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好好讨论音色问题的时候了==
西方音乐是不强调音色的,这点和中国音乐不同。在绝大多数及西方乐器中,音色并不是一个经常要提及的因素,你用什么乐器,就有什么样的音色(声音来说有所谓的音高,力度,音色的划分)。当然有观点会认为吉他是一件音色变化多端的乐器,音色是吉他最大的一个特点,但一些音色的变化也只是演奏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绝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时只会考虑作品采用吉他原色来表现(大霍达这种除外),而不会考虑吉他音色变化的关系(可以参看大多数吉他作品的五线谱)。那么为什么现在在中国吉他界,那么多人会推崇音色的概念呢?有演奏者,有卖琴的,有爱好者,几乎所有人都把这个词挂在嘴边,有人甚至就认为有好的音色就是是音乐性,就是技巧。 老实说我对吉他音色的喜爱是经过“训练”之后才产生的,对小提琴音色的喜爱倒是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 交响音乐里,单个声部都往往是齐奏的,哪有多少发挥音色的空间...越是独奏,音色就越是讲究,再说吉他本身就是这个特点,陈志先生早有说“吉他的....关键是多变的音色...”原话忘了,大意如此。 吉他是音色变化最丰富的乐器,这点上与其他原声乐器不同.评论发音音色的好坏,通常指的是乐器的基本音色.这点所有的原声乐器的看点基本相同.而音色变化的丰富应该作为吉他的特色予以开发.就如泰雷加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有效地开发了吉他多变的音色.这个贡献是不容否定的.
但另一个说法是:吉他模仿其他乐器,那不是可以用其他乐器直接奏出音效岂不更好?
回答是否定的.
吉他模仿其他乐器音色,其表现的音乐的灵魂还是吉他的灵魂.
如果你模仿沙克斯,那是吉他沙克斯.另一种风味.并能和吉他本身的基本音色比较相融.在音乐进行中,寻求音色的合理变化是表现音乐更能顺理成章.
又如贝多芬一说.索尔被称为吉他贝多芬,风格近似,然各有风采.不能说谁好谁差. 楼上对,这个帖子想讨论的是属于原音本色的范围,不是那些特殊表现(它们真的异常魅力)。 澄清楼主的几个认识.1, 大家平日所说之追求"音色", 并非是指追求音色之变化, 而是指指追求乐器的基础音色. 2. 最讲究音色的并不是吉他, 而是西方的拉弦乐器和人声, 小提琴的音色"变化"的丰富程度, 是吉他所不能及的. 而正是因为乐器音色的多变, 所以才有必要找到一种最科学的发音方法. 这一过程是重要的, 也是困难的. 如果你学习过小提琴, 你会发现, 练习音色是最重要的学琴内容之一, 而且贯穿始终. 如果学习声乐, 发声练习(找基本音色)更是最重要的内容, 很难想象, 一个意大利歌剧的演唱者不懂得发声是一个什么结果. 当然, 自我陶醉, 或流行歌曲除外.2. 西方音乐是最讲究音色的, 中国民乐对音色几乎没有特别追求. 从交响乐的配器法和乐队编制, 再到指挥对交响乐团音色的训练和培养. 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无一不是音色大师. 以下是引用哈哈在2005-01-24 14:39:11的发言:
中国民乐对音色几乎没有特别追求....
估计学民乐的要站出来喊“我们也很讲究音色的”.... 关于吉他能表现多变的音色是不是其音乐表现力的一个有力证明.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吉他是音色变化最丰富的乐器,这点上与其他原声乐器不同.评论发音音色的好坏,通常指的是乐器的基本音色.这点所有的原声乐器的看点基本相同.
而音色变化的丰富应该作为吉他的特色予以开发.就如泰雷加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有效地开发了吉他多变的音色.这个贡献是不容否定的.
但另一个说法是:吉他模仿其他乐器,那不是可以用其他乐器直接奏出音效岂不更好?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吉他模仿其他乐器音色,其表现的音乐的灵魂还是吉他的灵魂.
如果你用吉他演奏模仿沙克斯,那是吉他沙克斯.另一种风味.并能和吉他本身的基本音色比较相融.在音乐进行中,寻求音色的合理变化使吉他表现音乐更能做到顺理成章.
这和 又如贝多芬一说.索尔被称为吉他贝多芬,风格近似,然各有风采.不能说谁好谁差的讲法是一致的..
(补充一下,别无他意) 音色之所以不经常被提及,是因为它已经包含在音乐和乐器中了。而用什么乐器未必就有什么样乐器的理想音色(除非是个合格的演奏者)。而作为更深层次的诸如楼主所说的“理解和演绎”是必须建立在最基本的音色之上的。 无论什么乐器的演奏没有不注重音色的,只是因为这样注重的是最基础的东西,而作为音乐来说,音色与技巧也都仅仅是表现音乐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拥有音色和技巧也不一定就能诠释出完美的音乐。 6楼说的对,我想我表达的不够严谨:传统西方乐器对音色不特别重视,这和音乐形式有很大关系,东方(不应局限在中国)乐器相对来说拨弦乐器(二胡的吟)比较多,所以相对来说对音色要求更多,我赞同从近现代西方也开始对音色重视。讲究音色应该是弦乐的特征,而并非哪类音乐。但对于西方交响乐来讲,音色已经由作曲家根据器乐本身特性决定。作品本身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效果,至于每个乐器在其中只是中规中矩的发音就好了,音色大师只是演奏者的功底而已,和音乐作品是无关的。 以下是引用popgog在2005-01-24 15:11:10的发言:
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效果,至于每个乐器在其中只是中规中矩的发音就好了.....
交响乐队能够编制庞大而又和谐统一,跟乐器音色不过于彰显个性是密切相关的。
这要是搬到民乐队,那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民乐乐器每一件的音色都是很有个性的那种,合在一起难免不和谐。
正如pg所说,交响音乐的“音色”是一种整体效果——这跟我们说的吉他的音色,或者提琴的音色(总是是单件乐器的音色)应该不是一个概念。 以下是引用popgog在2005-01-24 15:11:10的发言:
6楼说的对,我想我表达的不够严谨:传统西方乐器对音色不特别重视,这和音乐形式有很大关系,
东方(不应局限在中国)乐器相对来说拨弦乐器(二胡的吟)比较多,所以相对来说对音色要求更多,我赞同从近现代西
方也开始对音色重视。讲究音色应该是弦乐的特征,而并非哪类音乐。但对于西方交响乐来讲,音色已经由作曲家根
据器乐本身特性决定。作品本身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效果,至于每个乐器在其中只是中规中矩的发音就好了,音色大师只是
演奏者的功底而已,和音乐作品是无关的。
交响乐团中, 我最欣赏卡拉扬的音色. 凡他调教过的乐团, 音色都是无比的庄美和温暖.
其实就乐团的音色而言, 并非是演奏者的功底和中规中矩的演奏便可实现. 国交的技术和乐器都相当好, 为什么音色却如此差? 以下是引用哈哈在2005-01-25 8:53:25的发言:
交响乐团中, 我最欣赏卡拉扬的音色. 凡他调教过的乐团, 音色都是无比的庄美和温暖.
其实就乐团的音色而言, 并非是演奏者的功底和中规中矩的演奏便可实现. 国交的技术和乐器都相当好, 为什么音色却如此差?
可能是每个人都要突出自己的缘故. 关于交响乐队,如果是听录音,国内的录音水平和国外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如果说现场差距那么原因可多了,造成这种原因应该是乐器间配合上的差距,未能融合从而达到一个整体效果。交响乐队中每个人的演奏更不能象演奏吉他那样突出个人意识,要给观众一个整体感。当然这还和指挥指教,乐队编制,乐器质量都有很大关系。所以中国一些乐团的演出会给人炸窝的感觉,也就是指所谓的音色不好吧。 不是吧?西方乐器一样重视音色的,一个演奏者只要奏出一个长音,水平就可以立刻显县出来.在西洋乐器的训练中,音色的训练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本身乐队要融合,最主要的就是音色融合. 交响乐听了不少,中国交响乐的通病是管乐太弱,弱不是音量弱,恰恰相反,是不会控制音量,往往太响,很难和弦乐协调。说到音色,毕竟对音乐来说是次要的,我们现在听cd, 有些录音效果较差的早期录音比现代指挥家的录音更激动人心,比如梅纽因和福特温格勒合作一起录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要比穆蒂和卡拉扬一起录的东西好不知道多少倍。音色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不管是不是专业人士,说道一个作品,最常说的词就是好听还是不好听,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在高明的演绎者手里会让你共鸣,会抓住你的心,这是一个很难用非音乐语言来说清楚的一件事情。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音准,和声的色彩,音乐的流动,音乐的强弱共同表现出来的张力才是更重要的,否则再华美的音色也可能是隔靴搔痒,听了让人徒增腻烦而已,就像一个文盲美女,你只能看她的外表,却不能精神上去爱她。 西方太笼统,要拿乐团比较就拿出具体的两个乐队和具体演奏的曲目做比较,然后具体说出优缺点. 论坛有一种通病就是只有论点观点,没有论据实物.辩证的观点:若要代表西方,至少要有多个国家的若干乐队为代表,否则便是主观臆断. 要不就不要说是西方,只说某人或某乐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