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非职业化与娱人娱己之变
首先说明一点,非职业化不是指的开琴馆,而是对于职业演出中国文化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各个领域最高的艺术成就全部是非职业的票友创造的,比如书画诗词,大家多是仕途文人、出家人等,虽然历朝历代画院也有不少佳作,不过大家还是习惯上把文人画作为审美的高地。中国建筑的精华,江南园林的精品几乎都是业主自己设计的。音乐领域也是,中国的音乐大体上有宫廷乐、民俗乐和文人乐之别,宫廷乐典型是职业音乐人,但是时至今日,真正历史上公认的好音乐基本都是文人乐,文人乐的典型代表就是古琴,几乎几千年来从未职业化。
职业化和非职业化有什么区别呢,说到底就是娱人和娱己的差别,职业化的演奏必须要符合观众的口味,而不是仅仅适合自己的想法,非职业化则相反,演奏完全是为了自我娱乐或者修养。
为什么非职业化在艺术领域更容易取得大成就呢,这个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大的艺术成就几乎都是职业选手。这个应该和中西文化审美观有关系,西方音乐对于作曲技巧、演奏技巧的关注要高于音乐内容本身,以至于西方音乐很晚才出现主题音乐,之前都是无主题的纯音乐。这在中国是不可想想的,孔子那个时代就有了乐以载道的观念,言之无物的音乐没有任何意义。而如果职业化演奏的话,迫于生活不可能完成个人修养的目的,这个正好是不符合中国文化的。所以中国的文人乐,往往是个人的文化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后加上对于音乐的熟悉,自然而然达到的一定程度,这种成就的演奏是技巧为用,审美为主的。而现在古琴进入音乐学院的教育体系,逐渐变成了职业化,越来越有追求技巧的趋势。堪忧 太高深了,看不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