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lover 发表于 2010-12-1 23:20:05

不可思议的声音--转自维也纳之舞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921710100dynb.html
17世纪的时候,一位叫约瑟夫·霍尔的英国人曾写道:“假如我们居住在世界某个蛮荒的角落,有人告诉我们,只要把用动物内脏制成的肠线,绑在一块空心木头上,然后,用手指拨弄它们,就能发出甜美的声音,那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的确,吉他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在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可在欧洲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琴声,很多时候也只是一股“不可思议”的涓涓细流,大浪滔滔的场面还没出现过,在16世纪时是这样,在17世纪时是这样,在18世纪、19世纪时,也还是这样。

    西班牙古典吉他发展到20世纪初时,处于一个重要的关口:如果能有人在前人拾柴的基础上,用心点一把火,那这种艺术就能熊熊燃烧起来;如果人们从这里经过了,可又鬼使神差错过了,那吉他或许就依然是乐器家族中的第二流甚至是第三流的角色。

    好在上帝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他肩负起了这个任务,而且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个人就是西班牙的安德烈斯·塞戈维亚(Andres Segovia)。

    塞戈维亚8岁时开始学音乐。他起初学过钢琴、大提琴和小提琴,可没有一样坚持下来,原因是教授这些乐器的老师实在不怎么样,无法把这些乐器的美表现出来,弄得塞戈维亚兴趣全无,继而对这几种乐器也痛恨起来。可有一次,他家的一位朋友在他家里弹起了吉他,当这个朋友在吉他上来了一段粗暴的扫弦时,他被吓得从凳子上跳了起来,摔倒在地;可当这个人接着又弹了一段旋律时,那美妙的音调立即穿透了他的心灵。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着瞬间难以忘怀的美感经历,这一次与吉他的偶然接触,彻底改变了塞戈维亚艺术道路的轨迹。塞戈维亚领悟到,吉他不同于其他乐器,就算随便拨弄一下,这种乐器也能发出诗意和忧郁的音调,于是他转而开始学习吉他。就算是到了老年的时候,在谈到吉他演奏时,塞戈维亚依然充满深情地说:“实际上这不像是在听音乐,而更像是在音乐中编织梦幻般的想象。”经过多年的奋斗,塞戈维亚1944年在美国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成为世界公认的吉他演奏名家。1950年,他又首创在古典吉他上使用尼龙弦。

    塞戈维亚是安达卢西亚人,他的吉他演奏生涯,也与格拉纳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第一次到格拉纳达的时候只有10岁,这次的经历在他的音乐生涯中发生了神奇的影响。他当时去了阿尔罕布拉宫,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座宫殿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梦幻之地,在宫殿各个角落里游动的光线、空气和色彩,这一切都让塞戈维亚仿佛触了电一般。正是在阿尔罕布拉宫里,他向艺术的精灵睁开了双眼,他再次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次。这座当年令美国人华盛顿·欧文流连忘返的宫殿,几十年后,又使塞戈维亚着迷不已。年轻的时候,他还常常在深夜,在阿尔罕布拉宫里为朋友们演奏。在这样一座宫殿里,又是在夜晚的氛围中,还是演奏吉他,——想想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在吉他音乐方面,塞戈维亚有着极大的野心,他要让欧洲古典音乐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要让“吉他”“与钢琴和小提琴是同等的词”,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塞戈维亚面临着两大难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必须两次拯救吉他。第一次是从弗拉门戈演奏家们粗砺的双手中拯救吉他,第二次是从它所拥有可怜的演奏曲目中拯救它。”

    塞戈维亚开始他的演奏生涯的时候,索尔、阿瓜多、塔莱加等前人曾经做出的努力,已渐渐被淡忘,很多人认为这种乐器是不适宜演奏古典音乐的,大音乐家对它不感兴趣,连很多小音乐家对它也不感兴趣。吉他陷入了一种困窘的状况,这就有点像法国电影经典《佐罗》中的吉他,当剧情紧张、场面开始变得热闹的时候,好人坏人都露面了,吉他会偶尔出来渲染渲染气氛,等主要的角色们开始唱大戏了,吉他就很知趣地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它是很特别的,但关键的时候人们又似乎并不需要它。

    如果仅在吉他中进行比较,用于独奏的古典吉他,与其他伴奏类型的吉他相比,也相对较弱势。塞戈维亚出生在安达卢西亚的利纳雷斯,这正是弗拉门戈的发源地。对于传统的弗拉门戈与其他种类的吉他,塞戈维亚并无恶感,可在他生活的早期,他经常看到的,是吉他与酒精、与性感女郎、与放浪形骸的男人们形影相随,出没在昏暗喧闹的娱乐场所。吉他最优雅、最浪漫的表演,也顶多是帮帮为相思所苦的多情少年,在夏天的夜晚,到心上人家的阳台下,抒发抒发经过夸张了的柔情蜜意。待时机成熟了,就弄把梯子,从藤蔓围绕的窗口,爬到人家小姐的闺房里去。吉他天生是优美、梦幻和热烈的,但也容易堕入颓废、轻率和色情。成名后的塞戈维亚有一次回忆道,他年轻的时候,时常在清晨练习吉他,有次他在自己住的小旅馆里一早起来练琴,给他送早餐的女侍者,见到他这么早就弹吉他,惊讶地说:“先生,这么一大早你就开始放荡啦!”由此可见当时的吉他给人们的印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塞戈维亚一生不懈的努力,吉他才在20世纪古典音乐的殿堂里,稳稳地坐上了一把交椅。

    说到古典吉他的曲目,在塞戈维亚看来,在先前的几百年中,真正写过出色作品的人并不多,索尔写过一些好曲子,还有意大利人卡鲁里、朱利亚尼等也写过一些好作品(其他一些人不知为何塞戈维亚未点到,如塔莱加等)。除了这几个人,他认为“其他作曲家为吉他所作的曲子都很糟糕。他们未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从而赋予了吉他一种不成熟的狂热和沉醉。”事实上,为了扩大演奏的范围,长期以来,吉他演奏家们不得不经常改编其他乐器的作品,——与有着大量经典曲目的钢琴、小提琴等相比,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塞戈维亚开始请他的朋友们为吉他作曲,如费德里克·莫雷诺·托罗巴(Federico Moreno Torroba)、华金·图里纳(Joaquin Turina)、马里奥·卡斯特诺沃-泰代斯科(Mario Castelnuovo-Tedesco)、曼纽埃尔·庞塞(Manuel Ponce)等等。塞戈维亚还呼吁更多的作曲家创作吉他曲。由于他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可贵的热情,不少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都写了一些吉他曲,像曼纽埃尔·德·法雅(Manuel de Falla)、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维拉-罗伯斯(Heitor Villa-Lobos)等,都写出了一些杰出的作品。

    因塞戈维亚的努力,也因其他音乐家对他的努力的大力支持,吉他在20世纪成为魅力非凡的古典乐器。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认为20世纪有两位最伟大的音乐演奏家,一个是巴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大提琴家),一个就是塞戈维亚。他们在提高他们所选择的乐器地位方面,做出了艰苦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与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时,他们也有着非凡的能力。

    塞戈维亚的吉他演奏,既是他的毕生的事业,也是他快乐生活的源泉。70多岁的时候,他在家乡安达卢西亚的一处海边,购买了一块土地,在上面建起了一座自己的房子。几十年来,他总是为了推广古典吉他而在世界各地奔波巡演,少有休息的时候,现在他可以暂时休息一阵了。他带着妻子艾米丽塔在他们的新居住了一段时间,他的妻子比他小40岁,是他曾经的学生。在蓝天下,在大海边,在野花盛开的小山坡上,他们心情愉快地散步,有时是几句琐碎的言语,有时什么也不说,只是淡淡的对视一笑。对于塞戈维亚来说,吉他造就了他生活中的一切,给予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

    塞戈维亚是伟大的演奏家,也是一个想象丰富的音乐诗人。他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吉他是这样一件乐器,它能用来与我们心爱的女人进行多情的对话。如果我们所爱的女人背叛了我们,那我们就该拿起大提琴,向我们的朋友敞开心扉,而如果这个朋友也被纠缠在爱的背叛之中,那就该选择管风琴,把我们的悲伤,同上帝进行交流。”——就他说的话,我做一点发挥:如果只能在这三种乐器中选其一的话,我想我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吉他。因为我们的女人是我们身上的“肋骨”,是永远不会背叛我们的,所以我们无须选择大提琴;而在上帝与女人之间,我们也选择我们所爱的女人。上帝在天堂,离我们太遥远了,他总不大愿意理人间的事,尽管管风琴可以与上帝对话,但吉他却是离女人最近、也是最容易为女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有一首著名的诗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首诗,一定是由吉他那不可思议的声音升华成为文字的,它是出自西班牙的费德里克·加西亚·洛卡之手的《吉他》:

                   吉他奏出的悲歌开始响起,

                   拂晓的酒杯被打碎。

                   吉他奏出的悲歌开始响起,

                   无法停息,

                   真的无法停息。

                   它在哭泣,像流水般地哭泣,

                   像风在飘雪中哭泣,

                   真的无法停息。

                   它为远方而叹息,

                   那来自温暖的南方的沙砾,

                   寻找着白色的山茶花。

                   它在叹息,

                   像没有方向的箭,

                   像没有黎明的夜晚,

                   像枝头上第一只死去的小鸟。

                   啊,吉他,忧伤和悲哀抚弄着你的琴弦。

鲁西亚 发表于 2010-12-2 00:04:16

塞戈维亚是伟大的演奏家,也是一个想象丰富的音乐诗人,更是一位戏果儿大师,他的妻子比他小40岁,是他曾经的学生.......瞧瞧人家!

唉,往事不堪回首,上学时我也教过一女生,后来说什么也不跟我学了(让同年级一个会弹《橄榄树》的胖子嗅走了)......真没面子。

JiangYing 发表于 2010-12-2 00:06:58

您就别客气了,我还在当学生呢!

鲁西亚 发表于 2010-12-2 00:52:15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0-12-2 00:06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您就别客气了,我还在当学生呢!

哪里哪里,我还没和名人合过影呢。

福多嗓 发表于 2010-12-2 08:59:34

POLK002 发表于 2010-12-2 10:08:41

这篇文章挺好   了解下 塞戈维亚

POLK002 发表于 2010-12-2 10:09:45

先生,这么一大早你就开始放荡啦!   这句话也挺好玩

POLK002 发表于 2010-12-2 10:12:30

想起前段时间我早晨在上海南站的广场里练琴的时候    来了几个巡警   来问我是干嘛的 我说我在这里练琴啊

POLK002 发表于 2010-12-2 10:15:30

看见上海南站广场里 一边有个竹林 挺不错的就在那个边上练琴结果来了一群黑蚊子 不是的来叮我只好换个开阔点的地方   蚊子无法藏身   我才能安心的练练琴

POLK002 发表于 2010-12-2 10:20:27

吉他最优雅、最浪漫的表演,也顶多是帮帮为相思所苦的多情少年,在夏天的夜晚,到心上人家的阳台下,抒发抒发经过夸张了的柔情蜜意。待时机成熟了,就弄把梯子,从藤蔓围绕的窗口,爬到人家小姐的闺房里去。               不知道坛子里多少 弹琴的人 是用这种方法 泡到漂亮的小女生的

gtlover 发表于 2010-12-2 21:39: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921710100ec68.html

从两首译诗说起





    前段时间写一组与西班牙古典吉他有关的文字,选了几首诗,是写吉他的,觉得写得非常好,就用到自己的文中去了。有些诗在引用之前,可能的话,就先找一些不同的版本,做点比较,想取自己最满意的。比较的结果很有点令人意外。西班牙著名诗人费德里克·加西亚·洛卡,他本身又是一个业余吉他演奏者,他的那首《吉他》,是少见的写吉他的好诗。这首诗我找到了三种译文,有一种是收在一本什么辞书里的,译得非常简洁但毫无诗意,是真正的把醇厚的酒变成了白开水,这种译文第一时间就放弃了;下面是另两种译文:



            《吉他》(第一种译文)   

                  

            吉他奏出的悲歌开始响起,         

            拂晓的酒杯被打碎。               

            吉他奏出的悲歌开始响起,            

            无法停息,                        

            真的无法停息。                     

            它在哭泣,像流水般地哭泣,         

            像风在飘雪中哭泣,                  

            真的无法停息。                     

            它为远方而叹息,                  

            那来自温暖的南方的沙砾,            

            寻找着白色的山茶花。               

            它在叹息,                           

            像没有方向的箭,                  

            像没有黎明的夜晚,                  

            像枝头上第一只死去的小鸟。         

            啊,吉他,忧伤和悲哀抚弄着你的琴弦。

                                                                                                      

            《吉他》(第二种译文)

                  

            吉他的悲歌

            开始。

            黎明的酒杯

            破碎。

            吉他的悲歌

            开始。

            要使它沉默徒劳无益。

            要使它沉默

            是不可能的。

            它单调地哭泣

            犹如水波哭泣,

            犹如风在积雪

            上面哭泣。

            要使它沉默

            是不可能的。

            它为遥远的

            事物而哭泣。

            那需要白色茶花的

            炎热的南方的沙子。

            它哭泣那没有靶子的箭矢,

            没有早晨的傍晚,

            还有枝头上的

            第一只死鸟。

            哦,吉他!

            被五把剑

            深深创伤的心!



    两种译法仅从形式上看,差异就很大。我不懂西班牙文,也没见过原文,只是凭阅读后的感受,觉得第一种译文,忧伤深沉,想象奇特而优美,语调舒展自然,口感非常好。这样的诗句表达,既深得吉他这种乐器的精髓,也很符合西班牙人的情感特征。第二种译文,与第一种相比,节奏紧凑短促,血肉感弱一些,骨感强一些。其诗句的组织,也有些不符合汉语表达的地方。读起来有点枯涩,有点别扭。这两种译文我最后取了第一种,——或者换个说法,因为第一种译文,我才真正喜欢上了洛卡的《吉他》这首诗。第一次读到这种译文的感觉就是:绝!第一种译文出自一部进口的吉他DVD,是否就是DVD翻译者的手笔,尚不清楚;第二种译文出自重庆出版社出的一本洛尔迦诗歌选(“洛卡”有些人译为“洛尔迦”或“洛尔卡”),是两位译者合译的,相信两位译者都是严肃的学者。——我这里的选择,只是从读者的角度去谈爱好和取舍,不涉及到其他问题。

    我那组写西班牙古典吉他的文字中,还引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诗的一部分,那部分与吉他有关,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当时比较了三种译文:



                第一种译文:《给朋友珍妮,并赠吉他》



            ……

               可爱的吉他,

               艺术家创造了你,

               并告诉你用那温柔的言语应答

               人世间巧妙的问话。

               你迷人的音调中传递着温柔的耳语,

               仿佛是树木和小山谷清流的神谕,

               仿佛是丛林中的风掠过迷人的夏夜。

               可爱的吉他,

               你被神赋予了所有美妙的和声。

               那和声来自草原和天空,

               来自森林和山峦,

               来自那泉水淙淙。

               ……



               第二种译文:《给珍妮,并赠吉他》



                ……艺术家

               制造了这可爱的吉他,

               并且教会它与人唱和,

               只要人对它不太冷漠;

               那语言似你一般温柔,

               它会迷恋地低低倾诉

               林与谷的甜蜜的音讯,

               和幽静的斗室的夏风;

               因为它,从原野和天空

               学会了怎样发出和声,

               她会模拟树林和高山,

               还有万马奔腾的泉涧;

               ……



               第三种译文:《致珍妮:并赠吉他》



               ……

               工匠便在最美丽的星辰下

               用它造出了这可爱的吉他,

               并且教会它,正确地回应

               所有的技巧高超的问话人;

               以你自己那种温柔的语言

               用多情的语调,悄声细谈

               深山和丛林中甜蜜的语言,

               森林女妖洞中的夏夜清风;

               因为它已学会了所有空中

               和地上的各种各样的和声,

               森林和山岭里的美妙乐音,

               多种多样音色的泉水丁冬;

               ……



    第一种译文与洛卡的《吉他》一诗出自同一部DVD,第二种译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第三种译文出自北京燕山出版社的版本。第二、第三种都是中国翻译界名家的手笔。比较的结果,我选择了第一种。第二、第三种在形式上很讲究,看得出是苦心经营。不过,有时一定要把外国诗译成整齐的汉语,可能就有点削足适履,是收之东隅,失之桑榆了。不过说到底,审美的东西是各花入各眼,个人化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由此说来,读诗,的确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同一首作品如果有所比较选择,就更加的令人愉悦了。——不过,换一个角度,也就想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译诗之难。我作为读者而言,对于那些付出艰辛劳动的译者,总是心存敬意的;至于是否欣赏他们的译笔,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早在1933年,郑振铎就在他的《泰戈尔诗选·例言》中说:“译诗是一件最不容易的工作。原诗音节的保留固然是决不可能的事!就是原诗意义的完全移植,也有十分的困难。”为什么这样说?“这有二个原因:第一,有许多诗中特用的美丽文句,差不多是不能移动的。在一种文字里,这种字眼是‘诗的’是‘美的’,如果把它移植在第二种文字中,不是找不到相当的文字,便是把原意丑化了,变成非‘诗的’了。……第二,诗歌的文句总是含蓄的,暗示的。……有的时候,简直不能译。如直译,则不能达意。如稍加诠释,则又把原文的风韵与含蓄完全消灭,而使之不成一首诗了。”郑振铎自己是道中人,深知诗歌的翻译,是传形难,传神也难。

    翻译家王辛笛先生在谈到翻译时,曾提到一件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在读大学的他曾读到过徐志摩翻译的哈代的诗,他找来原诗,读后觉得原诗更有魅力,而哈代的《The Voice》一诗更是令他爱不释手,觉得“那韵律,那调子凄切而柔和,使人想起招魂的呼唤。”很久以来,王辛笛就想把这首诗翻译过来,但一直担心如将它变成了汉语诗,其原有的诗歌之美可能就会丧失。所以尽管几十年间他不断诵读这首《The Voice》,但也只是动口动心而没有动手。到了84岁那年,已是桑榆晚景,他才将这首诗用现代诗体译了过来:



               思念已久的妇人啊,你是怎样呼唤我的,呼唤我的,

               说你现今已不再是过去的你

               当你一反全心爱我时的那样了

               而是一如最初,我们拥有美好的时光。

               ……

               如此,我,逡巡起来,

               落叶纷纷围在我的周遭,

               风正渗透荆棘从山北而来,

               而妇人仍在呼唤着呢。



    纯粹从汉语诗歌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诗句可赏与否,恐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到译诗之难,王辛笛先生是深有体会的。他还提到年轻时读过英译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有罗马的维吉尔的《伊尼德》,都是散文体的,感觉很不错;后来又读了英国桂冠诗人蒲伯用诗体译的荷马和维吉尔,结果大失所望,因为“蒲伯费尽心力译成的诗体史诗反而不如散文体的好,散文体英译本倒是把荷马和维吉尔原文的丰富内涵和味道表达了出来,而诗体英译本却使之荡然无存。”

    由于这样的原因,有些译者干脆就用散文体来译诗歌。其中一例就是但丁《神曲》的翻译。但丁是伟大的意大利诗人,1302年,因政治斗争的原因,他被敌对的一方放逐,从此没有再回过佛罗伦萨。在流浪的余生,他致力于诗歌,并精研天文、历史、地理、神学、神话和伦理学,成了一位饱学之士。他的《神曲》不但是中世纪欧洲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伟大的诗作,这正如一位研究但丁的著名学者阿若南(Ozanam)所说:“《神曲》是中世纪文学哲学之总汇,而但丁乃诗界之圣多马。”翻译家田德望先生1983年73岁时,开始从意大利原文翻译《神曲》,到2000年完成,历时18年,91岁时大功告成。据这位可敬的老先生说,《神曲》最早的中文翻译出现在1921年,只是作品中的一部分,是由钱稻孙先生译的。钱先生用骚体的形式来译,开始部分的译文是这样的:

   “方吾生之半路,恍余处乎幽林,失正轨而迷误。其道况兮不可禁,林荒蛮以惨烈,言念及之复怖心!戚其苦兮死何择,惟获益之足咨,愿覙缕其所历。”

    依田德望先生之见,这个部分译得很不错,只可惜后面的内容没有严格按这样的形式进行,而且有的诗行少的6个字,多的达13字或14个字,这与《神曲》原诗一般每行11个音节相差太远。田德望先生由此认为,以诗体的形式来译《神曲》,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他的《神曲》译本,就很明智地选用了散文体。



    用现代诗体来翻译外国诗,难;用旧体诗的形式来翻译,不用说就更难了。裴多菲的诗《自由与爱情》,在20世纪的中国算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外国诗歌。这首诗最早是由白莽根据德文版的裴多菲诗歌转译的,他的译文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之所以出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鲁迅在他的名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引用了它。白莽翻译时未加标点,鲁迅引用时加上了标点。1949年后鲁迅为官方所重,大红大紫,活着或死去的中国现代作家无人能出其右,而《为了忘却的纪念》更是长期被选为中学课文。文中引用的《自由与爱情》一诗,也就得以借鲁迅之文,臂非加长,却也是见者远,声非加疾,却也是闻者彰了。

    这首诗后来由兴万生先生重译过。兴万生先生在匈牙利留过学,研究和翻译裴多菲几十年,态度极认真,造诣也很高。他对翻译中的“意译”是很有些看法的,他说:“我译裴多菲的诗,几乎是逐字逐句地直译过来的”,“……译文寿命的长短,绝大多数取决于忠实的程度。经过大诗人选定的字与词、结构与层次,如果译者精心选用汉语中的字词、成语、谚语,特别是劳动人民口头上带有生命力的语言,直译是会成功的”,他还下结论说,“意译迟早被直译所取代。”《自由与爱情》原诗是6行,德文版译为4行,白莽从德文版翻译过来也是4行。兴万生先生根据他的“直译”的考虑,将这首诗重新译为6行:



                自由,爱情!

                我都为之倾心,

                为了我的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将我的爱情牺牲。



    兴万生先生的新译是严肃的,不过比较起来,觉得旧译更值得玩味。白莽的译诗,可看出其很高的翻译水准和品位。白莽的翻译,形式虽短小,空间却阔大,既深得原诗内容的精华,又符合中国人对诗歌欣赏的传统趣味,浅显、凝练、上口。我以为这样的译文,可算是神来之笔,虽然与原文相比,在“形似”上差了一些,但在“神似”上,却有一种不着痕迹的水乳融合。

gtlover 发表于 2010-12-2 21:40: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921710100drtp.html

在阿兰胡埃斯,开始梦想和飞翔





                   你的梦在邻国的原野飞翔,

                   当你的晨歌随风飘荡,

                   歌声的秘密云雀也在渴望;

                   你知道潺潺的流水来自何方,

                   以你的名字能分辨每一种蝴蝶,

                   伴着水流声,又开始梦想……

                      ——(墨西哥)E.冈萨雷斯献给罗德里戈的诗歌



    第一次听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是1980年代中期,当时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同样是吉他作品,对其他一些曲子的印象就要深得多。或许是当时听了些经典的钢琴、小提琴的协奏曲,因为有比较,对阿兰胡埃斯这样的吉他协奏曲,多少就变得有些挑剔。不过时间长了,好作品还是好作品,尤其是将一部作品放到一定的范围去衡量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有些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将之视为吉他音乐史上的“圣经”,我觉得就整个吉他的发展史来说,这样的评价有点夸张了;不过,如果仅从吉他协奏曲的范围来说,它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在罗德里戈之前,著名的吉他协奏曲有意大利音乐家卡斯特诺沃·泰代斯科的《D大调吉他协奏曲》,墨西哥音乐家曼纽埃尔·庞塞的《古典协奏曲》等。罗德里戈不是第一位创作吉他协奏曲的,但他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却是迄今为止最杰出的吉他协奏曲。

    对于西班牙音乐来说,1939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曼钮埃尔·德·法雅去世了。法雅可以说是最具西班牙风格的伟大作曲家,他不会演奏吉他,却写了一首吉他曲《向德彪西之墓致敬》,这是吉他保留曲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法雅之前,有阿尔贝尼兹与格拉那多斯,法雅之后,谁来接过西班牙民族音乐的这面大旗?——恰好也就是在1939年,法雅去世的这一年,罗德里戈完成了他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这部作品,标志着新一代的旗手已经出现了,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1936至1939年之间,因国内发生战争,罗德里戈只得侨居于德国和法国,《阿兰胡埃斯协奏曲》1938年末在巴黎动笔,1939年在马德里定稿。由当代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吉他系主任雷希诺·赛恩斯·德·拉·马萨(Regino Sainz de la Maza 1897-1981年),于1940年在巴塞罗那音乐厅进行首次公演。首演引起轰动,取得了神话般的成功,激动不已的西班牙人抬着作者欢呼着走过街道。这部作品被人们称为西班牙的“第二国歌”。一夜之间,罗德里戈成了民族英雄。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音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能在1940年打动无数的西班牙人,除了采用了最具西班牙风格的乐器,吸取了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元素,有着非常优美的旋律等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这部作品中的乐音,让劫后余生的西班牙人,在悲痛中回忆起曾经的幸福时光,回忆起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们始终未放弃的美好希望,还有他们对上帝所怀有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给这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不过,战争能毁灭一些东西,也能产生一些新的美好的东西。这场内战,就催生了好几部(幅)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除《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西班牙画家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创作于内战爆发的前一年。画作中是被肢解后又重新组合起来的人体器官,极夸张极清晰极痛苦,而背景却是蓝天白云。——这幅画构思之奇异简直难以想象,不过有一点却是很清楚的:在光天化日之下,人类干着残害同类的恐怖勾当。而1937年,支持西班牙内战中佛郎哥将军一方的纳粹德国,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造成数千无辜平民的惨死。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他的画作《格尔尼卡》中,对这次**进行了愤怒的控诉:怀抱死婴仰天哭号的妇女,手握断剑倒毙在地上的士兵,举起双手仰天惊恐尖叫的男人,还有暴烈的公牛和受了伤的、发出哀鸣声的马等等;画作中的灯火,算是画家对光明与希望尚存有的一丝信心。在这场战争期间,美国作家海明威曾4次前往西班牙,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为“北美报业联盟”报道战事。他是反对佛朗哥而支持政府军的。当这场战争结束后,在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首演的1940年,海明威也在美国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小说描写的就是这场内战。对小说的评价有褒有贬。在批评的声音中,一位西班牙评论家阿图罗·巴雷亚的意见,很有分量也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这部小说可以让人对西班牙的性格和生活,有部分的了解,但对西班牙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却会发生误解。在这位评论家看来,海明威并不真正了解西班牙。——说来也不奇怪,海明威毕竟是外国人,在对西班牙的表现上,其深度、准确性和生动性,自然就逊色于达利、毕加索和罗德里戈这些西班牙人了。



    1901年11月22日,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出生于西班牙瓦伦西亚的萨贡多,这一天恰好是音乐之神圣塞西里亚的节日。在罗德里戈3岁的那年,由于白喉流行,萨贡多的很多孩子被夺去了生命,罗德里戈还算幸运,保住了性命,但眼睛却基本失明了。他的家庭当时很富有,父母带他去巴塞罗纳做了眼部手术,其中一只眼睛还做了角膜移植,但他只能看到一点光亮,无法分辨色彩。由于失明,那笼罩着悠久历史文化氛围的故乡,那头顶上永远湛蓝的天空,那橘子树上白色的小花朵和橙黄色的果实,这些儿童时与之相亲相伴的风景,罗德里戈永远也看不到了。他记事以后,脑中最深的印象几乎都是来自听力:昏昏欲睡的蝉鸣、蟋蟀清癯的歌声,还有圣玛利亚教堂飘出的管风琴音乐。很多年后,当他在音乐上已有一定成就的时候,他又找了一名著名的眼科大夫医治自己的眼疾,但他还是失败了。47岁那年,他永远进入了黑暗的世界。对于命运的安排,他是这样看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成为音乐家。不然,我能干什么呢?”

    童年的时候,罗德里戈有次听了威尔第的《弄臣》,这部音乐作品给了他强有力的一击:成为一个音乐家从此成为他的梦想。经过刻苦的学习,20多岁的时候,他在作曲上已小有成就。1925年他以管弦乐作品《五首儿童乐曲》(Cinco Piezas Infantiles)获得西班牙政府奖。1927年,26岁的罗德里戈决定前往巴黎学习音乐。那个时候的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不少罗德里戈的前辈,如索尔,阿瓜多,阿尔贝尼兹、格拉那多斯、法雅等人,都在那里学习或生活过。不到巴黎,就无法站在艺术创作的前沿,这既是当时艺术界流行的观念,也是当时艺术界发展的既成事实。在巴黎,罗德里戈拜法国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Paul Dukas)为师,他的才能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赏。他还结识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法雅等。尤其是法雅,既是他的同胞,又是他的前辈,在后来的音乐生涯中,法雅还给予了他无私的巨大的帮助。也正是在巴黎的学习期间,罗德里戈训练出了属于自己的抒情、和谐以及色彩斑斓的音乐风格。   

    1928年,罗德里戈认识了来自土尔其的维多利亚·卡米(Victoria Kamhi)。卡米的父亲是土尔其人,母亲是奥地利人,她通晓多种欧洲语言,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卡米当时在巴黎学习钢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一份音乐杂志上登载的罗德里戈的钢琴作品《晨鸡序曲》,她非常喜欢这部钢琴曲,通过一个同学的介绍,她认识了罗德里戈。1933年,这对音乐情侣终成眷属。罗德里戈3岁就失明了,但他和卡米的婚恋,无疑是来自上帝的光明的补偿。在生活上卡米给予罗德里戈无微不至的照顾,就算在音乐上,她对罗德里戈也有着巨大的支持:给他的创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他誊清和校对乐谱等等。罗德里戈看不到现实中的一切,但他却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上帝和爱情的精髓。



    罗德里戈的主要作品包括钢琴曲、小提琴曲、其他乐器的协奏曲和艺术歌曲等等。他的作曲技法受到法国现代音乐的影响,但他音乐中的西班牙传统和色彩,却是非常鲜明的。罗德里戈的主要吉他作品有:《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吉他与乐队,1939年);《绅士幻想曲》(Fantasia para un Gentilhomber)(吉他与乐队,1954);《安达卢西亚协奏曲》(Concierto Andaluz)(四把吉他与乐队,1967年);《牧歌协奏曲》(Concierto madrigal)(两把吉他与乐队,1968年);《在麦田里》(En los trigales,吉他独奏曲);《遥远的萨拉班德》(Sarabanda lejana,吉他独奏曲,1926年);《祈祷与舞蹈》(Invocaciony y danza,吉他独奏曲,1961年);《西班牙小品三首》(包括《凡丹戈》、《帕萨卡里亚舞曲》、《踢踏舞曲》,吉他独奏曲,1963年)等。

    罗德里戈的创作兴趣,原本主要是在钢琴和小提琴上的,他不懂弹吉他,对这种乐器的了解也有限,他开始时并没有在吉他音乐方面大展宏图的野心。有好几次,皇家音乐学院的马萨教授,请他为吉他写部协奏曲,他的其他一些朋友也这样请求他。为了不拂朋友们的好意,在内战期间,身处异国他乡的罗德里戈开始了《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构思和创作。他大概怎么都没有想到,带给他一生至尊至荣的,正是这部吉他协奏曲。

    罗德里戈创作《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时候,马萨教授曾给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正是得益于马萨教授在吉他方面非常专业的帮助,他才顺利完成了这部作品。为了表示谢意,罗德里戈将它题献给了马萨教授。西班牙吉他大师塞戈维亚,是20世纪世界古典吉他界的领袖人物,他一生都不曾演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据说原因就是罗德里戈把《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题献给了马萨,而不是题献给他,他心里非常不高兴。作为弥补,罗德里戈1955年又创作了另一部吉他与管弦乐的作品《绅士幻想曲》,题献给塞戈维亚,但塞戈维亚依然耿耿于怀。——塞戈维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大型的吉他作品中,《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价值和地位,其他作品根本无法替代。



    吉他是一种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器,一把吉他“就是一个小小的管弦乐队”,但它最大的弱点,就是音量偏弱,如果把它与其他乐器放在一起演奏,它的音量很容易被淹没掉。一直以来,为吉他与乐队谱曲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在吉他于伴奏乐团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算是这方面少数取得成功的代表作之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大型吉他作品中演出频率最高的一部。由于《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成功,罗德里戈成为继阿尔贝尼兹、格拉那多斯、法雅、图里纳之后,西班牙作曲家中最亮丽的彗星。这部协奏曲,也成了最能表现罗德里戈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20世纪世界最杰出的一些吉他演奏家,如纳西斯·耶佩斯(Narciso Yepes,西班牙),阿利里奥·迪亚斯(Alirio Diaz,委内瑞拉)、朱利安·布列姆(Julian Bream,英国)、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英国)、佩佩·罗梅罗(Pepe Romero)、安吉尔·罗梅罗(Angel Romero,西班牙)等,都被这首协奏曲深深打动,都曾倾情演绎过这部作品。1940年首演以来,这部协奏曲已出现了20多个版本,80几次被改编成轻音乐,还被改编成了芭蕾舞,其名声之响亮,其影响之广泛,实为20世纪西班牙其他的音乐作品所难以匹敌。

    早在1946年,费德里戈·索佩尼亚就在他的《华金·罗德里戈》一书中,对几位西班牙音乐家作过有意思的比较。谈到罗德里戈与格拉那多斯时,他认为:“恩里克·格拉那多斯的音乐,为同辈提供了东部沿海音乐美学精致的范本。具有鲜明反差的瓦伦西亚的民间音乐,对罗德里戈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也将会留下深刻的印迹:当音乐轰鸣地、色彩斑斓地、喧闹着急转直下时,一种带着地中海气息的抒情风采,流淌出海边温柔亲切的动人之音。”谈到罗德里戈与阿尔贝尼兹时,他则说:“如果说,阿尔贝尼兹托出的是一个浪漫、绚丽多彩的西班牙,他之后而来的一代则相当含蓄。……现今,罗德里戈带来的是春天!这位从瓦伦西亚来的作曲家所带来的音乐,诞生在鲜花、阳光和爱情的大地之中。”

    的确,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中,有色彩斑斓、喧闹轰鸣的音响,有浓烈的地中海海风的气息,有鲜花,有阳光,有爱情;稍加留意,你还能闻到空气中成熟草莓的香味;暮色苍茫中,你能看到笼罩在阴影中的秋林,树丛中传来归巢小鸟的阵阵啁啾,海平面上的最后一片孤帆,也渐渐淡出了你的视线,最终消失在海天的尽头;你似乎还清晰地感受到了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位于西班牙中部的阿兰胡埃斯,距离首都马德里50公里左右。在它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岩石大高原,高地如浪潮般起伏不断,到处散布着孤独的小木屋和静默的松林。因为接近地中海,阿兰胡埃斯阳光温润,空气潮湿,植被丰富。这里原来只是一个寂寂无闻的小镇,人口也不多,镇上的人们世世代代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16世纪以后,西班牙王室看上了这里的优美和宁静,在这里大兴土木,模仿法国的凡尔赛宫,建筑了作为避暑之用的王室宫殿。宫殿壮观华美,里面有郁郁葱葱的园林,有造型漂亮的喷泉。但西班牙局势的动荡变迁,也殃及了这座小镇上的王宫,它曾多次遭到战火的焚毁。现在的王宫,是18世纪初期,由皇家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重新建造起来的。也是到了18世纪的时候,这个以前只供王室消夏的胜地,开始举办一些民俗庆典的活动。除了王室的尊贵、庄重和典雅以外,阿兰胡埃斯又慢慢凸显出它的民间趣味和勃勃生机的一面。庆典中热烈的舞蹈和阵阵的音乐之声,成了连接贵胄与平民之间的纽带,渲染着一种君民同乐的繁华舒适的盛世图景。

    罗德里戈是在1933年的新婚蜜月旅行时,去到阿兰胡埃斯的。这一次的旅行,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双目失明,他戴着墨镜,妻子搀扶着他。沉浸在幸福之中的这对夫妻,在这个美丽的小镇上徜徉流连,尽管眼睛无法看见,但妻子的描绘和充满喜悦、惊讶的喃喃低语,还是让罗德里戈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的草木、宫殿、喷泉,这里的民众,这里的历史,这里历史中的种种迷人之处和它命运的坎坷……

    许多年后,因为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阿兰胡埃斯这座饱经沧桑的小镇,变得更加美丽。每天到整点的时候,小镇上的钟声,就会响起这部协奏曲第二乐章开头饱含哀伤之情的乐句。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来的游人,在那一刻都会驻足聆听:那是一种回忆,那是一种乡愁,那哀婉缠绵、幽怨凄美的音调,在小镇的上空萦绕,令人感动,令人无法抗拒。1967年,第二乐章中著名的旋律被人抽出来,单独配上了歌词,歌曲名为《与你的爱在阿兰胡埃斯》。不少著名的歌唱家用他们的歌声,把罗德里戈对故乡、对爱人的思念,传递到了更远、更远的地方:“阿兰胡埃斯,梦与爱情的地方,花园里的水晶喷泉,向着玫瑰花喃喃低语。……或许爱意正藏在,一次落日里,一次海风里,一朵花香里,等待着你的归来……”              

gtlover 发表于 2010-12-8 20:51:22

这几篇文章够我好好学习好一阵子了。

shongguangyong 发表于 2010-12-8 22:49:46

G版真是热心人,奉献如此好文,我等受益匪浅。

gtlover 发表于 2010-12-8 23:35:50

原帖由 shongguangyong 于 2010-12-8 22:49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G版真是热心人,奉献如此好文,我等受益匪浅。
我是没有经过作者的同意擅自转载的。

九十九度中 发表于 2010-12-9 18:03:04

谢谢gtlover先生!

我博客上的访问来源里,近段常有一篇文章的地址出现,点过来一看,原来我的一篇写吉他的原创文章被这里转载了,转载的人是gtlover先生,转载注明了作者和出处,谢谢gtlover先生的严肃转载!
顺带向吉他中国论坛里的各位高手问个好!

九十九度中 发表于 2010-12-9 18:11:40

我这些天顺带在网络上搜了搜,发觉我有些写吉他的原创文章被几个地方转载了,有的注明了作者和出处,但有的却被他人据为己有了。其中一个人在另一个吉他论坛上用了我的《在阿兰胡埃斯,开始梦想和飞翔》一文,标题改了,但里面的文字一字不差是我的原创,可转载者却说这是他“查阅资料整理出来”的,这就不对了。我发觉这个人也在这里发文,大家以和为贵吧,我就不点名了,希望他下不为例。
比较起来,gtlover先生的态度就严肃认真得多,再次谢谢!

九十九度中 发表于 2010-12-9 18:15:50

原帖由 福多嗓 于 2010-12-2 08:59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多谢多谢。

九十九度中 发表于 2010-12-9 18:17:28

原帖由 POLK002 于 2010-12-2 10:08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篇文章挺好   了解下 塞戈维亚
谢谢!

九十九度中 发表于 2010-12-9 18:19:08

原帖由 gtlover 于 2010-12-8 20:51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几篇文章够我好好学习好一阵子了。
不敢当不敢当。

九十九度中 发表于 2010-12-9 18:21:40

原帖由 shongguangyong 于 2010-12-8 22:49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G版真是热心人,奉献如此好文,我等受益匪浅。
多谢!

764630278 发表于 2010-12-9 18:51:55

医生精力充沛呀

gtlover 发表于 2010-12-9 19:14:22

原帖由 九十九度中 于 2010-12-9 18:03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博客上的访问来源里,近段常有一篇文章的地址出现,点过来一看,原来我的一篇写吉他的原创文章被这里转载了,转载的人是gtlover先生,转载注明了作者和出处,谢谢gtlover先生的严肃转载!
顺带向吉他中国论坛里的 ...
热烈欢迎作者老师亲临本论坛!!!
既然您亲自到访,您空间里的7篇原创吉他评论文章是否可以亲自一篇一篇地发到论坛里来呢?每篇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非常感谢您为国内吉他fans写出这么多这么有价值的文章。

shadowsmile 发表于 2010-12-9 22:50:27

原帖由 九十九度中 于 2010-12-9 18:03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博客上的访问来源里,近段常有一篇文章的地址出现,点过来一看,原来我的一篇写吉他的原创文章被这里转载了,转载的人是gtlover先生,转载注明了作者和出处,谢谢gtlover先生的严肃转载!


  转载往往是出于对文章的赞许、对作者观点的认同,转载时声明文章的出处、作者,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好习惯!
  

shadowsmile 发表于 2010-12-9 22:53:56

  象塞戈维亚谈到古典吉他作曲家作品好坏的时候没有提到泰雷嘉这样的事情,和很多人常会把一些成名的大师或演奏家对自己的我想应该是相对随意的赞扬都恨不得铭刻在自己的吉他上或脸上一样可以一比。
  

九十九度中 发表于 2010-12-10 07:28:55

原帖由 gtlover 于 2010-12-9 19:14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热烈欢迎作者老师亲临本论坛!!!
既然您亲自到访,您空间里的7篇原创吉他评论文章是否可以亲自一篇一篇地发到论坛里来呢?每篇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非常感谢您为国内吉他fans写出这么多这 ...
gtlover版主过奖了。谢谢你的提议,我到时可转过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九十九度中 发表于 2010-12-10 07:31:41

原帖由 shadowsmile 于 2010-12-9 22:50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转载往往是出于对文章的赞许、对作者观点的认同,转载时声明文章的出处、作者,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好习惯!
  
shadowsmile先生说得非常有道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可思议的声音--转自维也纳之舞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