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里生存....
无论你的手指多么巧妙,你都无法成为一个音乐家。这不是地域的问题,人们往往乐意去强调中国人拉二胡,洋人弹吉它。抛开了乐器,手指,你还有什么?一个人的思想、文化底蕴、对生命的理解、心灵的感悟………
太多了………
楼主, 我没看懂. 太深奥了,看不懂,要成为音乐家当然只靠手指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一颗音乐心吧
木心在雲南讀初中一年級時,有一年放暑假,學校給我們發了暑期作業,記得里面有這樣一篇作文,講的是中國國歌的作曲家聶耳先生少年練琴的故事。大約是在一個小河邊,聶耳很專注的拉著小提琴,直到天上下起了毛毛細雨,他依然這樣專注的拉著,全然不顧毛毛雨淋濕的身體,文章寫到這里,我當時也沒留意著什麼問題。----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夸張、失實......
開學了,木心的音樂老師是新加坡華橋,我現在很尊敬他有這般好的音樂修養,他不是很喜歡我,但他的音樂修養實在吸引我,在我的心目中,他教的一切,真的要比我學會唱國歌還有用啊!(不是我思想反動,這國歌遲早也會唱,也不用專門去學,聽久了,人人會唱....可這西洋樂理的教育真的全靠一點點的培養教育的)。在音樂課上,一位同學問起這這件事,還把這暑期作業,因為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必須把這暑假作業交上去。我的老師看了以后說:別去理會這件事,寫這文章的人是白痴、淋著雨在河邊拉小提琴的是笨蛋......他也沒多說什麼!
直到現在,想起來可真是好笑,這拉小提琴的怎麼跑去河邊淋著雨來拉,文章教育了我們要不怕吃苦,可又教育了我們彈琴別怕風和雨。
我的老師說,那個英國佬雖然把別人的國家淪為殖民地,可也把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帶到那里,他是新加坡華橋,但受的是英國人帶來的音樂教育。
寫到這里,我不知想寫些什麼,也不是抨擊國民教育,只是說,這西洋音樂,我們或許要試試從洋人的理解角度來理解吧。
以下是引用天使在路上在2003-11-8 11:54:00的发言:
无论你的手指多么巧妙,你都无法成为一个音乐家。这不是地域的问题,人们往往乐意去强调中国人拉二胡,洋人弹吉它。抛开了乐器,手指,你还有什么?
抛开了乐器和手指,就只剩下天才和庸人。
还有人~ 没有手指.还有脚指啊.音乐不一定非要手哦.吹口哨也行.或跳踢蹋舞也有音乐在里面.好像有个名人说过.,音乐无处不在.看你怎样去欣赏了,所以抛开乐器和手指,不等于没有音乐,贝多芬耳和眼都不好.何来那么多伟大的曲呢??所以楼主对音乐的了解过于狭隘,只能听听乐器和手指的拨弄出的音乐,有空还多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吧,夜晚静静的听蛙鸣.白天听鸟叫.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不会享受大自然的声音恐怕要接近庸人的行列吧....... 以下是引用木心在2003-11-8 13:45:00的发言:
……………
寫到這里,我不知想寫些什麼,也不是抨擊國民教育,只是說,這西洋音樂,我們或許要試試從洋人的理解角度來理解吧。
你可以用幽默来回答,这是生活的情味,可你不要妄想这一切是旋律带给你的.
这个问题给没有手和乐器的人去想吧 还有激情 就当我从来没说过! 哈哈哈哈!
晕!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还有执著
音乐就是向上帝致意且令人愉快的和声,以及心灵诚服的喜悦。(J. S. BACH)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