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uNico 发表于 2011-5-27 08:54:30

【琴颈与琴箱体连接出现开裂或漆裂的原因分析】----连体琴工艺的利与弊

【转贴自琴人老廖一篇博文】      .       “本缀”琴头又称连体琴头,即整根琴颈与音箱内的上力木为一体,大部份工厂制琴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这需要比较精准的设备工艺,手工制作也需要有相当的木工基础;再则本缀琴头在合箱方面是先合面板,再合背板,从效率上工厂也接受不了(个别小规模生产除外)。著名的吉他品牌MARTIN,TALOR,绝大部份的产品并没有采用连体琴头,界内对于连体琴头的说法有很多,更多的手工制作者更是因为不屑与工厂工艺相同,才选择了连体琴头工艺,以便更好的体现手工价值。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种工艺的利与弊。
   连体琴头由于是直接伸入箱体内部,对于指板的支撑是优于分体式的,也就是说未来指板的变形系数将减少,分体工艺由于上力木的木纹是垂直于指板,变形系数会大大小于琴颈,由于工厂制作时木材的干燥通常是强制烘干,木材的扭性与张性并未得到有效释放,因此随着环境温湿度的改变,存在一定的变形系数。力木少变,琴颈多变,感觉12(或14)品及以下处凸起,造成了打品;其实是12(或14)品以上部位变形凹陷。连体琴头由于指板下是一根整木,变形系数比较统一,即便变形,通常也会变成一根向上的抛物线,如果变形小,基本不会影响演奏。从使用角度上看,我认为连体工艺具有一定优势。
   很多人对于连体工艺对吉他声音变好持赞同态度,这种观点认为连体琴颈能更好的将弦的振频从品丝处传导至指板,一部份再传入琴颈,连体颈可以最方便的再将这部份频率传入箱体。我的观点刚刚相反,在对声音的影响上,分体琴头更科学,效果更好!在制作过程中,我会努力减少来自其他任何部位的振频,以保证乐器的最佳音色。上力木会有效阻止来自琴颈部份的振频,而音孔上方与面板垂直粘接的音梁会阻止来自指板的振频,如果你的音孔花是自制的,那些不规则的木块也会起到一定作用。
   如果你拥有风干很好的木料,在不会因为环境变形的前提下,使用分体琴头工艺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选择连体方式,则一定要在琴颈下端做一些处理。   由于大部分吉他品牌都会采用分体式琴颈工艺,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大家应该多少会明白一些道理、在琴弦张力的作用下,经受了温度、湿度反复无常的变化后,为什么有些琴颈(分体式工艺)常会出现在琴颈与琴箱体连接出现开裂或是漆裂的状况了吧 !!
.


[ 本帖最后由 RamuNico 于 2011-5-27 09:04 编辑 ]

tak333 发表于 2011-5-27 09:00:28

回首无语 发表于 2011-5-27 09:24:18

zhu转的真快。。。。。。。。

a08 发表于 2011-5-27 09:48:39

这2种效果应该是差不多的,如果受到外界条件变形,那么应该都会变形,只是连体的没有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掉漆,开裂等!

qiangdaoh 发表于 2011-5-27 11:08:53

不去探讨 呵呵

RamuNico 发表于 2011-5-28 17:09:42

顶上去,让更多的朋友看。

banjoroll 发表于 2011-5-28 17:52:48

里面提到的"连体琴头"应该就是dovetail neck的意思,而分体式琴颈就是M&T neck。

文章谈到“著名的吉他品牌MARTIN,TALOR,绝大部份的产品并没有采用连体琴头”是不对的。首先马丁的标准系列比如18、28级以上全部是采用dovetail neck,而1、15、16等则是M&T neck。而Taylor则是全部采用M&T neck。

RamuNico 发表于 2011-5-28 18:52:39

原帖由 banjoroll 于 2011-5-28 17:52 发表 http://bbs.guitarschina.com/images/common/back.gif
里面提到的"连体琴头"应该就是dovetail neck的意思,而分体式琴颈就是M&T neck。

文章谈到“著名的吉他品牌MARTIN,TALOR,绝大部份的产品并没有采用连体琴头”是不对的。首先马丁的标准系列比如18、28级以上全部是 ...

.
谢谢马丁哥纠正指教。

Taylor如果全部采用M&T neck工艺的话,那就意味着Taylor在温湿度极端或变化较大时,琴颈与琴箱连接部位容易出现漆裂隐患哦。记得好象Taylor之前曾有过多例这方面的问题吧。

请楼下的朋友继续探讨。

zhuzhipeng 发表于 2011-5-28 19:48:3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琴颈与琴箱体连接出现开裂或漆裂的原因分析】----连体琴工艺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