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两种摇滚
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习惯于利用现代化的化学制品破坏土壤,并沉醉于饭后或酒后饱嗝的蒜味快感以及硬板火车上脱掉臭鞋的放松对于本国廉价劳工的速成“全球化”制品而造成的“工业时代”错觉依然赶不上社会极度分化的速度——中产阶 级这个偷梁换柱的舶来品概念仍然只是在经济上迷惑着期待社会结构巨大变动的一小撮
其实对比4大JIA族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社会资源以及QUAN力分配的高度集中在裂变之前还是于车里车外存在巨大的视觉震撼;而在21年前开始的“娱乐至死”的政 策引导在畸形市场JING济下不能不说至少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成功”实验
费了这么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只是想,“摇滚”这种善于“被”分门别类的二手货在我们的土壤里依然得不到充分滋养的条件,而原因并非是很多人必谈的先天肾气不足所致——对于美学及审美的独特视角我们的祖先从来就不缺乏,孜孜不倦的李泽厚大师已经为我们讲明;但是杰出的黄仁宇先生从来就不认为缺乏数目字管理的权 力集中就意味着糟粕的继承和实物遗产的破坏,二者正应该调换才是
一种摇滚期待的是巨大的社会召唤效应。从印刻着各类五星的左派想像,到言必称切格瓦拉的振臂高挥,进而是各类现场狂热的表达,无不昭示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式的短暂帮凶式快感。然而城头变换大王旗之后的克里姆林宫里,负责打更的老人依然还在寒风中委身为仆,这样的革 命意义又在哪里
而另一种摇滚却严格反映于内心向度的反射。音乐艺术较文字艺术和视觉艺术的更伟大之处就在于,这种有可能的不经任何社会外力与环境的复杂干扰的声音艺术反而能将创作者真实的复杂内心世界不经过滤地淋漓而出
一种摇滚表达的是叛逆。虽然在现在看来更多的所谓叛逆无非是青春期过肾上腺过多的分泌,谁的60年代?谁在洛杉矶?但是就质疑色彩而言,依然不能就此忽视破坏性的波普艺术在民众之中的震撼并潜移默化的影响。毕竟“在怀疑与破坏中前行”的西方哲学与我们的土壤依然大相径庭——虽然5月风暴与嬉皮运动的意义尚未定论,但把这些和我们的1966搞在一起是极端滑稽与荒谬的
而另一种摇滚则专注于吸收前人的文艺遗产。封建圈地时期纷繁复杂的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精神与气质,甚至当下古典音乐遗存的无调性与多调性,无一例外地被借鉴与吸取——尽管最终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震撼力尚有争论、鱼目混珠之辈也依然大行其道
一种摇滚把人性极端的丑陋用极端的手法表达至极。这种本能的外向表达实为崩溃疗法的体现之一,而且无所不用的官能刺激毫无疑问是摇滚音乐的在很多受众严重的重要标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身体力行的摇普工作所带来的短暂快感之后,答案依然在风中飘扬
而另一种摇滚无不在内省与反思中质疑人性的分裂,并从容着。色彩叠加体现的依然是生命本质的意义与灵魂托生的阴暗,斑驳缤纷地将简单7音及半音烘托一直在真实着,尽管有时的苍白。而有些摇滚则干脆放弃人声转而拼贴解构,这在更大程度上解放了声音“自由”的定义,噪海无边,大音稀声
一种摇滚始终纠结于如何与众不同。彰显个性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所要彰显的东西是否为自然而随意的感情体现,而不是刻意的标榜与哗众。当然不可否定的是人声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的声音重要部分,然而正是这种“自己的”声波在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妨碍自己对自己音乐的理解
而另一种摇滚专注于对现实社会的冷静观察。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而最终要还于生活的摇滚艺术,最为真实与震撼的美感完全离不开对现实社会与平白人生的冷静观察与剖析,这在平实的叙述中却更能体现出波澜壮阔的真实与灵魂的冲洗
不错的文章啊,基本每一种我都能想到一些代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