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燚 发表于 2020-11-29 18:13:13

出ADAM A8X专业监听音箱,接高端综合、听音乐的享受都翻倍

出ADAM A8X专业监听音箱,接高端综合、听音乐的享受都翻倍

如果你之前一直用一体便携蓝牙小音箱、电脑多媒体小音箱之类的东西听音乐,那你错过了太多音乐里本来存在的信息内容。

如果您真正喜欢音乐,在乎欣赏音乐的品质,想知道音乐能带来的享受到底能有多爽,一对高质量的全频专业监听音箱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下来业内公认的专业监听音箱就那么些个牌子,经过无数专业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的检验认可,有相对统一严谨客观的衡量标准,不像某些民用音箱充斥华而不实的噱头和夸大缥缈的宣传,专业监听音箱的成本基本都花在了音质上,少走弯路,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能让您感受到之前可能从未感受过的音乐的真正全貌:清晰、平衡、完整、饱满、立体、层次分明;即使再听已经很熟悉的音乐,也可能会发现以前从没发现的细节,体验到更深程度的感动、震撼和沉浸。一对全频专业监听音箱绝对会是您为音乐花过的最值的一笔钱,一次投资,终身受用。

吉他手们用KPA AXE Helix等带箱模的综合效果器的,更应该买对专业监听音箱,那些效果器本身就是为了接全频、平直(FRFR)频响的音箱使用的,接普通电吉他音箱你根本听不到音色本来真正的样子(哪怕是关了所谓的箱体模拟),尤其是那些真正立体声的reverb、delay所带来的宽广深邃大气的空间感,普通电吉他音箱都是单声道的,你根本感受不到这些。吉他手们经常也需要放伴奏跟着练习,演奏或者扒带,电吉他音箱频带极窄、频响极其不平直、响应很非线性、信号失真很大,用来放音乐简直就是灾难。而用监听音箱,你放伴奏弹琴也会比过去爽得多。VX:kindlethemoor          QQ:491183149



冥燚 发表于 2020-12-4 19:18:02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第一部分)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事先声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所以较少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便于大家理解的词语。另外本文所说的音箱指的是重放音乐用的音箱,不包括电吉他音箱之类的,那属于用途完全不同的另一类音箱。

音箱耳机作为声音重放设备,一开始本来没有“民用”和“监听”的区别,只有“指标更好(更贵)”和“指标较差(便宜)”的区别。同样级别的音箱耳机,如果非要分出哪个是“民用”的,哪个是“监听”的,那也不应该是主要通过声音来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应用场景,在其他附加功能方面去选择。说到音质,所有音箱耳机其实应该都是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努力,那就是: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等,用一个词简单概况就是:高保真。当然,这也是Hi-Fi这个词的本意。

然而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将两者割裂开,向大众灌输“监听音箱耳机声音直白、清淡、干冷,只适合专业人士工作使用,不适合欣赏音乐,只有民用音箱耳机才适合欣赏音乐”的谬误观点,遗毒甚广。对于音箱耳机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美化声音,其实只需举个例子,稍加思考,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其谬误之处。假设有一段音乐,本身由于录音混音的原因导致高频过多,你用了一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或许那段音乐的缺陷会稍稍得到缓解,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但难道您买这音箱耳机就只听这一段音乐么?每段音乐都是不一样的,肯定还有更多的音乐,它本身的高频是正好,或者偏少的,那么你用这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岂不是就问题更严重了?声音更失衡了?按照那种理论,岂不是每听一张不同的专辑,都得换对不同声染的音箱耳机去“美化”?

我通过和持这类观点人士的交流,发现了他们之所以抱有这种错误观点或者很容易被这种谬论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唱片制作的过程,对音乐制作的理念、设备、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

真正美化声音的是重放之前的环节,也就是从演奏、演唱、到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音乐制作环节,在这些环节有无数个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美化声音,要比在音箱耳机环节再去美化声音要更有效率千万倍,更有针对性千万倍。

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人、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曲目、一首曲目里的不同声部,它的音乐内容和频率分布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它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你又如何只靠一款重放设备的笼统的声染,去对做出有意义的美化呢?

至于一个音乐该被美化成什么样,其中的每个声部、每个音符该美化成什么样,某个声部的音色该多“干”或者多“湿”,该多“冷”或者多“暖”,该多“清淡”或者多“重口”,该加什么效果,加多少效果,效果的诸多具体参数该如何设置……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唱片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做好了的。

凡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的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都会追求更好的演唱演奏技巧,更好的乐器和效果器,更好的录音棚或声学空间,更好的录音设备和技术,更好的混音设备和技术。绝大多数正式发行的专辑,都是音乐人和制作团队在当时的经费水平、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下所能做到的最好,他们已经用了他们能用的所有手段,从各个角度和细节美化了这些声音,达到最接近他们的艺术理念的程度之后,才会发行出来。

比如想要一个人声的音色多“暖”,首先是作曲在调式和定调等方面的安排考虑,然后是歌者本身的嗓音特征和演唱方式技巧,然后用什么样声染的话筒和话放去录音,后期混音用什么声染的效果器去处理,均衡该怎么调,压缩该怎么加,混响该怎么加,要不要过summing加模拟设备声染等等,经过创作者、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等专业人士一系列的美化、修饰,最终达到他们认为最合适的那个“暖”的状态。

把单独一个声部的音色调到满意了,当有其它声部加进来之后,会对这个声部造成掩蔽,听上去就不一样了,没有单独听的时候那么令人满意了,于是它们的音色又都需要再做调整。任何一首有多个声部的音乐,都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互相掩蔽和互相影响,既要考虑个体又要考虑整体。而且随着歌曲进行的不同段落,声部的疏密在不断变化,相应的调整处理也要不断随之变化,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精细的过程。

再比如混响。一首歌里不同的声部要加的混响的量不都是一样的。有些声部通常要加很大的混响,而有些声部(如贝斯和底鼓)通常是不加混响的,否则会让整个低频变浑浊、拖沓。甚至有时候一首歌里不同声部要加的混响类型也是不一样的。而且音乐制作中所用的专业混响效果器,有非常多的调节参数,比如reverb time,reverb type,reverb width,early reflection,predelay,decay,damp,diffuse,hi cut,lo cut,crossover等等,非常复杂。

而且一个高品质的、声音真实自然、可调节性强的混响效果器,无论是硬件的还是软件的,都非常贵,随随便便就抵得上高档音箱或耳机的价格。而那些民用重放设备、音乐播放器、音乐播放平台提供的效果器,基本上都是成本非常廉价,品质非常低的,会严重劣化音质。

再比如说声像定位。以双声道立体声重放系统为例,当你按照立体声重放系统的规范要求摆好音箱,坐在最佳听音位后,声场的总宽度就已经定死了,就是从左音箱到右音箱这个宽度,正常情况下声音不会比这个宽度更宽,所以某些发烧友脑放出来的“更宽的声场”其实只存在于他自己的想象当中。但是当声音中有了反相信号,会破坏正常的相位和声像定位,会让听音者主观感觉声音的位置好像飘到音箱的宽度之外了,某些民用设备、音乐播放器和音乐播放平台就会提供类似的功能,起个玄妙唬人的名字,“3D立体环绕水下天上太空宇宙音效”之类的玩意,其实就是在相位上动动手脚而已,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录音混音师如果想要玩这个,分分钟就能玩,但这是以牺牲正常的声像定位、清晰度、层次感、纵深感等为代价的,这种相位上的异常是所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录音混音师要尽量避免的。

像古典乐这种现场一次性录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音乐,每个声部,每个乐手的位置该在哪儿,一是看他现场真实的位置在哪儿,二是录音师在架设立体声制式拾音话筒的时候,通过拾音制式的选择,角度、距离等的选择,就决定好了重放的时候乐队的宽度如何,声部在横向上展开的疏密度如何。如果需要给某个声部架设单独的点话筒,也可以通过拾音制式的选择和调整,来让它的声像窄一些或者宽一些。至于一个声部的纵深感,也就是距离听音者多远多近,主要是由它的直达声和早期反射、混响等的比例决定的。

现代音乐绝大多数是在强吸声的录音棚里,通过分轨分期方式、后期混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这种方式下每个声部的在声场中的声像定位,从横向上讲,完全是通过Pan来决定的,纵深上的位置是通过音量比例、人工混响效果器的添加的量、音色均衡上亮或暗的处理等手段综合决定的,也就是说,完全是由混音师控制的。

当一个音乐已经制作完成,将所有声部和所有美化、修饰、处理后的结果合并成一个双声道立体声的音频文件之后,到了重放环节,就根本无法再对其做出什么有效率的、有针对性的美化。退一万步说,如果您真的对某首歌某个地方的音色和处理不满意,那抱歉,除非你能拿到原始的分轨音频素材去重新混音制作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这根本就不是通过买一对儿有如何声染的音箱耳机就能解决的问题。同理,某些民用设备、音乐播放器和音乐播放平台提供的各种低质量效果器,起各种玄妙酷炫、看似唬人、实则业余的名字,添加这音效那音效的,除了糟蹋音乐人和音乐制作者们的心血,把好好的音乐成品破坏得面目全非之外,没任何积极作用。

所以,音箱耳机作为重放设备,从本质上来说就不应该承担任何对音乐进行美化的义务。

所以,音箱耳机应该看的是它的技术指标够不够高,能不能完整地、平衡地、忠实地还原音乐本来的面貌。

所以,听众应该要做的,是用尽可能在品质上接近音乐人、录音混音师在制作音乐时所用的专业监听音箱的重放设备,来听到这音乐本来应该呈现的面貌。

所以,当您从之前用的比较差的音箱,升级到了更好的音箱,听到了更完整的频段、更平衡的比例、更丰富的层次、更清晰的细节、更紧凑的音头、更结实的低频、更立体的空间感、更准确的声部定位等等,觉得同一段音乐听上去比以前更动听了、更震撼了、更感人了,精神享受更深刻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它美化了这段音乐,只是因为它更接近这段音乐本来的样子了,而您之前一直没机会感知到那些内容,错过了那些本就存在的音乐信息。

冥燚 发表于 2020-12-5 22:52:24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2)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当然,一说“还原”这个词,大家会觉得这没有“美化”这个词听上去那么带劲、高级。比如我们看百度百科对“监听音箱”的解释:监听音箱是没有加过音色渲染(音染)的音箱。这个“加”字很容易让人们误会,因为一般的认知里,但凡是“加”了什么东西,那一定比“不加”要更好、更高级。

但实际上,在音箱的设计制造上,“还原”才是最难达到的,是那个要去为之努力但永远不可能百分百达到的、只能逐渐去靠近的终极目标。

自然界中一切声音——不管是风雨雷电声、人声还是小提琴声,其本质就是物体振动引发的空气振动,话筒和音箱这些东西发明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拾取、记录和重放自然界中的声音,话筒是把这些空气振动转化成电信号,音箱是再把这电信号转化成空气振动,唱片则是中间的储存媒介。

如何让大家能比较直观地理解重放设备的“还原”呢?假设有两个形状体积声学特性完全一致的房间,互相之间完全隔音,一个人在其中一个屋的某个位置做木吉他弹唱,我们拿一个话筒拾取声音,将其转化成电信号,传到我们所在的另一个房间,用某个音箱重放出来(音箱相对于房间的所在位置和那位弹唱老兄的位置一样,我们听音人相对于房间的所在位置也和那个话筒的位置一样),假设拾取和传输环节信号没有任何损失,那么如果这个音箱足够还原,那所有拾取到的声音信息、频率分布和比例、所有动态和音色变化的细节都会再现出来,那我们闭上眼睛,会感觉他仿佛真的就在我们这个房间里,在我们面前弹唱。想要音箱的技术指标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只有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才能一点点向这个方向逼近。

最早的音箱,大家在年代片里会见到的那种大喇叭,虽然外观很美观很复古,但是各项技术指标都是非常糟糕的,重放频段极窄不说,底噪很大,频响极其不平直,失真也很严重,当然,那时候也没有双声道立体声技术,所有声音都是一个点出来,毫无声像展开、声场宽度等可言。正是人类为了追求更还原、更高保真的声音重放,才有了Hi-Fi这个词。随着电声学等方面的科技不断进步,喇叭、功放、分频器、箱体、DSP等等的设计水平和生产工艺不断改进,音箱能够重放的频段越来越宽、频响曲线越来越平直、底噪更小、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瞬态反应更好、转换效率更高。在有了立体声录音和重放技术和相关规范标准之后,音箱的立体声声像定位准确度也成了重要考量标准之一。实际上一直到了差不多六七十年代,“高保真音箱”才在发达国家富裕家庭中产家庭逐渐普及。

古典乐大多属于现场一次性录音合成的方式去录制,但实际上随着录音技术、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各种效果器的出现和进步,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一对立体声话筒录下古典乐的现场,不做任何后期处理”这种“原始”的方式了。事实上,这种方式的确也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为虽然西方的交响乐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声部间的比例比较平衡的状态,但依然没有真正达到完美,尤其是再考虑到现实中很多音乐厅的声学环境也远远谈不上理想的完美,经常会有乐队盖过主奏乐器,主奏乐器、主唱或者某些solo乐器不够突出,清晰度不够,直达声和混响比例不理想的情况。所以当多轨录音技术、效果器音频处理技术刚诞生的时候其,就连崇尚“自然、真实”的古典乐现场录音,也基本上都会使用主话筒和点话筒配合的多轨录音技术,并且后期使用效果器去美化、修饰声音。

而现代音乐绝大多数是在强吸声的录音棚里,通过分轨分期录音、后期混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效果器的使用就更多了。现在我们能听到的音乐,无论是流行、爵士、摇滚、电子,几乎每一轨、每一个声部都是经过很多效果器处理过的。电子合成器出现之后,人类能够制造出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声音并且应用到音乐中了。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声音在重放环节是否足够“还原”?当然就更应该以专业监听音箱为准了。

唱片的制作审美早就不再局限于还原现场了,随着音频技术的发展,音乐人和录音混音师有更多的手段对声音进行美化了,可以做到现场所做不到的完美,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去追求完美的声音呈现,音乐制作有了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唱片的声音审美早已经超越了现场的声音审美,成为一套独立的审美体系。事实上,对于现代音乐来讲,现场的声音审美是以唱片的声音审美为指导标准的,而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反过来的。现在绝大多数的音乐现场演出,都是要扩声的,原声乐器、电声乐器、电子乐器这些是都要用到的,原声乐器和电声乐器要用话筒拾取之后再扩声重放出来,电子乐器可以直接走line扩声重放出来,那么这样的一个现场演出,它的声音处理的标准是什么,它们的声部比例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以这首歌的录音室唱片版本为标准的。只不过现场演出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法做到像在棚里做唱片那样细腻、精致、完美罢了。

所以有些发烧友认为“还原”的目标就是还原现场,这也是错误的。实际上,重放设备应该还原的目标是唱片,更严格来讲,是母带。很多发烧友只知道“母带”精度最高、音质最好,市面上也有各种打着“母带”幌子忽悠发烧友的产品,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母带的含义。母带是经过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一系列美化之后的,交付唱片生产工厂去大批量复制之前的那个音频文件,它代表了作曲家、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们对这个音乐作品应该以什么样子呈现的最终定论。

母带就代表着成品,代表着美化的尽头,自此之后的环节只需要还原。如果还有人不同意,那我只好请您再把之前的文字认真看看,再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大千世界的每段音乐成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音乐都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重放环节根本没法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歌、不同的段落去做出什么有效率的美化。

回到音箱的话题,音箱的技术指标和还原度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一直在进步,专业大型混音棚、母带棚里所使用的主监听音箱,基本上也是这个星球上指标最高,最先进,最准确,最平衡,最还原,最高保真的音箱。其实前面我假设的那个弹唱的例子,用最顶尖的录音设备和监听音箱,已经可以很接近地实现它了,虽然达不到百分之百,但这世界上本身就没有百分之百的东西。如果说一百年前人类最好的音箱的还原度还不到百分之十,那么现在最好的音箱的还原度相比之下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了。我再举另一个例子,历史上有些经典的双声道立体声古典乐录音,后来要出5.1环绕声重制版,其新加的环绕声道(也就是左后、右后声道)里的主要信息就是音乐厅的混响反射声,实现方式要么是用人工混响效果器——这样和当时录音所在的那个音乐厅的真实自然混响肯定是有较大出入的,要么是请交响乐团到那个音乐厅再演奏一遍,用环绕声制式话筒重录一遍,这样做的话混响倒是真实自然了,但就算能把当年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家原班人马请过来,无论是乐器的音色还是演绎肯定都不可能和原版一模一样,那怎么办呢?其实很多这样的唱片是这么做的:用顶级的监听音箱,在音乐厅舞台上播放原来的双声道录音音频当做声源,然后用环绕声制式话筒录下的后方混响作为左后、右后环绕声道的内容,被发烧友津津乐道的环绕声重制版就这么做出来了,而且效果很好。如果不说明的话,那些发烧友根本听不出声源是音箱而不是真人演奏……

冥燚 发表于 2020-12-14 21:01:32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3)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前面说了,音箱想要达到真正的“还原”是非常难的,所以监听音箱一般都不会很便宜(某些打着监听幌子的民用产品不算数哈),技术指标越高的,分频也必须越多,体积也越大,构造也越复杂,对零部件的要求越高,研发生产成本越高,当然也就意味着越贵。很多人未必愿意花那么多钱,也不愿意认真对待音乐欣赏这件事,听个响就行了,所以价格便宜,小巧便携,有蓝牙等功能是他们主要考虑的,所以民用音箱也有自己的市场和存在的价值。

当然不是所有的民用音箱都是廉价的,高端民用音箱也有很多动辄几十万的“天价”,似乎它们的技术指标也应该是最好的,可专业录音棚里又几乎不会用它们。那么“民用”和“监听”的区别到底在哪?

我们所说的专业监听音箱,指的是在各大专业录音混音棚使用的那些,这么多年下来,也就是为数不多一些牌子(大多历史比较久,即使是新牌子,几乎也都是从原来老品牌里出来的一些人另起炉灶做的,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各家几乎都有为了提升技术指标而经历多年研发出来的一些独家技术。监听音箱由于要经过专业用户们的考验,所以在重要的技术指标参数上不能作假,否则没法在这个行业里长期混下去,可以说它们最主要的卖点就是音质。还有一些其他要求,比如要能够胜任在较大响度下长时间的工作等等。

另外,监听音箱需要连接其他专业前端设备,如专业声卡、调音台等,所以接口大多是XLR、TRS平衡接口,很少有民用前端设备上常见的小三芯双声道接口、莲花口等非平衡接口(不适合长距离传输,抗干扰性能较差),一般也没有蓝牙之类的功能,在这儿再简单提一句,常见的蓝牙设备其音频压缩传输技术大多都是有损的,也就是说一个mp3文件,音质本身和CD格式相比就已经劣化了,用蓝牙方式传输的话还会进一步劣化。

外观上呢,监听音箱大多都比较朴素或者“工业感”,它在外表形状上的一些设计其实也是出于声学考量,而不像民用音箱有各种天马行空、放飞自我的外观,有些民用音箱其实更多是当做客厅家具或者装饰品来卖的,造型搞得跟现代派的雕塑一样,很抽象,很“文艺”,摆着确实好看,但大量的成本都是在外观上,至于音质如何就难说了,其中当然不乏技术指标也很高的(有些大品牌既做专业监听音箱,也做高端民用音箱,就像我一开始就说的,从声音终极目标来说,两者并不应该有什么区别),但滥竽充数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也非常多。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潜心钻研,朝着更高的终极目标前行。很多人他自己的水平达不到,也不想付出那么多,但又想进入这个行业赚钱,那就做一些低端的产品,价格便宜点,卖给相应的客户,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本来也没任何问题,但商业世界从来没有这么单纯,这其中不乏很多人又想把技术含量低的东西通过一些外表的包装卖大钱,又要诋毁那些真正踏实做品质的产品。这类商家通常会大肆宣扬他们的产品能够多么美化、渲染、修饰声音,明着暗着诋毁监听音箱。

为什么这些民用音箱商家会视监听音箱为大敌,到处散播诋毁监听音箱的谬论呢?
最大的动机当然是利益冲突了。因为监听音箱其实也不是都很贵,专业监听音箱品牌也有很多尺寸比较小的型号,一般的家庭面积不会很大,不需要多大的音量,所以也没必要买太大太贵的,如果会挑会选的话,现在五千到一万元左右就能买到很不错的监听音箱了,这个对于一般正常收入的家庭来讲算不上多贵吧。

然而,关于监听音箱的种种谬论却成功地误导了很多人,阻止了他们去买性价比更高的监听音箱。这些谬论最典型的就是:监听音箱声音直白、清淡、干冷,只是给专业人员用的,不适合老百姓用来听音乐。大部分人没有听过比较好的音箱,更没有条件在一个比较专业的声学环境下去AB对比不同的音箱,对于这类误导并没有什么抵抗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一些谬误反而更容易传播,如果一开始有人给出个错误的答案,很多人就会直接copy过来再去给其他人“答疑”,以讹传讹,流传开来。(类似的非黑即白的谬误还有什么“黑胶的音质比CD好”之类的,以后有机会我再一个个拨乱反正)。

冥燚 发表于 2020-12-17 19:38:31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4)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关于监听音箱的谬论的另外一个渊源,或许可以追溯到一类特殊用途监听音箱上。很多人不知道,监听音箱从用途上来分,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追求“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也是录音混音师最主要使用的音箱,我们称之为“主监听音箱”(main monitor)。还有一类呢,是仅在某些环节使用,针对某些频段或者声部使用,作为辅助使用的监听音箱(auxiliary monitor),国内有些人把其称作“挑错箱”,我觉得不太严谨,因为主监听音箱当然也能用来挑错,只不过这类辅助音箱提供了另外一种参考“视角”而已——模仿民用低质量音箱的视角。

这类音箱比较有代表性的有Auratone 5C Sound Cube(以及后来向它致敬的Avantone mixcube等),就是一个单喇叭、封闭箱体的小箱子,从欣赏音乐的角度它基本上没有价值,因此也有“Horror tone”的“美誉”,之所以在专业混音工作中会用这类产品,是因为混音师们发现,在用高品质的主监听音箱上做到挺好的作品,放到民用低音质音箱上听,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了,好不容易调好的声部比例不对劲了,很多声部(如贝斯、底鼓)完全听不见了,所以后来,混音师为了照顾这部分听众,不得不在混音的时候做一些妥协,也就是在用主监听音箱做混音做得差不多之后,再把作品用各种廉价民用音箱(比如汽车上拆下来的音箱)放来听听,看需不需要做一些妥协和微调。

Auratone 5C这类设备就是用来模仿收音机音箱、电视自带音箱、汽车音箱等民用低质量音箱的声音特点的,当然如果你去国外专业音频设备网站看,这些音箱也被归在monitor类别下面,但读完上文你该知道它们根本不是用来欣赏音乐用的,也不是音乐制作中主要使用的监听音箱,只是在混音的某个环节作为辅助用途的特殊音箱。或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普通听众都有高质量的音箱听音乐,录混音师也就没必要非得用这类辅助参考音箱了。

然而很多时候监听音箱的名声却在为这些辅助音箱背黑锅,使得“监听音箱声音干、冷、直白、只是给专业人员用的,不适合老百姓用来听音乐”这种谬论更有影响力。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戏剧性的,或许就是大名鼎鼎的Yamaha NS10M的神奇历史,在国内它有一个更加朗朗上口的名字——“老白盆”。

Yamaha NS10M七十年代问世,可以说是老古董了,本来是一个民用音箱系列中的比较廉价的一款,技术指标上来看总体是比较差的,低频下潜差、量感少,中频1kHz-2kHz频段非常突出,超高频延展又不够,但时域响应很迅速,以上综合起来的主观听感就是单薄、干冷、硬、声音很“靠前”。于是它并不受消费者待见。然而到了八十年代,有录混音师偶尔发现由于它的这些缺陷,反而使得中频1kHz-2kHz附近的瑕疵用它听起来会格外明显,由于人声的主要能量也在这个频段,而且人声通常是流行歌里最受关注也是最重要的声部,那么NS10M反倒挺适合用来给人声“挑错”使用,一方面也可以模仿市面上类似特点的民用音箱来检查混音,看用不用做些妥协调整。有一种说法是,最早这样“变废为宝”使用NS10M的那位录混音师,之所以用NS10M是因为它是他身边能够找到的最难听的音箱……他觉得如果一首歌的中频调得用NS10M听都不那么难听了,放在其他音箱上听这个频段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历史背景是,八十年代正是录音混音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音乐的后期制作的份量越来越重,各类效果器和后期制作手段越来越复杂,录混音师对于一张专辑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其中一些人也逐渐有了明星式的待遇,受到各个唱片公司和音乐人的邀请去各大录音棚“跑场干活”,这就需要随身带一些自己熟悉的设备,而那些主监听音箱由于极大极笨重,有些甚至是直接在录音棚建造的时候安装在墙面里的,所以是没法跟着录音师随身带走的,而相对小巧的NS10M则可以,方便作为辅助音箱用,而且NS10M有个醒目的外观——它的低频喇叭是白色的,在一堆黑漆漆的专业监听音箱堆里很容易“脱颖而出”,于是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在很多录混音师的访谈和专业棚的照片里,录混音师微笑着坐在混音台前,后面的表桥上放着赫然两个抢眼的白色小喇叭,而真正的主要功臣,那些录混音师大部分时间真正在用的、镶在后面墙壁里的黑漆漆的巨大的主监听音箱则入不了画或者很不起眼……。一时间,廉价的“白盆”成了录音圈的“标配”,各大录音棚恨不得人手一对,没有这个你都不好意思给前来跑场干活的录混音师打招呼,呵呵(您来我这儿干活就不用自带白盆了,我们这儿就有)。而商人灵敏的嗅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雅马哈很快就把这个本来已经几乎被民用消费者市场抛弃的产品换了个马甲重新推向市场,就是NS10M studio,后来还陆续出过很多个NS10的版本,再后来更是借口制造白盆的原材料稀少,把它停产了,于是NS10在一波波的以讹传讹加上饥饿营销下,一度更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美其名曰“行业标准”,炒上了高价。而且不少音箱厂商也推出了模仿它声音特点的产品。

尝到了甜头的雅马哈,后来又出了新白盆系列,这次一开始就声称是针对专业监听使用,声音也保留了一些老白盆的特点。回想当初我刚去传媒大学学录音专业的时候,有个喜欢玩音乐同学,他不是我们专业的,但家里有钱,大一就在学校旁边小区买了套房,把一间屋子弄了个音乐工作室,他买的就是“行业标准继承者”新白盆,而那时我们住宿舍的没条件用音箱,也根本买不起什么像样的监听音箱,于是我去他那里玩的时候,听了新白盆,这音箱确实谈不上多好听,太亮了,显得单薄,“冷硬”,再加上网上那些以讹传讹的误导,也让当时的我以为监听音箱都是这样的……

所以这是一段“本来是低质量的民用音箱,混音师为了照顾用这类民用音箱的听众,用它作为辅助参考使用,却阴差阳错张冠李戴被认为是专业监听主要使用的设备,甚至被以讹传讹成了专业监听音箱的代名词,进而被那些冲着这个名头的听众买回去当高端音箱欣赏音乐用,结果发现声音难听于是认为专业监听音箱不能欣赏音乐用”的乌龙事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然而,那些追求“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的监听音箱,凡是我听过的,都是声音很好听的,都完全适合欣赏音乐用,完全没问题,而且总体来讲,价格越贵的,技术指标越高的,就越好听。当然,在其中再横向比较的话,总会有一些更有性价比的品牌型号,或者更符合个人主观喜好的,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回到第一集的观点,总结一下的话就是:监听音箱和民用音箱本没什么区别,如果有也不应该是声音上的,而是其他辅助功能上的。仅从声音角度考虑,如果某款带着“民用”标签的音箱,声音足够完整、还原,那它当然也可以被用来当做制作音乐用的监听音箱。反过来,任何非“辅助监听”类的监听音箱,当然也适合普通听众用来欣赏音乐,而且显然比那些声染较重、技术指标较差的音箱更适合。

冥燚 发表于 2020-12-18 13:23:22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5)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我说的关于音箱的道理,大多也都适用于耳机。但专业混音主要还是用音箱,耳机只是在某些情况下作为辅助使用。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耳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没法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头戴式的耳机,耳罩压得紧一些或者松一些,你听到的频响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低频而言,压得紧就低频多,松就低频少,而每个人的头的尺寸形状都不一样,耳罩的耳压也没法统一。入耳式的也一样,塞得紧点或者松点,频响会有很大的偏差。对于耳机,行业根本就没法形成统一的测量标准,也就没法评判其指标高低,基本上就是各个厂家各玩各的一套标准,其提供的技术参数更加没有权威性和参考性,看着玩玩就行了。所以专业混音不会以耳机为主。



和雅马哈老白盆类似,耳机也有一些所谓的“录音行业标准”,比如Sony 7506,在录音棚比较常见,但其实这也不是因为它声音有多平衡和还原,相反,它的频响一耳朵就知道是不平衡的,4kHz以上的高频偏多,200Hz左右有个很大的波坑,这使得音色整体偏“亮”、“瘦”、“冷”,不过它100Hz以下超低频的下潜和量又比较足,所以并不至于太过“单薄”。由于是封闭式结构,音头反应又比较迅速,所以对音乐的节奏感把控会更准确。另外,它价格相对便宜,而且隔音效果不错,防止漏音的效果不错,比较舒适,比较适合长时间佩戴;高频较多会让歌手的齿音更突出,有助于歌手控制一下录唱时的齿音;底鼓听着很明显也有利于把握好节奏,以上种种特点导致了7506在录音棚里被大量使用,比较常见,但其实你现在明白了,它的用途主要是歌手录唱用,而不是混音师拿来混音用的。但和老白盆被误解的故事一样,很多人不求甚解,听说这是“专业监听耳机行业标准”就买来欣赏音乐用,结果也让“监听耳机”背上了“声音直白、清淡、干冷”的黑锅……



耳机和音箱相比的优势当然很多了:对声学空间的要求低,相对便宜,小巧便携,不用固定坐在一个位置等等……但仅就欣赏音乐、影视来讲,再好的耳机还是和没法和好音箱相比,这个您如果有过体验自然就会明白我说的。声音的本质是空气的振动,尤其是对于低频,人不光是靠耳朵去感知,也有靠身体感知声波的振动。高质量音箱在你的面前,推动气浪扑面而来的那种震撼和爽感,是耳机永远无法达到的。



另外,耳机目前也没有很成熟的多声道环绕声技术,也就是5.1、7.1等多声道环绕声格式的音乐和影视,还没法在耳机上有很好的欣赏,而音箱的环绕声重放的探索早已经从5.1、7.1这样的“平面环绕声”走到了加进了高度因素、更加立体的全景声的程度(相比之下,双声道立体声简直太不“立体”了……)。当然,耳机也有自己专属的,在音箱上无法欣赏到其精髓的音乐格式,就是用人工头录音方式得到的现场录音,不过这种音乐种类数量非常少,限制太大。



可惜的是,生活中还有很多人都没有好好感受过双声道立体声音箱,我见到太多人虽然买了一对立体声音箱,但是摆位乱摆的,也不知道要坐在正中间听。到了这个时代,虽然物质更发达了,人们更有钱了,但却更浮躁了。各种三俗快餐下半身的娱乐方式太多了,都在拼命抢占大众的注意力,大众对好音乐和高音质的追求反而在退化。



与之相对应的是,大众对视觉的要求还在提升。电视、电脑显示器,一般家庭不知道都更新升级了多少代,但很多家庭还用着几十年前的旧音箱,或者干脆就用电视、电脑、手机自带的破喇叭,这些喇叭可以说这个星球上音质最廉价、最差劲的放音设备,有些比起几十年前老头晨练用的收音机喇叭也好不到哪儿去。新一代的孩子很多都是听着这些破喇叭长大的,要么就是那种一体式的蓝牙便携小音箱,毫无立体声声像展开可言,其他指标也是一塌糊涂,所以对好音乐、好声音自然也没什么概念了。



更加讽刺的是,网络出现之后,免费试听和下载把传统唱片业几乎摧毁了,本来最大的受益人应该就是普通听众,以前需要花很多钱去买的磁带CD,全都可以免费下载到了,现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免费听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以及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音乐,而大众却没了那个耐心和心劲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够烧烧耳机的都算是难得了。也难怪各大音箱厂家也都纷纷出耳机。在这里我并没有贬低耳机的意思,各自根据各自的情况来选择吧。只是耳机圈的水也深,坑也多,回头有机会再专门撰文讲讲吧。

冥燚 发表于 2021-1-18 19:28:53

时至今日我发现很多吉他手还是不知道,传统的电吉他音箱和我们用来欣赏音乐的高保真音箱有着天壤之别。这个话题在我将近十年前的系列文章里有详细论述,不过这次我再用更加简明通俗的语言重新给大家讲解一下。

电吉他音箱被发明和制造出来的目的,只是为了放大和美化电吉他这一种乐器的声音,只为电吉他这一种乐器服务,只考虑电吉他这一种乐器的特性和需求。

而我们用来欣赏音乐(包括看影视剧等)的高保真音箱,所要重放的信号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声音(自然界的所有声音和人类制造的所有声音都有可能包括,而且这些声音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高保真音箱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完整、平衡、清晰、真实地还原一切输入的声音信号。

高保真音箱顾名思义,目标就是为了“高保真”。它的基本要求是频响范围尽可能宽;频响曲线尽可能平直;时域响应更加准确更加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等,其他一些要求还有:最佳听音范围尽可能大;高低频单元间的相位干涉和失真尽可能小;功耗更小等等。

高保真音箱一开始本来没有“民用”和“专业监听”的区别,只有“指标更好(更贵)”和“指标较差(便宜)”的区别。同样级别的音箱耳机,如果非要分出哪个是“民用”的,哪个是“监听”的,那也不应该是主要通过声音来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应用场景,在其他附加功能方面去选择。但有一种多年来广为流传的谬论,向大众灌输“监听音箱耳机声音直白、清淡,只适合专业人士工作使用,不适合欣赏音乐,只有民用音箱耳机才适合欣赏音乐”,遗毒甚广,在我的系列连载原创文章《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中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非常详细深入的拨乱反正,可以去看,此处不再赘述。

但由于“高保真音箱”(即所谓的“Hi-Fi”)一词,长年累月被某些炮制和信奉玄学谣传谬论的无良商家和走火入魔的“发烧友”给毁掉了,所以在专业音频制作圈里,一提Hi-Fi大家都是鄙视和调侃居多,所以在国外专业音频圈又有另一个词来描述这类用来重放一切声音信号的设备:FRFR,它代表的是Full-Range, Flat-Response,即频响范围足够宽、频响足够平直的音箱。但我不想在这些名词上做太多人为定义,下文还是以高保真音箱来统称。

下面我来具体讲讲电吉他音箱和高保真音箱的区别:

频响范围:电吉他音箱的频响范围相对高保真音箱来讲,通常要窄很多,通常只有100Hz-7kHz。而比较理想的监听音箱要能达到20Hz-20kHz,也就是覆盖了人耳能够感知到的全部频段。

频响平直度:电吉他音箱的频响曲线相对于高保真音箱来讲,极其不平直。一个典型的电吉他音箱的喇叭的频响曲线在2kHz-4kHz有较大的突起,而6kHz以上有很大的衰减。而高保真音箱都在追求尽可能平直,近些年很多产品引入了DSP来试图更好地达成。

此外,电吉他音箱的响应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你用不同的力度弹,激发出来的谐波成分不一样,动态响应也不一样,出来的音色就会有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很多吉他手所说的“动态”、“弹性”、“跟手”,这也是我认为判断一个电吉他音箱音色好不好的重要标准。而高保真音箱恰恰相反,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非线性响应。

电吉他音箱上大多有专门的增益提升功能,也就是增加音色的失真度,为了根据创作音乐的需要来塑造和美化音色的一种手段。这也和高保真音箱追求各项指标中的失真都要尽可能低的理念相反。

电吉他本身的输出信号是低电平、高阻抗的信号,电吉他的输入接口也是专门为了接电吉他而设计的高阻抗接口。而高保真音箱,以有源音箱为例,输入接口都是为了接前段播放设备的输出信号,都是较低阻抗、较高电平的线路电平接口(Line In)。

电吉他音箱的离轴响应特别差,也就是说你如果正对着喇叭的正中心,高频很多,但你只要偏离正中心,听到的高频就会急剧下降。通常的使用场景下,吉他手们基本上都是背对着自己的吉他喇叭站着,耳朵远远偏离喇叭的轴向,喇叭的高度也远远低于耳朵的高度,这就造成了我们很熟悉的一幕:吉他手总是嫌自己的音量不够大、音色不够亮,而那些正对吉他喇叭的人(你的队友或者是前排的观众)其实早就已经吵得受不了了,他们听到的音色非常刺耳非常炸。这容易造成乐手之间相互攀比音量,最后现场奇吵无比,谁也听不清谁。而大多数高保真音箱都在想方设法优化离轴响应的表现,增大最佳听音位置的范围。

所以如果用电吉他音箱来听音乐、放伴奏,音质是非常非常糟糕的。

电吉他音箱上的Bass、middle、treble、presence等均衡旋钮,是为了改变和美化电吉他的音色而使用,而高保真音箱(尤其是监听音箱)后面的均衡调节功能,是为了补偿听音房间的声学缺陷等问题,为了让重放信号到达听音人的时候更加平衡、还原。两者的目的不同。

电吉他音箱上往往还带有混响等其他用来美化电吉他音色的效果器。而任何“正常的”高保真音箱上都不会有这类功能。

传统的电吉他音箱都是单声道的。而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听到的音乐和影视剧等,都是双声道立体声的格式,更新一些也有5.1、7.1等多声道环绕声格式,所以也需要相应数量规格的高保真音箱,以正确的摆位,才能得到最佳的听音享受。

由于传统电吉他音箱(尤其是电子管音箱)在使用上的诸多不便之处,九十年代起,开始出现了数码电吉他音箱仿真器,早期的代表有digitech genesis,line6 pod等,后来,几乎所有的数码电吉他综合效果器,都包含了电吉他音箱仿真的功能,这类产品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接高保真音箱(FRFR音箱)而不是传统的电吉他音箱。


广义上的高保真音箱包括我们常见的各类“听歌看电影音箱”,电视、电脑、汽车自带的音箱,一体便携蓝牙小音箱,电脑多媒体音箱,民用落地家庭影院音箱,再到大型演出使用的扩声音箱、线阵列等。通常来讲,以专业录音混音棚中使用的监听音箱的声音指标最高。多年下来业内公认的专业监听音箱就那么些个牌子,经过无数专业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的检验认可,有相对统一的、严谨的衡量标准,而不像某些民用高保真音箱充斥华而不实的噱头,各种夸大缥缈的宣传,误导消费者。专业监听音箱的成本基本都花在了音质上。当然,监听音箱也有相对性价比更高和更低的品牌型号,也要考虑如何选择。


如果你是吉他手,如果你用kemper、AXE、Line6、Boss、Zoom等有电吉他音箱仿真功能的综合效果器,更应该买对专业监听音箱。如果你把它们接到普通电吉他音箱上,哪怕是绕过前级接到后级上,哪怕是关了效果上的箱体模拟,依然会有严重的声染,而且你依然无法避开电吉他音箱离轴响应非常差等问题,尤其是,你的声音依然是单声道的……那些立体声的reverb、delay效果器所带来的宽广深邃大气的空间感,你根本感受不到。当你换个其他品牌型号的电吉他音箱,或者演出接调音台走扩声音箱出来的音色可能会和你之前调的音色感觉差别很大,又不得不临时重新调音色。

此外吉他手们经常也需要放伴奏跟着练习,演奏或者扒带,电吉他音箱频带极窄、频响极其不平直、响应很非线性、信号失真很大,用来放音乐简直就是灾难。而用监听音箱的话,你放伴奏出来听上去也会舒服太多太多。


近些年还有一类新产品,如line6 amplifi系列,yamaha thr系列,blackstar beam,boss katana air等,本质上其实就是把一个带数码电吉他音箱仿真功能的综合效果器,和一体式的听歌小音箱做在了一个机体里(这种便携小音箱就没法称其为高保真音箱了,尺寸和成本都极大限制了其音质,只能说是个低保真音箱吧……)。它们为了体现双声道立体声delay和reverb的效果,也是为了播放音乐、伴奏的音质能更好一点,所以里面也是分左右两个喇叭,分左右两个声道,但由于这类音箱体型太小,两个喇叭之间间距非常小,如果您离它稍微远点,那两个喇叭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立体声声像展开可言了,所以其立体声效果其实是极其有限的。


最后想说的是,既然你弹吉他,想必应该是热爱音乐的吧?至少也是喜欢听音乐的吧?那么为什么要和更好的听音享受体验过不去呢?(当然如果说你真的差那几千一万的,生活都过不下去了,那当我没说)监听音箱绝对不是只有专业的音乐人、录音师、混音师才买,无数清醒理智的普通音乐爱好者也都在买。如果你之前一直用一体便携蓝牙小音箱、手机电脑电视自带音箱之类的东西听音乐,那你错过了太多音乐里本来存在的信息内容。如果你真正喜欢音乐,在乎欣赏音乐的品质,想知道音乐能带来的享受到底能有多爽,一对高质量的全频监听音箱是必不可少的。能让你感受到之前可能从未感受过的音乐的真正全貌:清晰、平衡、完整、饱满、立体、层次分明;即使再听那些已经听了很多年的音乐,也可能会发现以前从没发现的细节,体验到更深程度的感动、震撼和沉浸。而且好音箱几乎可以说是最保值的“大件电器”之一了,监听音箱绝对会是你为音乐花过的最值的一笔钱,一次投资,全家享用,终身受用。

3015 发表于 2021-1-19 15:33:52

hifi圈主流是玄学,基本相当于修真界了,非常多所谓“老烧”觉得音乐本身没感情,都是设备赋予的。ta们狭隘的把ta们觉得音染重的分为hifi和hufi,觉得白开水的归为监听,其实“白开水”只不过是另一种音染罢了。监听本来应该是hifi,但hifi这词已经变质了。
吉他圈也差不多,前些年不少帖子说什么这个推子音染重,那个推子音染重的,没音染才是好的,无脑啊。效果器本身就是应该有音染,玩儿的就是个性,,跑题了。。

菜菜爱菜菜 发表于 2021-1-21 22:22:34

电子管音箱换吗?

冥燚 发表于 2021-1-25 14:32:01

菜菜爱菜菜 发表于 2021-1-21 22:22
电子管音箱换吗?

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出ADAM A8X专业监听音箱,接高端综合、听音乐的享受都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