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聊聊音乐处理的一般规律吧
音乐表现具有个性化, 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曲目的处理是不一样的. 但一定是遵循了音乐表现最一般的规律. 虽然千变万化, 但一定不是"错误"的.对我们学习者来说, 我认为要表现好音乐, 就应该首先学习音乐处理的规律性的东西.
这个东西不神秘, 但如果不了解, 大概也不会掌握, 赫赫, 好象是废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0 8:36:41编辑过]
演奏音乐就象朗诵诗词, 不仅仅需要吐字发音的基本功, 更重要的是掌握抑扬顿错的规律, 这是个需要学习的, 不然, 永远都比较业余.哈哈. 比如, 就一般的五言诗而言, 第一,二,三,四句如何处理, 都有基本的法理.
不妨先从ABA说起吧.
跟朗读课文也差不多,有人一口气读下来白开水一样,没劲。 唱二人转的,乐感不错。
音乐处理...
乐感很重要, 但, 我觉得音乐处理也需要理论作指导, 仅靠乐感好象不够.
好象和调式有关,大调要处理的明亮粗犷一点,小调要阴暗柔和,还有就是反复同样的主题时尽量用不同的音色和音量。曲子的呼吸我还是跟着节拍器的,自己很难把握,哪位有这方面的高见呀?
是啊, 大家都说说自己的心得, 俺也想提高提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0 10:12:02编辑过]
最一般的规律?三拍子就是强弱弱,四拍子就是强弱次强弱……能弹出拍子的起伏感,就够我练的,目前还没练会…… 以下是引用noodles在2004-3-10 11:39:00的发言:最一般的规律?三拍子就是强弱弱,四拍子就是强弱次强弱……能弹出拍子的起伏感,就够我练的,目前还没练会……
对啊, 一般规律啊,
你说的节奏的强弱是一个方面, 还有比如乐句的处理, 也是有规律的.
亘古话题…… 不说心里明白,越说越说不清楚。
一个我认为要有音型的感觉。林华先生所著的《学琴日记》里就提到过,大致意思是:钢琴作品浩如烟海,但真正为作曲家常用的只有几十种音型。它们巧妙的组合就很不得了。我目前能通过自己的欣赏和练习总结的有,【主调】短音阶型、长音阶型、以各种和弦为基础产生的不同音型。还有常见的装饰音等等。【复调】跟随、模仿、对称变换、伸长、压缩、变奏等。
同一种音型,比如短上升音阶,可以越上弹奏得更为明亮,显得令人亢奋;但完全相同的一段,越上越加入弱奏的色彩,则显得忧郁和哀腕。
对音型的熟悉和熟练演奏可以使音乐表现的小结构显得齐整(好像中山陵的石阶,每块都是上好的花岗岩,而不是太过普通的砖头),而对曲调的最终把握,则取决于个人对乐曲的理解,似乎没有精确的规则。乐谱上文字的抽象表情注释就显得不够用了。
这乐曲的理解最难表达,我的体会有:(1)明确自己最有感触的风格和类型,从自己最有天分和优势的方向入手,这没什么不好。 (2)相信这个世界是为真、善、美的法则所转动的。 (3)丰富音乐知识,特别是多听不同风格、不同体裁和年代的作品。听的越多越不满足,而融汇贯通之处却越来越多。
比如以前我买歌剧《蝴蝶夫人》的DVD,一直认为要等几十年退休之后才会有耐心欣赏全曲,权且做个收藏。昨晚又买了米兰斯卡拉剧院86年马泽尔版,浏览时竟看了很多片断,觉得里面的旋律是很容易接受的。有些片断甚至有相见恨晚,最好能改为吉他谱自己今后也能弹弹的感觉。这也许就是积累所带来的变化。
习琴心要先到。好的琴、谱本、老师教给的基本功,观摩大师演出或录音录影等,都是兵马。心弦要有共振,这才是粮草。兵马未动,粮草要先行。
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有牵强的因素,弹出来的东西就会支离破碎。有了强烈和统一的感受,不仅能够协调统一、震撼灵魂,甚至有可能独树一帜。
好的音乐理解带来好的审美标准;好的审美标准练就金耳朵;只有听觉判识好,才能指挥好下一步出现的音乐段落。
除了练手指什么都不起劲的,是乐匠;加有真实感情的是乐师。只有体会到更多人、乃至民族和世界共有的情感和思想世界,并加以整理和表达的人,才是大师。顶级大师往往也是艺术和哲学素养同样丰厚的人,比如Fürtwangler。
首先要成为匠人,然后才有可能成家
这个题目很难呀,其实吉它曲中没有太多思想性很高,或是很复杂的曲子,或是情绪比较单一,戏剧冲突很少.一般比较俗(好理解).这点不比钢琴曲,大曲子不多,多半是小品性质的东西.
拿十大名曲来说,回忆以这样一首练习曲就冠以名曲中的名曲来说,就说明古典吉它音乐还要有很大的发展的问题,现在的古典吉它谈技巧的成份还是要高于表现的.尤其是在这里,有几个说是自己技巧不成问题了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0 14:21:21编辑过]
各位讲的好! 简单的说,我认为弹吉他好听是第一位的,很多听众根本不管你用了什么花哨的技巧,即使是技巧很简单的曲子,只要你能表现出来就是好,很多人弹吉他都想炫技,我是不敢苟同的.至于技巧过不过关,我认为到中等程度是很快的,再往上就根据曲子的需要来吧,没必要恶练技巧,毕竟古典吉他不是杂耍. 匠人的阶段是基础的,同样非常重要的。谈表现是为了更好的超越吧。
练习曲评为名曲也没什么的 ^_^ 肖邦的“革命”等二十多首练习曲起码有五首属于最广为人知的音乐会曲目之列,巴赫的《创意曲集》、《平均律》,斯卡拉蒂的555首钢琴奏鸣曲等等,都是不同层次的练习曲。
可以预想的差别是,成就比较高的演奏者,在匠人的阶段便已接受、或为自己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因为枝芽没长正,再想修是很难的。
最基本的就是音阶上行的时候渐强,下行的时候渐弱嘛 以下是引用roncalli在2004-3-10 18:39:00的发言:最基本的就是音阶上行的时候渐强,下行的时候渐弱嘛这要是反过来可难了.上行渐弱会很难. 以下是引用js22212221在2004-3-10 19:37:00的发言:这要是反过来可难了.上行渐弱会很难.不会吧? 人总习惯于把高的音唱的,弹的比较响,所以反习惯的会难.
这是一位指挥说的,就是有经验的小提琴手也会把这奏的很响.我想乐器这点上是相通的吧
哪天再聚会的时候,带上琴和谱子,咱们聊聊。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
可以考虑上行弱奏的应是少数。BWV1007前奏曲第25小节,卡萨尔斯的大提琴版和威廉斯的吉他版录音在此处的上行都是弱奏。但前者的明显,后者不显著。第19小节后半部分的下行用中强,此处是大分句。 对于层次感,还有一点不解的地方,有的时候总是把层次区分的太夸张,可能是当时练习的需要。
我觉得,多听协奏曲应该对这方面有帮助。
以下是引用js22212221在2004-3-10 21:10:00的发言:人总习惯于把高的音唱的,弹的比较响,所以反习惯的会难.
这是一位指挥说的,就是有经验的小提琴手也会把这奏的很响.我想乐器这点上是相通的吧
这才是正确的音乐处理方法, 谁也没谈出个里各楞来.....哎. 楼上说的对,这个问题很难说出的个1、2、3的
谁说上行就是见强, 下行就是见弱??!!
太误导了~
大家先说说卡卡25中的第三首的高音声部的起伏该怎么处理吧. 并说说依据. 以下是引用小埃在2004-3-10 16:45:00的发言:匠人的阶段是基础的,同样非常重要的。谈表现是为了更好的超越吧。
练习曲评为名曲也没什么的 ^_^ 肖邦的“革命”等二十多首练习曲起码有五首属于最广为人知的音乐会曲目之列,巴赫的《创意曲集》、《平均律》,斯卡拉蒂的555首钢琴奏鸣曲等等,都是不同层次的练习曲。
可以预想的差别是,成就比较高的演奏者,在匠人的阶段便已接受、或为自己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因为枝芽没长正,再想修是很难的。
练习曲不是不可以是名曲,不过要是评钢琴上的十大名曲看看上面有哪个能排在其中呢?q 以下是引用哈哈在2004-3-17 20:33:00的发言:大家先说说卡卡25中的第三首的高音声部的起伏该怎么处理吧. 并说说依据.
我先说说,瞎说呀
依我看来这是明显的,带有切分性质的节奏,上声部的旋律是第二三拍三连音的第一个音,而且第二拍要处里成比第三拍重的音,这和四拍子的强弱次强弱是不同的。这首乐曲的力度标记是很多的,照那样去弹是不全错的吧,最后三个小节的力度变化也是渐强后再突强渐弱而且还要渐慢,最后的结束要很弱(PP),旋律还是符杆向上的那几个音。
第二拍要处里成比第三拍重的音,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谱子上就这样标的,我认为那个标记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哈哈兄是不是有不同的看法? 嗯, 乐谱有感情标记的不太属于规律性的东西。根据指示演奏就可以了。
我想知道的是,大家对小节间的处理应该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整个乐段的起伏应该怎么处理,根据是什么。
以下是引用哈哈在2004-3-17 22:59:00的发言:嗯, 乐谱有感情标记的不太属于规律性的东西。根据指示演奏就可以了。
我想知道的是,大家对小节间的处理应该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整个乐段的起伏应该怎么处理,根据是什么。
呼吸的地方抬手 以下是引用noodles在2004-3-17 23:46:00的发言:呼吸的地方抬手就象那些弹钢琴的吃错了药一样? 别问了哈哈,我估计坛子里的弟兄们都不屑于回答。懂不懂的,就另说了 哈,没什么,就是逗着玩玩。不屑回答就算了,全党俺没说。这个问题很深奥啊~
呵呵,楼上两位哥哥可真能折腾啊~~~~~
呼吸时抬个手的,看起来很不正常吗?那就呼吸时,左手放下……
以下是引用noodles在2004-3-18 0:02:00的发言:呵呵,楼上两位哥哥可真能折腾啊~~~~~
呼吸时抬个手的,看起来很不正常吗?那就呼吸时,左手放下……
这个动作太危险,象练某功,容易被公安盯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