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享受不了太多音乐
人对音乐,欣赏也好,享用也好,都是需要有共鸣的,或者要懂的。有共鸣就是,比如你也有一段类似的感情经验,你才理解了作品的情绪,
懂,就是对作品创作的精妙之处有比较深的了解。
多数人这两点都做不到,比如我喜欢guns n roses,她的题材,比如反战,或者捆绑性爱,或者离家出走去城市,或者跟女人生离死别,这些我全然的没有经验,
我就只剩下听一听旋律、音色之类的,
还有就是我不懂,比如和声,我就听不出所以然,就算旋律和音色,似乎比较容易懂,但是旋律我又搞不清那些调式,音色我又没有那些设备。
总之听音乐,是需要基本的条件的,没有这些条件,听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更不用说多数人去不了什么现场,
而现场跟录音作品,又完全不是一个感觉。
所以听音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我认为,歌手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的感情每一次都是可以控制的。这就是为什么是归于表演类。好的演绎可以做到每一次几乎一样。现场只是根据当时观众的情绪察言观色。我的意思,什么当时创作的感情,环境。都是假的。你一感觉作者就发笑,-------“人类一思考xx就发笑”,道理一样。比如举例:莱切1:0国米。你正常人一看就知道,假的。只有一种情况:你喜欢并买了莱切赢,带着泰山顶成功者美好回忆你就会无尽的分析这场球--------楼主喜欢某个乐队作品;然后去无尽的分析xxxxxxx........。其实都是假的踢球是表演;音乐创作也是表演,没观众,没听众就没有作品。感觉一类都是被骗模糊不理智的过程,男女有时就是喜欢这种被骗的贱感。结果是什么呢?人家点钱,我们被骗。 不不,我还是感觉那些创作者,还是有感而发的,感觉不一定要造假,既然你有了这样的感觉,又何须造假呢?而有时他的感觉很特殊,又如何造假呢?
当然也有很多无病呻吟的。或者说,他的感觉本来没有那样的奇异,或者强烈,但是他为了凑数,或者骗钱,就把自己的体验放大了。 感觉跟音乐或者诗歌联系起来,也许本来确实不是那么浪漫、那么充沛的,也就是说,是“表演”出来的,是“控制”的,
比如黛玉葬花,是唯美的音乐和诗句,但是黛玉说不定偶尔也会有粗俗的想法:玛德,看来嫁不出去了,咋办呀。 原帖由 a33 于 2012-1-30 23:11 发表
我认为,歌手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的感情每一次都是可以控制的。这就是为什么是归于表演类。好的演绎可以做到每一次几乎一样。现场只是根据当时观众的情绪察言观色。我的意思,什么当时创作的感情,环境。都是假的。你 ... 绝对内涵!!!!! 建议LZ把悟空挥棒的速度降一降,看着晕 要的就是让你晕,嗯哼哼。 对我来说,两盘碟子够了,一盘涅槃乱伦,一盘best of DengLijun 我也说不上来。我感觉我也没什么信仰。但这里又有些玄机。作者的有感而发又怎样?只是机器和产品互维关系。哪怕是信仰,上帝与基督;佛教伊斯兰,只要是变成客观事实了,教堂,塔,就是假了。哪怕心里默默地,有念头了,假了。现在这段话写出来了,就假了
喜欢归喜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