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破“魔岩三杰”几位目前的问题
昨天看了《再见乌托邦》,很感动,但同时也很不是滋味,感动的是拍的非常真实;不是滋味的是看到了几位音乐人的状态,因此特地做了几点分析,一点浅见,仅供参考,首先,看到他们都非常地消沉(至少在片子里是),少言寡语,神情落寞黯然,从个人来说,我很理解那种心情和状态,因为他们目前的状态与他们曾经的那种“辉煌”相比,反差实在是太大,太难以接受,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们的自弱,自悲(非自卑),自怜,更而,这让我想到了曾经的一些人,一些曾经真正辉煌过的人的后来境遇,比如台湾的王祖贤,曾经挥金如土,千万上亿花销的生活,后来却遭遇身无分文,变故而流浪加拿大,身无分文从导游员做起,还有很多很多要比我们的“三杰”辉煌过多少倍的名人们的变故遭遇,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能从变故中坚强站起,重整山河,而在片子中我看到的几位,何勇想去云南、青岛海边、北京郊区;窦唯无言;张楚还尚可,其实你们这都是在逃避,你们只是愿意睡在曾经的旧梦里面,不愿醒来,你们逃避,是因为没有面对生活的勇气,那种勇气,是一个真正男子汉的信念、是一个好男儿的使命,那更是一种“摇滚精神”!
[ 本帖最后由 冰封大地 于 2012-2-1 16:52 编辑 ] 说总是比做容易。 活着本来就不容易 年龄大了自然会消停下来 最近调查中国男青年平均腰围增长2.7厘米。 好像有语病? 家庭社会教育背景不同。人生低谷时更见了然。
若王祖贤受大陆家庭教育,老尖天天叨比叨,早跪着求齐秦去了。 都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原帖由 13叔 于 2012-2-1 21:33 发表
都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的确,他们接受不了后来一直以来的现实,其实是因为当时把他们宣传的过度夸大了,其实红磡那场只是一场普通的摇滚音乐会而已,结果被一些煞笔媒体宣传的好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好多人甚至到现在都还没醒过蒙儿呢。
说到这,我比较佩服一个叫石醒宇的人,他是个能上能下的人,能出名,也能当送餐员,其实正是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声明本人并不认识他)
[ 本帖最后由 冰封大地 于 2012-2-1 22:54 编辑 ] 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乐队喜欢在短期内变风格,魔岩三杰就是个典型例子,还包括很多乐队,包括老崔,结果后来的音乐都不被看好,大家都似乎喜欢他们的第一张老专辑,一般来说第一张专辑情感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后面的专辑都有点考虑艺术化的方面去了。
队求新求变不是坏事,但是要有过程,要考虑当前文化,考虑市场,考虑接受程度,相信每一个音乐人都梦想大家都喜欢都接收他们的作品吧,这不可否认的。
转型是要冒风险的,包括外国的乐队也是,无论是民谣还是金属,一直坚持一种风格的,并保证不是简单的复制,中间有一些小创新小改变的,反而生命力更长久。
我觉得每个音乐人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不要觉得第一张专辑反响好了,马上就信心爆棚,想做得所谓的更高深,更艺术化,其实反而不能打动人了。
一家之言 先看看再说,呵呵,顺便发个找到的下载地址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910631/ 来这直接看吧http://tieba.baidu.com/f?kz=905662171 available 红磡之后就慢慢没落了,舆论成就了他们,反而也宠坏了他们 还是经不起考验啊,唉,一声叹息%……(*&%……*&……&*(……(*& 在天朝你玩摇滚能有多大前途,什么时候等胡 锦 涛听朋克了再说这个话题吧。 看了"Anvil",另一番心情,复杂,复杂,太他么纠结了%……*&(……(*&…… 我们的“三杰”们真应该去看看"Anvil"这部纪录片。80年代起家的加拿大金属乐队ANVIL,曾和BON JOVI、枪花、METALLIC等乐队同台演出,但后来一直落寞,到现在主唱都50多岁了,在加拿大开着卡车做送冷食的运输员工作挣钱糊口,牛逼的人真的是能上能下,能屈能伸......................... 原帖由 13叔 于 2012-2-2 09:41 发表
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乐队喜欢在短期内变风格,魔岩三杰就是个典型例子,还包括很多乐队,包括老崔,结果后来的音乐都不被看好,大家都似乎喜欢他们的第一张老专辑,一般来说第一张专辑情感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后面的 ...
13叔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