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6tg 发表于 2011-10-25 23:31:05

谭嗣同的诗

1840年以来中国的豪杰,我觉得第一人是谭嗣同,女豪杰第一是是秋瑾。这俩人都写古体诗。

下面是李敖《北京法源寺》里对谭嗣同诗的解读:



感怀四首
《其一》
   同住莲华语四禅,
   空然一笑是横阗。
   惟红法雨偶生色。
   被黑罡风吹堕天。
   大患有身无相定,
   小言破道遣愁篇。
   年来嚼蜡成滋味,
   阑入楞严十种仙。
《其二》
   无端过去生中事,
   兜上朦胧业眼来。
   灯下髑髅谁一剑。
   尊前尸家梦三槐。
   金裘喷血和天斗,
   云竹闻歌匝地哀。
   徐甲怅容心忏悔,
   愿身成骨骨成灰。
《其三》
   死生流转不相值,
   天地翻时忽一逢。
   且喜无情成解脱,
   欲追前事已冥蒙。
   桐花院落乌头白,
   芳草汀洲雁泪红。
   再世金环弹指过,
   结空为色又俄空。
《其四》
   柳花夙有何冤业?
   萍末相遭乃尔奇!
   直到化泥方是聚,
   只今堕水尚成离。
   焉能忍此而终古,
   亦与之为无町畦。
   我佛天亲魔眷属,
   一时撒手劫僧祗。
   
   
《北京法源寺》:

这是多么好的诗!沉郁哀艳,字字都是学道有得之作!按说“诗无达诂”,解诗并无清楚的定说,但是,这四首诗读起来,你立刻就有一股苍茫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去追寻一点文字的痕迹。
〈其一〉
   佛门把莲花看做最清净出凡的花,净土宗的佛教徒甚至强调死后托生莲华,花开见佛。佛门有‘莲华国’,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修四种禅定所生的天——‘四禅天’,从初禅天的鼻舌以外眼耳身意四识,直到四禅天的六识之中只剩意识,十八天中境界愈来愈高,高到可以空中一笑,笑声洋溢。想到弘扬佛法,天雨生色之时,一阵黑风吹来,
天空也就惨雾愁云。《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只要我不考虑到我自己的生命,我就一”切超脱起来,这种超脱,就是佛门中的身无定相,在身无定相下,《庄子》所说的‘小言詹詹’也就聊以遣悲怀、破邪道了。正由于自身已无,再回过头来务实一下,
所以虽然无欲心而行事,一如《楞严经》所描写的味同嚼蜡,其实也是不无滋味的,大可跟着《楞严经》所列的‘十种仙’一块儿上天下地一番呢!”
   十种仙是:
   地行仙、飞行仙、
   **仙、空行仙、
   天行仙、通行仙、
   道行仙、照行仙、
   精行仙、绝行仙。
〈其二〉
   佛门说三世转生;是谓三生。《集异门论》说三世是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白居易诗有‘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谭复生写‘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自然是指前生之事,无始无终的,忽然显现此生。佛门所说的生死轮回,是由‘业’决定。‘业’包括行动上的‘业’,
就是‘身业’;语言上的‘业’,就是‘口业’、‘语业’;思想上的‘业’,就是‘意业’。业有善有恶。由‘业’生出的是‘业力’,是指善恶报应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业因’,达成‘业果’、‘业报’。‘业因’是前世给今生的报应。由于前世有‘业因’,所以前世的无始无终的许多事,在朦胧之间,尽入眼底。西太后和小人们,逆天行事,
歌舞升平,只是想盘据高位,位三公而对三槐,满朝行尸走肉,一如《庄子》所指的‘髑髅’,祢衡所指的‘坐者为冢、卧者为尸’,总该把他们清除。贾岛的诗说:‘撞钟饮酒行射天,金虎蹙裘喷血斑。’在小人在位、违反天意的时局里,我跟他们,展开一场苦战,悲歌慷慨,动地而来,但这又算什么?生在鼎食之家,我的一切都得自吾土吾民,我不是我,我只是一
具枯骨,今天在尚有血肉生命时候,我要仟悔、我要发愿牺牲自己:愿我的肉体化为枯骨、枯骨化为灰烬,为吾土吾民献身。”

整个意思落在最后‘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上。是用晋朝葛洪《神仙传》的典。徐甲是老子的佣人,跟了老子许多年,可是从没拿到薪水,有一天他忍不住了,向老子算总账,说老子欠他多少多少。老子真行,他一言不发,把徐甲化为枯骨一具。这时徐甲恍然大悟:他清楚知道,原来自己
只不过是一具枯骨,他的血肉生命怎么来的,还不明白吗?区区人间小事,还计较什么?于是他忏悔了。谭复生引徐甲的故事,当然是说我们要粉身碎骨去为大目标奋斗,只有这种大目标,才有意义;其他人间小事,都是没有意义的。”
〈其三〉
   佛门言死生流转,在人经历无量度数的轮回后,跟自己心上的人怀念的人,本已无法相值交会。不料,在天翻地覆的乱世里,我跟我心上的人怀念的人却又巧遇了、相逢了。但是,前世的因缘,已杳然难寻,欲寻还休,我也以无情解脱自喜。自古以来,从燕宫归怨、到吴宫离愁、到入间的雁行折翼,本有着大多的离情别绪,纵使入间因缘,像羊叔子那样,本是李家
七岁坠井而死的男孩的后身,且有金环以为物证,但是,又怎样呢?死生又流转了,再世相逢,最后空空如也,还如一梦中。”
〈其四〉
   这首也有情诗成分,它综合了前三首,把对生命、对国家、对人情的一切,都串连在一起。这首诗写人间柳絮飘萍,本寄迹水面,各自东西,虽然今天堕水成离,他年却会化泥成聚。目前,纵有着屈原《离骚》的痛苦,却可展现庄周随缘的无垠。佛门以波旬魔王常率他的眷属障碍佛法。《楞严经》有‘如
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我此说,即波旬说’之语,足征天亦有亲而魔亦有眷之外,魔眷与魔,又同为与佛说打对台的魔说。虽然如此,这只是一时的。《佛国记》有‘喝言菩萨从三阿僧抵劫苦行,不借身命’的话,阿僧抵劫是数目的极
限,是无数的意思。纵使成佛也摆脱不掉天亲魔眷的拦路。但是,从自己终期于尽、归于死亡看,一切也都是阿僧抵劫的历程,人生的千变万化,看开了,不过如什”
   
谭复生真是奇男子、奇男子。他的诗,沉郁哀艳,字字学道有得,这种得,全是积极的、奋发的。佛法的真义告诉我们:人相、我相、众生相既一无可取,而我们犹现身于世界者,乃由性海浑圆、众生一体、慈悲为度、无有已时之故。是故以智为体、以悲为用,不染一切、亦不舍一切。又以愿力无尽
故,与其布施干将来,不如布施于现在;又以大小平等故,与其侧隐于他界,不如恻隐于最近。于是凄然出世而又浩然人世,纵横四顾,有澄清天下之志。《华严经》谈‘回向’,说以十住所得诸佛之智、十行所行出世之行,济以悲愿,
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而回向菩提实际。佛法的真髓、佛法的真精神,正在这里啊!这些啊,才是佛法的实际。其他那些吃斋拜佛。手写‘大悲’、手数念珠的动作啊,全是假的。
周世宗的舍铜佛身、破山和尚的舍素食身,以佛法大义着眼立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气魄自是不凡。有俗谛,而后有真谛;有世间法,而后有出世间法。佛门言转依,是转世间心理为出世问心理,但是,佛门的真正毛病是,善男信
女只知俗谛而不知真谛,结果浑然不识世间心理,又从何转之?从何依之?他们整天谈世间法、谈出世间法,其实什么法都不能真的懂、真的身体力行。”
   
我觉得,一针见血其实也只是说,要做到一刀见血才是行动。古今志士仁入,在出世以后,无不现身五浊恶世,这正是佛所谓乘本愿而出、孔子所谓求仁得仁。最后,发为众生流血的大愿,以无我相却救众生而引刀一快、而杀身破家,也是很好的归宿,这才是真正的所谓舍身。殿上供着大日如来、文殊、普贤菩萨,这是通称的‘华严圣’。佛有三身:法身、报身、
应身。大日如来即佛的法身。但是,‘佛地经论’说身化三种,所谓‘自身相应’、‘他身相应’、‘非身相应’,在第二种‘他身相应’中,有化魔王为佛身、变舍利子为天女的说法,如此化身,我认为才真是佛的真身。这样看来,坐在这里的大日如来,站在两边的文殊、普贤菩萨,其实都是假身,


他的本身的塑像,恰好反证了这种造形的虚妄。如果木雕有灵,这三位托假身以现身五浊恶世,真不知他们做何感想?难道在大雄宝殿中受入膜拜,就算完事了吗?真的佛、真的菩萨绝不如此。所以呀,他们三位真要不安于位呢!他们与其附托在木雕像上,还不如附身在忐士仁人身上,以舍身行佛法呢!”

严格说来,寺庙这些有形的东西,除了有艺术的、建筑的和一点点修持的功能外,离真正佛门精神,诚如你所说,十分疏远。自佛法人中国来,演变得好奇怪,一开始就走入魔障,大家没能真正把握住佛门实质,反倒拼命在形式上做功夫,佛门的大道是无形的,可是自命为佛教徒的人,却整天把它走得愈来愈有形,盖庙也、念经也、打坐也、法会也、做佛事也……这些动作,其实跟真正的佛心相去甚远了。《华严经》有‘回向品’,主张已成‘菩萨道’的人,还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入世,为众生舍身。这种‘回向’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佛教。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只知出世而不知入世,只走了一半,就以为走完了全程。他们的人生与解脱目标是‘涅盘’,以为消极、虚无、生存意志绝灭等,是这种路线的目标,他们全错了。他们不知道,佛法的神髓,到这里只走了一半,要走下一半,必须‘回向’才算。谈到‘回向’后的舍身,佛门人物也干过,但那只是走火入魔。五代后期,周世宗就指出:
‘僧尼俗士,自前多有舍身、烧臂、炼指、钉截手足、带铃挂灯、诸般毁坏身体、戏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皆是聚众眩惑流俗,今后一切止绝。’可见这种舍身,也只是把戏,并非真的为生民舍身。五代后期,全国财务困难,周世宗下令毁掉天下铜佛像,用来铸钱。
他的理由是:我听说佛教以身世为妄,利人为急,如果佛本人真身尚在,为了解救苍生,一定连真身都肯牺牲,何况这些铜做的假身呢?这种理论,才是真正深通佛法的理论。明朝未年,张献忠‘屠戮生民,所过郡县,靡有了遗’。有一天,他的部下李定国见到破山和尚,破山和尚为民请命,要求别再屠城。李定国叫入堆出羊肉、猪肉、狗肉,对破山说:‘你和尚吃这些,我就封刀!’破山说:‘老僧为百万生灵,何惜如来一戒!’就立
刻吃给他看,李定国盗亦有道,只好封刀。周世宗和破山和尚,他们真是第一流深通佛法的人,因为他们真能破‘执’。佛法里的‘执’有‘我执’和‘法执’:我执是一般入所认为主观的我;法执是所认为客观的宇宙。因为他们深通佛法,所以能‘为百万生灵’,毁佛金身,开如来戒。而一般的佛门
人物,整天谈世间法、谈出世间法,其实什么法部不能真的憧、真的身体力行。佛教被这些人信,被这些善男信女信,‘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憨’。释迦牟尼死不瞑目了。

[ 本帖最后由 boss6tg 于 2011-10-25 23:43 编辑 ]

13叔 发表于 2011-10-26 09:33:23

喜欢诗词
水区的帖子,只有你和小青年的我是每帖必看,认真看

boss6tg 发表于 2011-10-26 13:13:36

这几首诗我看了好几年了,从来没明白过,看了老李的解读还是不懂,以前在北京的时候,问过几个学佛的,他们也不懂。
只是没来由的觉得他写的好。尤其喜欢 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
桐花院落乌头白,
   芳草汀洲雁泪红。
   
再世金环弹指过,
   结空为色又俄空。

等等这几句。

其实鲁迅的旧体诗写的也是很好的。很多很好的作品,因为历史、政治的原因,都被掩盖住了。

boss6tg 发表于 2011-10-26 13:21:04

这是几首关于佛法的诗。佛教传入中国,不管有什么副作用,它至少有一点好处,就是给中国人带来了“平等”这个思想。

boss6tg 发表于 2011-11-6 21:18:14

近现代的旧体诗,应该先从谭嗣同看起。

benson1600 发表于 2011-11-8 16:18:59

诗我看不太懂,但谭嗣同这个人绝对是顶天立地的!

boss6tg 发表于 2011-11-8 19:32:36

呵呵,同感同感。
谭嗣同的父亲是清朝的封疆大吏,
但是谭嗣同身上没有贵族的骄奢气。

boss6tg 发表于 2011-11-8 22:03:12

历史上的人物,我们很难晓得他们的真实人格.要么是被过分的吹捧了,要么是被过分的贬低了.都因为写历史的那个人对他们的好恶而不同.但是,这些历史人物也会自己为自己留下书面的资料,比如自传,诗歌,文集,从这些资料里,就能多少看出这个人的真面貌.文如其人,是有道理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谭嗣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