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贴上: 无穷无尽的喜悦和感激---巴赫作品选析(1)
BWV1006古提琴组曲,E大调前奏曲。(PRELUDE)与此曲听来内容完全相同的还有一首康塔塔(即宗教清唱剧)BWV29《我们感谢主》(WE THANK THE LOARD)。另外,巴赫还将此提琴组曲编为琉特琴组曲第四号。(这么多次地翻炒,可见巴赫对这首曲子的喜爱)
这首前奏曲或许不是巴赫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但却十分适合初涉巴赫的爱好者。这首曲子全部以快速的音阶和琶音分解和弦构成,(放眼望去,净是一片16分音符)即兴发挥的无穷动风格很浓厚,过渡十分自然流畅;虽然基本是以单音进行,但由于作曲的巧妙和快速度,2,3个声部的交织显得轻盈明快又干净利落。
开始的几个小节,通过三个八度的音阶的下行跳进,渲染出了喜悦欢乐之情,同时也就过渡到主动机(i 7 6 5 i 7 6 5 4 3 2 1)接下来是整齐的琶音下行,包含一个持续声部(主音1)和两个下行的音阶声部,开始轻盈优雅慢慢趋于紧张,下行至导音和弦(17i7)再完美地级进至主音1,运用圆滑音的手法模进(即相似的乐句依次出现),反复上行,(12123512,34345i34),精彩地烘托出一片生机勃勃,活力十足的气氛。
紧接着通过下行的圆滑音以属和弦连续运用,自如地转至小调式,同时低音声部开始发展,由弱变强。接着又转调至下属A大调,以降低八度的A大调重新开始主动机的变奏,这一段带有很强的即兴演奏的特色,但十分流畅而自然。由于是下属调,所以情绪是上升了,(开始激动)这也预示着高潮的到来。
高潮的一段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圆滑音分解和弦,根音声部缓缓行进与快速的圆滑音形成比照,又回到E大调。最后的十几小节又运用音阶与声部交织的手法,连续模进下行,最终回到主动机结束。
作为提琴和琉特琴组曲的前奏曲各版本,听来速度是小快板,但改编为键盘乐的管风琴和钢琴曲后,速度就是很快的了。我听过的是米歇耳。默瑞的管风琴编曲,又加进了额外的声部,使全曲听来更加丰满厚实。
另外据载,此曲的康塔塔版首演是在复活节的庆典上,所以想来自然是叫“我们感谢主了”
哈哈不能老灌水水了,得拿点东东出来! 1006一直想弹,呵呵,忙,借口
有时侯也觉得大师得作品,很难演绎。。。
我DOWN了几乎一张BACH得MP3和谱子都没敢碰,以后跟大家交流,学习之。 我在上外那将买一套巴赫全集(正班)来欣赏。。。不是吉他演奏的。 巴罗克时期的有些乐器与现在略有不同。(这个我知道)
听他的弦乐作品好象小提琴的声音不太一样。
我怀疑当时的小提琴与现代不同。(这个我不太清楚)
有比较了解巴落克音乐史的朋友吗? 注:我听过一盘用当时的乐器演奏的巴哈的弦乐组曲。音色很尖锐和单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9-18 10:43:07编辑过]
哈哈,你说的很对
当时的小提琴的琴弓弧度较大,好象圆弓)一样,弓弦很软,可以拉出数根弦上的和弦,但是音量小,音色也没有现代提琴的亮丽和稳定。现代弓子的则变成了直的],而且张的很紧。我也好像在广播里听说过。
以下是引用哈哈在2002-9-18 10:39:23的发言:巴罗克时期的有些乐器与现在略有不同。(这个我知道)
听他的弦乐作品好象小提琴的声音不太一样。
我怀疑当时的小提琴与现代不同。(这个我不太清楚)
有比较了解巴落克音乐史的朋友吗?
那时的乐器性能都比较差,尤其是拨弦乐器的延音。据说还有人据此认为那时期的音乐演奏速度实际上比现在要快得多,还重新排了当时的一部什么交响曲(快束的),结果竟出人意料地好。
《大腕》里的那段哀乐就用了这种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9-18 16:35:12编辑过]
古小号的音色也不一样,听起来象加了弱音器一样。 如果能有谱例就更好了~
如果能演奏VIDEO就更好了。。。。
BACH 以下是引用小麦吉他在2002-9-18 10:33:57的发言:
我在上外那将买一套巴赫全集(正班)来欣赏。。。不是吉他演奏的。
好,小麦你完了,今天晚上我就来你家,你的巴赫全集归我了,,黑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