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sound 发表于 2003-4-30 15:07:00

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听众的表达,要通过音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音乐的层次等演奏手段体现出来。
很多乐手往往是说起来头头是道,而仅仅体会在冥想的自我陶醉之中,却忘记了音乐是感动给别人听的。这一点,演奏者一般自己很难发现(因为还在自我陶醉在预言或文字所描绘的冥想之中)。最好能录下来自己听一下,看看实际演奏与自己的憧憬有多大的差距

火花 发表于 2003-4-30 15:00:00

《大教堂》的随想

《大教堂》这首曲子已经弹了一年了,开是觉得它很枯燥,特别是第三乐章,好象是指法练习,没有一点感觉。两个月之后,感觉曲子的作者还是可以的,曲子有些起伏,波澜。半年之后,我已经能感觉到教堂的气势了。
现在,我已经完全溶入到曲子里面去了。
第一乐章:刚进入教堂,感觉到一种庞大的气势向自己逼来。有感觉有一些漂浮不定,如幻如虚。
第二乐章:进入教堂后,坐在教堂的长凳上,看着教堂的天花板,想着关于教堂的种种传说,进入一种遐想的状态。
第三乐章:在教堂里祷告,心情愈加激动,上下起伏。最后祷告结束,走出教堂,踏上下一站的旅程……

我爱古典 发表于 2003-4-30 15:31:00

2楼的说的好,100个人有100种体会

马洪涛 发表于 2003-4-30 17:56:00

第一章给我感觉像是教堂的钟声~当当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教堂》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