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能收板音,是可以的,只不过有丢失。均衡器不是用来还原比较最接近原声而设 ...
而且丟失的大了 如果你說只收到低於50%板音也算做"有收到"那我沒話說^12
不考慮其他附件 純就拾音器而言 最接近原音的是SBT 也就是貼板式的 貼在面板裡側 音樑與弦釘之間 如K&K Pure Western 是最受歡迎者 不会低过50%的,只是音不一样了,因为电路处理过了不可能一样的。你说的是B-band出器的吧,他们的产品我二年前也参以开发过,贴在上面的。如果说好处,个人认为只有生产吉它的工厂才能感受到他的好处了。他的构造就是压电薄膜。只不过采用贴的方式。 因为贴的可以贴在琴码之前,音色会柔和很多。但也不是接近原声了。 原帖由 moceVFX 于 2006-11-13 15:11 发表
大多是压电式的,目前我就只见过ARIA出的旅行吉它上出的MIC拾音外,都是压电式的,只不过是压电陶瓷或是压电薄膜罢了。
不是不能收板音,是可以的,只不过有丢失。均衡器不是用来还原比较最接近原声而设 ...
b-band , pick-up-the-world , schetler 都不是壓電式的
除非除了壓電式拾音器外還安裝了接觸式或是麥克風,否則所謂的「不過有丟失」丟失可大了,大到被認為不能。
下弦枕式就是下弦枕式,即使像 PUTW(pick-up-the-world)那種真的收得到板音的拾音器充其量也不超過三成比重。 是压电薄膜这个我知道,你说的不是丢失,是因为安装的位置不一样,就象你弹时所弹的位置不样音声也就不一样了。可能感觉贴在面板上得到的声是面板发出的吧,为什么那么多的吉它把拾音棒装在琴码里?包括b-band也要做这样的呢?其实贴的丢失的更多。了解吉它发音的传导你就明白了。
[ 本帖最后由 moceVFX 于 2006-11-13 16:27 编辑 ] 上个图。 反正你说还原的话,目前来说绝对没有的。不过我希望玩的人不要忘记它是一个制造音源的东西而不是收录机。明白这句话就可以了。 原帖由 moceVFX 于 2006-11-13 16:07 发表
不会低过50%的,只是音不一样了,因为电路处理过了不可能一样的。你说的是B-band出器的吧,他们的产品我二年前也参以开发过,贴在上面的。如果说好处,个人认为只有生产吉它的工厂才能感受到他的好处了。他的构造 ...
絕對低過百分之五十,不是B-band的 他們沒有出這種款式 我上面已經說了牌子叫K&K 大概你沒聽說過 美國比較普遍 大陸可能沒進
不知為何工廠會知道他的好處 通常工廠琴沒聽過用這款的 只有玩家會買來自己裝 如果你有聽過美國最具公信力的拾音器大評比 你就會明白為何他是最接近原音的 當然沒有任何拾音器能100%原音重現 但是這款已做到90%-95%
沒人有這種財力和精力去親自試驗每一款拾音器 所以上面這個網站被許多人用作尋找拾音器的參考 也提供一個十分客觀獨立的比較
但並不做推薦 因為每個人喜好口味不同
回應樓主 原音重現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高的要求 別以為沒啥了不起 你要求的標準和你所要投入的資金成正比 如果你實在不能忍受任何一款拾音器 那麼就回到最簡單的麥克風吧即使是很便宜的mic 效果也比最好的拾音器好
[ 本帖最后由 jhchang 于 2006-11-13 16:39 编辑 ] 喔,不好意思,没看清。听你这一说这个还真没见过,以后留意看看。 有没介绍的地方看看?给个网址。呵呵~~ http://www.dougyoungguitar.com/pickuptest.htm這裡幾乎囊括了市面上所有你能找到的廠牌和型號 給你試聽 谢谢了。去看看。 晕~~~,打不开。 應該不會 可能是網路塞車 你再多試試 原帖由 moceVFX 于 2006-11-13 16:16 发表
是压电薄膜这个我知道,你说的不是丢失,是因为安装的位置不一样,就象你弹时所弹的位置不样音声也就不一样了。可能感觉贴在面板上得到的声是面板发出的吧,为什么那么多的吉它把拾音棒装在琴码里?包括b-band也要 ...
1. 拾音器能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能夠就是能夠,不能就是不能,能力跟裝在哪裡是兩碼事。
況且,下弦枕式顧名思義就只能裝在下弦枕,他們發出的聲音原來就有所限制。
輕輕彎曲指頭敲琴頭,下弦枕式就是發不出聲音。
2. 為什麼那麼多琴要裝在琴馬(琴橋)裡?就算這種型式的裝最多也不代表它最適合指彈。
中國以前最多見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代表那是最好的、或最適合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嗎?
下弦枕式的優點是不易回授,不用顧慮安裝位置,量大價格好談的市場考量。
如果花了那麼多時間跟你解釋還是不懂,那麼讓文字討論到此為止。
接下來可以玩個小遊戲 ---投票
我在台灣幫人安裝 K&K pure western mini 大約是 NTD 4K 多一點,也就是你也可以找一個 RMB 1200 以內的下弦枕式拾音器做錄音,分成三個題目讓大家聽後投票:
1. 你認為哪個拾音器聲音比較自然?
2. 你認為哪個拾音器能收到打板音?
3. 作為指彈用途,你會選哪個拾音器?
答案都從 A,B, 兩者皆可來選。
你有你的主觀,我有我的,讓大家的耳朵來主觀決定,就會變成客觀了。
來玩玩吧,應該很有趣! 这个问题真难呢。。。。。。。
PRESTON REED早期是用SA1 SA2一个收音孔一个收打板大家听他的现场也觉的不错啊
押尾有的琴也是双输出的配置 他们为了收板声都特地加了个吸盘拾音器在琴桥处
声音都不错啊下弦枕声音也有不错的记得ULLI的LAKEWOOD装的就是 B BAND真的是千变万化
呵呵
关键还是看放大后处理的声音把
学习中。。。。。。。。 原帖由 qiqicano 于 2006-11-13 18:41 发表
这个问题真难呢。。。。。。。
PRESTON REED早期是用SA1 SA2一个收音孔一个收打板大家听他的现场也觉的不错啊
押尾有的琴也是双输出的配置 他们为了收板声都特地加了个吸盘拾音器在琴桥 ...
Ulli 使用的 B-band 是 dual-source 的,也就是還有接觸式拾音器
我還曾到台北演出後台看他的吉他 原帖由 Persson 于 2006-11-13 19:58 发表
Ulli 使用的 B-band 是 dual-source 的,也就是還有接觸式拾音器
我還曾到台北演出後台看他的吉他
原来如此,难怪声音很真实啊
我购买的ULLI的DVD 看到他基本是 插箱子录的音
大师的选择
好象他的输出是作成一路的 也就是可以接一根Y型的 双MONO可以分别处理两轨的音色把
好象这样就能开一个洞把 不知对不?^10 原帖由 qiqicano 于 2006-11-13 20:45 发表
原来如此,难怪声音很真实啊
我购买的ULLI的DVD 看到他基本是 插箱子录的音
大师的选择
好象他的输出是作成一路的 也就是可以接一根Y型的 双MONO可以分别处理两轨的音色把
好象这样就能开一 ...
對的!他使用 Y-cable 跟兩個 DI box 原帖由 Persson 于 2006-11-13 22:09 发表
對的!他使用 Y-cable 跟兩個 DI box
看来这样的配置对演出的音色就有保障了 呵呵^9
梦想中的设备^5^5^19 原帖由 Persson 于 2006-11-13 18:17 发表
1. 拾音器能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能夠就是能夠,不能就是不能,能力跟裝在哪裡是兩碼事。
況且,下弦枕式顧名思義就只能裝在下弦枕,他們發出的聲音原來就有所限制。
輕輕彎曲指頭敲琴頭,下弦枕式 ...
就我所知,拾音器不是发音的吧。拾音器装在哪还是最关键,拾取不同的地方,那就得出不同的结果。
装在琴码上面是为了最大限度拾取琴弦的音,我想弹琴的人还是希望弦发出的声音多点吧。虽然别的地方发出的声音也要。
你说的那个K&K没有接触过,这个不清楚了。
我不是不明白你所说的,我是说玩电箱没必要追求还原。只要它能表达出你的作品就可以了。
[ 本帖最后由 moceVFX 于 2006-11-14 10:06 编辑 ] 原帖由 moceVFX 于 2006-11-14 10:03 发表
就我所知,拾音器不是发音的吧。拾音器装在哪还是最关键,拾取不同的地方,那就得出不同的结果。
装在琴码上面是为了最大限度拾取琴弦的音,我想弹琴的人还是希望弦发出的声音多点吧。虽然别的地方发出的 ...
您別老抓著字面的意思挑語病 賴兄的意思當然是琴透過拾音器輸出的聲音
還有您沒弄清楚箱琴發聲的基本原理 電琴才是把弦的震動轉換成電的訊號輸出 而箱琴則主要是靠面板的震動及箱體的共鳴加入更多高頻的泛音 如果你還是只是光收取弦的震波 那和電琴又有何不同呢 把箱琴的獨特音色都丟失了 因此也就是為何下弦枕式無論再好總是聽起來電電的 這是先天的限制 當然也許你就是喜歡電電的音色 那只是個人偏好 又另當別論 這裡談的是箱琴的原音重現 ddddddddddddddddddd 我估計moceVFX應該是玩電琴的背景吧^6 這部份可以了,在下去只流於我拾年前就不想玩的口舌之爭。
我們沒有義務要別人確信什麼,而多餘的時間精力可以做別的事。 各位大哥,我没有吵的意思了,如果表达错误,那我在这里向你们道歉。我是电琴背景,在拾音器这行业里也不少年了,不过因为国内比较局限,认识的也比较有限。和你们聊了这二天收益不少呢,在这里我还要感谢你们。 谢谢各位帮忙指点..
我想我还是老老实实买电箱琴算了.
一来我对拾音器不太懂..身边又没有懂的人..
二来想要让吉他原声重现的条件实在太高了...设备的价格对于我一个学生来说是天价.....
总之谢谢各位了... 这段时间正计划买个拾音器.
这帖子太有价值了.顶起来.
谢谢参与讨论的各路大侠们.还有楼主的抛砖引玉
谢谢!
yanz
http://bbs.guitarschina.com/thread-1036528-1-1.html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