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学习中关于“练习浪费”的问题。
**** Hidden Message *****[ 本帖最后由 jayvew 于 2013-5-17 16:01 编辑 ]
关于和声、曲式结构、调性
第一《和声》广义的和声,可以这样理解,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同时发响都能构成和声效果
学校里面学的和声课,一般是指和弦的进行,比如这首歌先是A和弦,下一分钟再进行到B和弦等等
所以和声一般是指和弦的进行(没学过音乐是人听不出和弦是正常的)
伴奏与和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你说听到主旋律后面叮叮当当的声音,也是就是用打击乐器来做的伴奏
伴奏还可以用其他的乐器,比如钢琴、吉他等等
一般通俗音乐可以这样理解,除主旋律外的其他声部都是伴奏声部 ,这些声部构成了和声,以衬托主旋律(其实主旋律与伴奏的和声也形成和声)
第二《曲式结构》
(一)基本含义:
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
(二)一部曲式(乐段):
它是完整的曲式中规模最小的结构。可以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乐句组成。一般有比较明显的终止式,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三)单二部曲式:
它包括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个乐段组成。在一般情况下,两个部分在音乐材料上均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用图式表示,可写作:A+B。
(四)单三部曲式:
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个乐段。单三部曲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或变化重复。用图式表示:A+ B+A);第二种是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不重复第一部分。用图式表示:A+B+C)。
(五)复二部曲式:
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本身已经是 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或其中一个部分是乐段,另一部分是单二、单三部曲式。如:A(单二部曲式)十B(单二部曲式);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
(六)复三部曲式:
由三个部分组成。它的第一部分已是单二或单三部曲式。第三部分往往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它的第二部分则往往和第一、三部分在音乐上形成对比,这一部分可能是单二、单三部曲式,也可能是乐段。如,A(单三部曲式)+B(单二部曲式)十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A'(变化 重复第一部分)。
(七)回旋曲式:
它由在曲式中占有首要意义的主部和各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主部至少在乐曲中出现三次,插部至少有两个。因此,回旋曲式至少必须具有五个部分。如:A(主部)+B(第一插部)+A(主部)+C(第二插部)+ A(主部)……A(主部)。
(八)变奏曲式:
由基本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化重 复或展开(称为“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如:A(主题)十A'(第一变奏)+A''(第二变奏)+A'''(第三 变奏)……。
(九)奏鸣曲式:
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为呈示部,它包括主部和副都两个互相对比的部分(在主部与副都之间,有时会出现连接部;在副部之后,有时会出现结束部)。第二大部分为展开部,它把呈示部的音乐材料加以充分的变化、发展,以造成戏剧性的高潮。第三大部分为再现部,它把呈示部的音乐加以重复或变化重复。除以上三大部分外,在呈乐部之前,有时会出现引子,在再现部之后,有时会出现尾声。用图式表示如:
(引子)=>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结尾)
(十)回旋奏鸣曲式:
可以把这种曲式看作回旋曲式的某种 变形。一般来说,可以用回旋曲式的结构图式来解释它。但是,回旋奏鸣曲式中又明显地具有奏鸣曲式的特征,如:第一插部在乐曲中具有类似奏鸣曲式副部的作用,第二插部(又叫“中央插 部”)明显地具有奏鸣曲式展开部的作用;乐曲最后还有明显的再现等等。可用以下图式说明之:
(引子)=>呈示部{{A[主部]=>B[副部](第一插部)=>A[主部]}}=>展开部{{C[中央插部]}}=>再现部{{A[主部]=>B[副部](第三插部)=>A[主部]}}=>(结尾)
(十一)赋格段:
它是复调音乐中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严谨的结构形式。它主要由主题、答题、对题、插句等部分组成。它要求主题必须在各个声部中依次出现。
第三《调性》
(Tonality)简单的讲就是24个大小调。然而这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应该对音阶要有所认识。基本上西洋音乐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大家从五线谱上就可以了解,音符照着线与间的顺序排列,所得到的便只有C,D,E,F,G,A,B七个不同的音名。然而之前曾提到一般所使用的共有十二个不同的音,那是因为以上七个音,其音与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并非都是半音。以C大调为例,C,D,E,F,G,A,B,C*的排列除E,F与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馀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
大家要知道古典音乐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性音乐为主。现代音乐中虽然有非调性(atonal)音乐的产生,但基本上大家还是习惯接受调性音乐。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家中出去,不论去多远的地方、或是要离开多久,最后总应该再回到家里。调性音乐中每个调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乐曲通常由主音或主和弦开始,结束时又将回到主音或主和弦。此种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音乐进行具有强烈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的来源就在于音阶的排列上。我们称二音符间的距离为音程,如果一个音阶里各音符间的音程相同,也就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样,没有亲疏之分。如此便缺乏一种趋势,自然也没有进行的方向可言。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大小调中那二组半音音程位置的重要性。以下将音阶中各音名称顺序列出: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下中音(submediant)、导??leading tone)、八度音(octave)。
由此可知十二个音各自能成为一个调的主音,如此将得到十二个大调与十二个小调,总共便是所称的二十四个大小调。 ```````````````````````````````````````````` 看看看看 回复可见啊!!凑字 第一《和声》
广义的和声,可以这样理解,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同时发响都能构成和声效果
学校里面学的和声课,一般是指和弦的进行,比如这首歌先是A和弦,下一分钟再进行到B和弦等等
所以和声一般是指和弦的进行(没学过音乐是人听不出和弦是正常的)
伴奏与和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你说听到主旋律后面叮叮当当的声音,也是就是用打击乐器来做的伴奏
伴奏还可以用其他的乐器,比如钢琴、吉他等等
一般通俗音乐可以这样理解,除主旋律外的其他声部都是伴奏声部 ,这些声部构成了和声,以衬托主旋律(其实主旋律与伴奏的和声也形成和声)
第二《曲式结构》
(一)基本含义:
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
(二)一部曲式(乐段):
它是完整的曲式中规模最小的结构。可以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乐句组成。一般有比较明显的终止式,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三)单二部曲式:
它包括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个乐段组成。在一般情况下,两个部分在音乐材料上均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用图式表示,可写作:A+B。
(四)单三部曲式:
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个乐段。单三部曲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或变化重复。用图式表示:A+ B+A);第二种是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第三部分不重复第一部分。用图式表示:A+B+C)。
(五)复二部曲式:
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本身已经是 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或其中一个部分是乐段,另一部分是单二、单三部曲式。如:A(单二部曲式)十B(单二部曲式);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
(六)复三部曲式:
由三个部分组成。它的第一部分已是单二或单三部曲式。第三部分往往重复或变化重复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它的第二部分则往往和第一、三部分在音乐上形成对比,这一部分可能是单二、单三部曲式,也可能是乐段。如,A(单三部曲式)+B(单二部曲式)十A(变化重复第一部分);或:A(单二部曲式)+B(乐段)+A'(变化 重复第一部分)。
(七)回旋曲式:
它由在曲式中占有首要意义的主部和各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主部至少在乐曲中出现三次,插部至少有两个。因此,回旋曲式至少必须具有五个部分。如:A(主部)+B(第一插部)+A(主部)+C(第二插部)+ A(主部)……A(主部)。
(八)变奏曲式:
由基本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化重 复或展开(称为“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如:A(主题)十A'(第一变奏)+A''(第二变奏)+A'''(第三 变奏)……。
(九)奏鸣曲式:
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为呈示部,它包括主部和副都两个互相对比的部分(在主部与副都之间,有时会出现连接部;在副部之后,有时会出现结束部)。第二大部分为展开部,它把呈示部的音乐材料加以充分的变化、发展,以造成戏剧性的高潮。第三大部分为再现部,它把呈示部的音乐加以重复或变化重复。除以上三大部分外,在呈乐部之前,有时会出现引子,在再现部之后,有时会出现尾声。用图式表示如:
(引子)=>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结尾)
(十)回旋奏鸣曲式:
可以把这种曲式看作回旋曲式的某种 变形。一般来说,可以用回旋曲式的结构图式来解释它。但是,回旋奏鸣曲式中又明显地具有奏鸣曲式的特征,如:第一插部在乐曲中具有类似奏鸣曲式副部的作用,第二插部(又叫“中央插 部”)明显地具有奏鸣曲式展开部的作用;乐曲最后还有明显的再现等等。可用以下图式说明之:
(引子)=>呈示部{{A[主部]=>B[副部](第一插部)=>A[主部]}}=>展开部{{C[中央插部]}}=>再现部{{A[主部]=>B[副部](第三插部)=>A[主部]}}=>(结尾)
(十一)赋格段:
它是复调音乐中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严谨的结构形式。它主要由主题、答题、对题、插句等部分组成。它要求主题必须在各个声部中依次出现。
第三《调性》
(Tonality)简单的讲就是24个大小调。然而这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应该对音阶要有所认识。基本上西洋音乐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大家从五线谱上就可以了解,音符照着线与间的顺序排列,所得到的便只有C,D,E,F,G,A,B七个不同的音名。然而之前曾提到一般所使用的共有十二个不同的音,那是因为以上七个音,其音与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并非都是半音。以C大调为例,C,D,E,F,G,A,B,C*的排列除E,F与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馀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
大家要知道古典音乐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性音乐为主。现代音乐中虽然有非调性(atonal)音乐的产生,但基本上大家还是习惯接受调性音乐。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家中出去,不论去多远的地方、或是要离开多久,最后总应该再回到家里。调性音乐中每个调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乐曲通常由主音或主和弦开始,结束时又将回到主音或主和弦。此种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音乐进行具有强烈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的来源就在于音阶的排列上。我们称二音符间的距离为音程,如果一个音阶里各音符间的音程相同,也就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样,没有亲疏之分。如此便缺乏一种趋势,自然也没有进行的方向可言。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大小调中那二组半音音程位置的重要性。以下将音阶中各音名称顺序列出: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下中音(submediant)、导??leading tone)、八度音(octave)。
由此可知十二个音各自能成为一个调的主音,如此将得到十二个大调与十二个小调,总共便是所称的二十四个大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