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官 发表于 2015-7-17 13:33:37

沉淀的历史—Martin吉他品牌历史回顾[三]

本帖最后由 新闻主编 于 2015-7-19 14:58 编辑

HISTORY | Chapter 7 驾驭在尤克里里的浪潮上

20世纪20年代是马丁公司迅速膨胀的一段黄金时代。那时尤克里里成为了美国大众闲暇文化娱乐的新宠。然而,马丁的第一支尤克里里并没有想象中的受欢迎。那把尤克里里看上去实在太像是一把吉他了,他们使用了过多的音梁结构,尤其是在面板上,而且还是云杉支架。过重的音量结构让这把尤克里里的声音变得沉闷呆板,所以并没有受到当时购买群体的欢迎。

认识到了第一支尤克里里的设计缺陷,马丁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研发更加合适的尤克里里。通过减少音梁的用量和更换桃花心木材料,马丁的尤克里里迅速的融入了当时的浪潮并且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当时为了满足超出的需求,马丁不得不把自己当时的厂房扩建了一倍之多。1920年的吉他生产总量是1361把,然而尤克里里的产量却没有统计,马丁三世保守的估计了当时的尤克里里产量应该是吉他产量的两倍还多。

对于企业内部高层的组织架构,Frank Martin当时主要任命马丁三世负责产量预期和控制,而哥哥Herbert Keller Martin负责销售环节。这样的分工一开始十分顺利,直到哥哥Herbert Keller Martin 于1927年突然病逝。随着哥哥的去世,马丁三世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公司的销售活动中,不断地去全国各地进行销售活动。

20世纪20年代的十年中,马丁公司的销售业绩每年都以不错的速度增长着。到1928年,吉他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5215把每年。几乎是1920年的5倍。但是随着1929年大萧条的到来,国家经济的不景气迫使马丁公司的策略转向了如何生存。大量的失业和信贷机构的破产使得吉他的销售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挑战。

1929年到1931年之间,吉他销量锐减为原来的一半。对于惨淡的生存环境,马丁不得不做出决定降低薪酬并将工作制改为一周三天。工厂同时也进行了生产变革,他们开始生产提琴的部件和木质首饰,事实上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厂里的工匠能忙碌起来。其实马丁工厂从未在这些领域做过花功夫的决心,“我们总是会担心其他的生产会影响我们吉他生产的专注度。”马丁三世强调,“我们在大萧条时却是参与了一些其他的生产,但是并不是很乐意的去做,完全是出于无奈。”

为了刺激和壮大日益低迷的销售,马丁发起了一项刺激生产发展的活动,在这个期间,公司向生产线投放了很多新的设计,取代已有的产品,试图通过尝试新鲜的产品来找到克服低迷销售的局面。虽然有一些产品不得不面临短命的命运,却也有一些设计成为了公司之后立足的资本,比如说著名的Dreadnought琴体以及14品接入琴颈的发明。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05.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06.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07.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08.jpg

HISTORY | Chapter 8 马丁创新
据马丁三世的说法,14品结合的琴颈是在1929年末才推出的设计,在此之前,吉他基本上都采用12品结合的琴颈。随着时间推移,当时一个享有盛名的弹拨班卓琴大师,Perry Bechtel建议Frank Henry Martin制造一种14品接合的吉他,Bechtel认为长一些的琴颈可以大大拓宽吉他的音域,并且可以让吉他成为一种更加完美的乐器。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后,马丁发售了一款新的吉他,那就是当时的14品“Orchestra Model”。

没想到的是14品的吉他十分受到当时民众的欢迎,最终成为了马丁生产线的生产标准而取代了原有的琴颈技术。这项标准更在之后成为了美国吉他产业的通用标准。

“无畏舰”吉他(Dreadnought)的名字颇有些来头。他的名字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无敌战舰。这种形状的琴体已经成为了马丁公司的标志。最初的D型琴是由Frank Martin 和Harry Hunt(也就是当时驰名费城,波士顿和纽约的著名乐器商人Chas. H. Diston Co. 的经理。)设计的。当时两人推测,巨大的琴体可以带给吉他更好的低音和共鸣响应,会非常适合歌手使用。第一支D型琴产于1916年,并且以“Oliver Diston& Co., Boston, New York” 的名义出售的,当时并没有很多人能接受这样的吉他。因为当时很少有乐手用吉他来进行伴唱。独奏乐手也认为D型的低音太过夸张。然而随着民谣音乐的兴盛,D型琴的销量之后就进入了快速上升阶段,直到今日,这种琴型依然是马丁公司的重中之重。而且几乎所有的其他吉他生产厂家和制作个人也都将这种琴体作为设计的标杆。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09.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0.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1.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2.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3.jpg

Frank Martin 卒于1948年,享年81岁。马丁三世全权继承了祖上的业务,而马丁公司也继续着自己传奇的品质与辉煌。战后的繁荣,伴随着民谣音乐的蓬勃壮大,使得1948年-1970年这个期间成为了马丁蓬勃发展的岁月。然而过剩的需求使得马丁的生产线不堪重负,以至于在60年代的早些年间,马丁的订单甚至会推迟三年之久!不过马丁的订单推迟显得是那么的让业界羡慕。不过马丁三世表示那时其实他们自己是很尴尬的,他说“有些人怀揣着几百美元来到乐器店,来找一把称手的马丁吉他,他是当时就想买,而不是三年后才能拿到。我们当时的产能不足其实是不利于与客户和分销商的关系的。

三世的儿子于1955年参加到了家族的产业中,他的名字继承了他已故的伯伯和祖父的名字,他叫Frank Herbert Martin。父子两人共同决定兴建更大的生产厂房。原有的北街厂房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好几层高的厂房,但是仍然无法实现更大的产能。“北街的厂房当时已经不是最合适的生产地址,其实我们马丁家族成员的长寿多多少少和每天上上下下这些厂房楼梯有点关系。哈哈,舍不得。”三世当时打趣的说。

Sycamore大街新厂房的生产模式和北街老厂的生产模式有些许不同。手工制造仍然是马丁引以为傲的一项特质。不过新的厂房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取消了多层厂房的设计,所有生产活动都在同层完成。所以生产线流程可以变得更流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既提高效率又不损失品质。

在不亚于父亲能力的Frank Herbert Martin 的领导下,马丁公司开始了对市场的兼并和扩张阶段。1970年,马丁公司收购了波斯顿的Vega Banjo 工坊,几个月后又兼并了Fibes Drum Company(曾经生产一种特殊的玻璃纤维质地的鼓。更大的一次兼并是1970年对Darco String Company的收购,这家公司的前任主人是著名的老John D’Addario和儿子。70年代的另一大手笔是对瑞典的A.B. Herman Carlson Levin公司的收购,这家公司曾经生产古典吉他和一些钢线型号。没过几年,Vega, Levin和Fibes就被马丁再次售出。然而Martin&Darco琴弦则以公司内部组分的身份保留了下来。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4.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5.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6.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7.jpg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5/0717ty/18.jpg

想知道更多品牌信息,请关注Martin马丁吉他微信官方账号!
https://img.guitarschina.com/img2014/1215ty/07.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沉淀的历史—Martin吉他品牌历史回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