔,电台里突然放起古尔德弹的《戈尔德堡变奏曲》。我记得自己差一点把车停下来。太震惊了!我从未想到巴赫可以弹成这样,或者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弹。从此开始狂听他弹的巴赫,艰深的理智思维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开始在内心构架起一座座拱型桥梁,高度复杂而又极端清晰的思维倾向开始在心中占上风。不动声色,高洁与纯净成了那时我对音乐的唯一追求。应该说, 巴赫是在那时开始影响我的,而造成这一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古尔德, 这位我原来从未听说过的钢琴家。至今我在北京还念念不忘这位钢琴家,只要有他的唱片,我总要去买下来。现在sony出他的全集,“买下”他已经是件容易的事,也许通过他我又会喜欢上哪一位作曲家呢?

  巴赫音乐中无与伦比的结构会激发每一个人对控制和张力的兴 趣,能使人对人类的内在力量、智力光彩赋予更多的憧憬。有人形容巴赫的多声思维近乎于神学的语言,是来自天国的精神启示录,与祈祷者的概念非常接近,这是一种近乎崇敬的概念。我看巴赫却更平民化,他的音乐反映了前人的成果,到他是这类音乐的顶点;同时又预示了音乐以后发展的道路。因此他的音乐是十分入世的。他那些快速运行的旋律线,清风般掠过人们的心灵,循规蹈矩中激发了人们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他那些庄严的慢板,使人感到生命的有限,感慨喟 叹中使人感到光荣与崇敬;而他最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结构,则使人感到宇宙的和谐与心灵宏大的无边无№。感觉中巴赫应是沉重的,然而他的音乐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让人轻松而充满信心并且激动人心。这才是巴赫的音乐。

  不久前有朋友问我,现在最想做的是哪种形式的音乐。我回答说,最想做的是“巴赫”!十几年音乐实践,各种音乐体裁形式几乎都试过了,唯独没试过纯复调形式的大型创作。

  现代音乐许多作品中贴近巴赫的片段,都像是在一件时装最显著的部位镶上了一块名贵的饰物,往往能出人意料,但也常暴露出无法掩饰的浅保坦率说我很想这么做,但是不敢。因为没这样的心智。

  我很钦佩肖斯塔科维奇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本肖氏的《前奏曲与赋格》,据说他是为了回敬当时西方评论家说俄罗斯作曲家“没有技术” 。我过四十才写了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交响乐,我相信也会有“巴赫”式的内心召唤,能否出一本自己的《前奏曲与赋格》不敢说,但在生活及艺术的积累中我相信这种心态一定会来。
发表于 2009-3-22 08: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遗忘巴赫对音乐意味着什么不是太好确定,但是,如果音乐只有巴赫的话,很多人是否还会有机会参与这样的讨论呢?至少对我来说,相对于现在如果可以称之为是音乐的一些东西给我的感受,我觉得只有巴赫的音乐世界会是苍白的、单调的、乏味的。
  如果到现在为止音乐相关的一切构成了一座金字塔的话,每一种音乐形式或者每一位音乐家或者每一首音乐作品或者每一位听众或观众,对于这座金字塔来说重要性虽然不同,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都可以说无足轻重——至少没有谁能决定音乐的去留,或者音乐的发展。
  所以也可以说,遗忘巴赫,音乐还是音乐,特别是对于并不了解巴赫的人来说,影响会比较弱,对于唯巴赫为美的人来说,失落感会更强一些。
  我不懂音乐但喜欢一些美妙的声响组合带给人的特殊体验,同时觉得很多道理是相似的,所以也说下自己的个人观点。
发表于 2009-3-22 08: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东西因为其存在,人们往往以之为是唯一的可能和必然,实际上,人类历史的发展基本上已经证明了人类文明史上该有的一切,不因任何一个人的存在与否而改变,尽管人们已经习惯了如果没有谁,已经存在的什么就会没有出现的机会或者有如此这般的发展和成就,但实际上这显然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谁如果不曾存在,其实那就是全部,之后的推论都没有任何意义,就象你做的这个假设并不存在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存在几乎总是在剥夺另一个具有同等能力的人存在的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8: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现在是浮躁的社会,静心学习所要花费的机会成本很大
发表于 2010-5-6 22: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赫的音乐先是与上帝对话,后来是与心灵对话
发表于 2010-5-7 08: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楼主一定是觉得受到了伤害,故而新瓶装旧酒,又再此开一贴。我觉得似乎您没能理解我等反对者的意思,:我们所有的反对者从来没有谁否认过巴赫的伟大。至是觉得整个东西方几千年音乐史上不应该仅仅只有巴赫。就像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固然伟大,但不等于就要人人只喜欢他老人家或最喜欢他老人家。
我们都理解您和许多人对巴赫的崇拜和欣赏。没有巴赫的音乐史也确实不可想象,但为什么一定要将他整成唯一呢。硬要弄成人人都  最  喜欢巴赫呢。而且,喜欢巴赫的人也可以同时喜欢别的音乐家的一些作品嘛。
我非常赞成7楼和8楼先生的意见。
另外,我对楼主很好奇,您给的链接基本打不开,可能又被封锁了。能否麻烦您把您的演奏和音乐作品发点上来(尤其是您说的听了让人想落泪那首),我们学习一下,也看看您是怎样在作曲中运用巴老教导的好不好。
发表于 2010-5-7 09: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遗忘塔雷加,我们还有塞戈维亚,只是我们将不再听到《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如果巴利奥斯活到了1955年,或许古典吉他史上还会多一首优美的轮指曲,但那首《给上帝最后的爱》也许就不那么凄婉且发人遐想。
没有人会遗忘巴赫,那些被LZ称为“遗忘”的人其实根本也不认识巴赫,and perhaps the never will.
很赞成LZ“静心学习会花费很大机会成本”的说法,每一个静心学习者应该对此都深有体会吧。在此还是要继续引一首歌词: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发表于 2010-5-7 1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bada 于 2010-5-6 18:51 发表
中国现在是浮躁的社会,静心学习所要花费的机会成本很大
确实,当今的中国是个浮躁的社会,搞艺术的也不例外。只有极少数人能莫甘于寂寞,守住一片艺术的静土。
发表于 2010-5-7 16: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一句话: 只有巴赫的音乐史和没有巴赫的音乐史都是不可想象的。
楼主年龄比我长,音乐上的造诣更是我望尘莫及的。按理我是没有资格评议长者的,但还是忍不住讲两句:我觉得楼主辩论吃亏的地方就在于老实匠气,限于高贵身份,又不好像我们素质很差的人想说粗就说粗,想讲细就讲细,呵呵。二是过于执著,有时就越专越小,直扑象牙塔。三是说话有时比较绝对主观。比如上文中这句:作曲系的学生也是应当是各个方面掌握最突出的学生,无论演奏技术还是理论作曲技术方面。假如有:不知礼数:的别的系学生前来唐突质问,或者某人:不知深浅:的来一句;那今后音乐学院就只开作曲系了,您肯定又只有:左支右绌 ,疲于批阅了。还有,您这样说,也很让人无端觉得,可能您的职业就是作曲的。
四是讲话不谨慎,自相矛盾,比如既然已说:作曲系的学生也是应当是各个方面掌握最突出的学生,无论演奏技术还是理论作曲技术方面 :后面又紧跟着说:人间现实是:没有演奏才能的人,才会选择指挥,而没有指挥才能的人,最终会选择作曲,
您这篇文章到底是夸作曲的,还是骂作曲的呢。(尤其我们把 才会 二字 偷换成 只能 情况下)呵呵。
还有这句  “我讨厌巴赫”如今已经成为不少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的共识。   那么,难道楼主不经意间竟然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人,对于立题影响不小啊。
发表于 2010-5-7 16: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凑个热闹,回想大学时学校的音乐系,问钢琴系的2个学生演奏一首贝多芬或者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两人都回答那些太难了,没弹,班里没几个会弹那些,更不用提巴赫了。。。。。。
说句不好听,现在业余的玩得很专业,专一的貌似玩得很业余。。。。。(当然,只限制于一小部分人)
发表于 2010-5-7 16: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终于知道楼主是谁了,网上搜到了:
  张宏兵就是Abada
“古典音乐档案”主页上有一个虚拟书架,收藏有包括巴赫、贝多芬等西方音
乐史上作曲家的所有重要作品。以MIDI文件格式存入档案。档案原则上只收录“牛
津辞典”里有名的西方经典作曲家的作品。张宏兵是第一个被载入此书架中的中国
作曲家。
张宏兵1967年生于新疆,曾是智力超常的神童。16岁就跳级考入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系,后退学师从马辉教授刻苦钻研作曲技巧,对复调作曲兴趣浓厚,理解深
刻,技艺日益精湛,最终创立了“潜序列”作曲技法,曾于1996年在北京音乐厅举
办首次个人作品音乐会,为中央电视台创作了许多片头音乐,发表了中国第一首吉
他赋格曲谱。《1997年中国音乐年鉴》记载了张宏兵创作中国第一部吉他奏鸣曲和
吉他组曲的事迹。1998年出版CD专集《张宏兵钢琴吉他作品精选》。
2005年12月10日19点,张宏兵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举办古典吉他独奏巴赫赋格专场音乐会。
青年作曲家、古典吉他演奏家张宏兵,常年致力于研究巴赫赋格作曲技艺,同时研习用吉他独奏演奏巴赫赋格曲的技艺,现任文化部职业资格等级评定委员会古典吉他组专家委员。他本人创作了不少复杂而精美的赋格曲,体现出纯熟高超的复调作曲技巧,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好评。他还改编了一系列J.S.巴赫著名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赋格的艺术》等作品里的赋格为吉他独奏曲,为六弦吉他曲的宝库增添了新的珍美篇章。他与“中国乐器网”签约已录制了这些演奏录像;世界最大的“古典音乐档案网”(美国),收录了他改编并演奏的一些巴赫赋格曲以及一些他自己创作的赋格曲;世界最大的赋格曲专业网站“赋格的艺术”(意大利),也将他的系列赋格作品作主页收藏。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他近年曾执笔大型文献记录片百集《**的故事》、《抗日中坚八路军》等的影视作曲,并参与大型系列记录片《故宫》电脑音乐制作等。
Abada张宏兵吉他独奏巴赫赋格
http://you.video.sina.com.cn/b/2327937-1035830754.html
abada张宏兵作曲央视音乐
http://you.video.sina.com.cn/b/8555484-1035830754.html
发表于 2010-5-7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秋韵情思 于 2010-5-7 16:47 发表
凑个热闹,回想大学时学校的音乐系,问钢琴系的2个学生演奏一首贝多芬或者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两人都回答那些太难了,没弹,班里没几个会弹那些,更不用提巴赫了。。。。。。
说句不好听,现在业余的玩得很专业,专 ...


现在音乐学院学生素质也大不如前了。很多是学习很差,三本都上不了大学的,家长就用钱送到美院音乐学院。好学生真的很少了。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5-7 17: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8: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jiangyou 的帖子

这不是我写的文章,看看文章署名就知道了。

这是我以前的转帖,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12-12 17: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