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发表于 2010-10-7 20:10:31

迷笛第二天 秋雨淋不散激情 “笛迷”仍近两万

虽然下了一夜带大半天的雨,10月2日,长江迷笛音乐节现场的观众仍近两万,“笛迷”依然与晴天一样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10月2日迷笛音乐节现场依然热闹,外国来宾明显增多,在迷笛营里搭好帐篷的一群英国年轻人,正用印有“我爱中国”图标的杯子品着咖啡,其中一位小伙子惬意地随着远处传来的音乐摇摆,口中用纯正伦敦腔念念有词,翻译过来是:“诅咒下雨,天气不会影响心情。”舞台前、餐饮区、跳蚤市场区等地,随处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人群结伴而行。
   
主办方在主场区的道路和观众区加铺了草垫,停车场地,工人们用沙石填平积水区域。“迷笛营”里不少外地来客继续加入安营扎寨的行列。下午,露营区里五颜六色的帐篷已经超过了1000顶。
   
冰激凌电子舞曲元舞台前,上百乐迷跳着“泥浆”迪斯科。观众不断在唐宋元3个舞台间穿梭,选择自己喜爱的曲风和不同乐队。
   
接近23点,当年被誉为“魔岩三杰”之一的何勇出现在宋舞台,乐迷一下兴奋起来。十多年前,中国摇滚走进香港,何勇在红磡体育馆开了专场音乐会,他当年与唐朝乐队、窦唯、张楚等唱响了内地摇滚乐的黄金时代。他创作主唱的《垃圾场》、《钟鼓楼》等曲风不同,影响了一代年轻人。何勇的乐迷在现场形容,他有时候像一只受伤的公牛,四处冲撞,对长空咆哮;有时候又让你觉得他更像哪吒,天真地踩在风火轮上对你朗声大笑。

摄影师:李乐为

The Agonist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0/1007wj/11.jpg

何勇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0/1007wj/12.jpg

痛仰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0/1007wj/13.jpg

雨后帐篷区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0/1007wj/14.jpg

Acoustic Sense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0/1007wj/15.jpg


(武宜&本宽“迷笛”笔记)
迷笛第二天:雨中迷笛,别样风景
   
“迷笛”学校校长张帆在长江迷笛音乐节开幕前曾说过:无雨不成节。本届“迷笛”开幕当夜就下起了阵阵秋雨。下雨之际,也是“扭曲的机器”登台之时,乐迷们伴随着哗啦啦地秋雨,甚至不带任何雨具在舞台前热情而友善地进行着POGO。
   
经过一夜风雨浸透,露营区里更是湿漉漉一片。中午,我们陪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跨文化传播学专家单波教授(武宜的导师)走入“迷笛营”,半圈下来,大家全都一脚泥,单教授依然很开心地与迷笛们交流。
   
在泥地里聊天的、用餐的、踢球的、拍照的人群随处可见。
   
从河南赶来的一位大学男生正打开帐篷呼吸新鲜空气,我们问他露营在夜雨里会不会很辛苦?他始终保持着微笑说,不会啊,大老远赶来就是要感受“迷笛”的一切,无论晴天下雨。
   
“学校现在也很注重文化氛围,经常创造各样的节日让学生们参与,为什么还是有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不强或不愿参与,而你们对迷笛的热情却如此高涨?”我们问那位小伙子。
   
“学校的活动往往目的性很强,会有这样那样的限制,让人有拘束感,而迷笛给大家就是放松的感觉,你爱怎么穿就怎么穿,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认识的、不认识的,国内的、国外的,都能打上招呼、问声好,每次参加‘迷笛’都能结交到天南海北的朋友。”小伙子说。小伙子称他已参加了4届“迷笛”**。
   
“迷笛营”中很多帐篷敞开着,里面却没人,大大小小的包、手机、相机随意地摆放其内,无人看管。两天来没有一起失窃事件。这是“笛迷”间的信任感、安全感。
   
难怪张帆跟我们讲:“我一直觉得,摇滚音乐节是精神生活工厂,也可以说是精神加物质双丰收的一个东西,是把你的情感和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与其他人分享的过程。”迷笛营中可见一斑。(文/张武宜、童本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迷笛第二天 秋雨淋不散激情 “笛迷”仍近两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