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问《雨滴》
我的书上标注的速度是前快后忽然变慢的,最后恢复。但我师兄说刚好相反,前面是要体会雨一滴一滴的落下来,然后溅起,划一道抛物线落下,正好构成包括猗音在内的三个音,后面是雨势骤大,所以应该密集且有力,最后雨慢慢又小了。各位的意见如何呢? 每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看你想象,没有绝对的 我认为演奏音乐前,先要对音乐的抽像性有一个具体化的理解。然后通过对某一乐句的演奏反这种自已的具体化理解表现出来。
由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就形在了个人的风格。向雨滴这样的曲子,又不是很深奥。其用的音乐语言我想应该都很容易明白。那么就按照你自己的理解去演奏吧。
~~~~谢谢各位指点 随着感觉来嘛,雨也有下过金币的哦呵呵”“”“”“”“”“:) 这首曲子感觉很重要 主要是有想象,要不这曲子没有内涵 冬天要弹的慢点儿,深沉点儿,因为雨会冻哦呵呵 对音乐的解释我觉得有个大概就成了,不应该说的很明白,因为能说的很清楚的不是音乐了了,音乐是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的,是体会的 。
我非常不同意有些大师分析音乐作品,如:
1次在音乐学院听一个教授讲贝多芬的《命运》,他先问学生第1句表达什么,筋节者他说是老贝敲开命运的门,后面的是表示在命运里挣扎,筋节着是一个第1句的再现,不过要强很多,意思是“我们不怕”! ………………
还有1次是福田的大师班讲解《威尼斯狂欢节》,他说第一个和声意思是敲钟,提醒人们狂欢开始了,之后是表现人们听到敲钟后赶往的嬉闹场景……这只是一个变奏曲,即使有故事在里面也不能这么解释,对音乐有个整体感触就成了,如果每个音都能用语言表达就不是音乐了! SAMMER说的很对,音乐本身就是语言,就是情绪的表达方式,如果文字语言能够讲音乐的情绪完全解释出来,那还要音乐做什么?!写文章不就得了?文字和音乐都是语言。举个反例,有人非要问《愚公移山》应该怎样用音乐去表达,第一句应该谱什么曲,第二句应该谱什么曲?是不是很可笑?
研究一部音乐作品,我认为应该从音乐语言(旋律,和声,节奏,曲式)本身去研究。旋律的上行下行,和声的进行和连接,织体的变化方式等等都蕴涵着色彩变化与情绪的变化;从和声的协和与不协和到最终的解决都涵盖了作曲家情绪的发展。音乐的语言真的是很丰富,我们何尝不去好好研究?
对于《雨滴》,我认为首先应该搞清楚主旋律是什么?拘我所知,很多人都把旋律弹错了,把那个装饰音弹得很重,而把主音放在了次要地位,很多人把1弦的译音弹的很重,3弦的主音则一带而过,这是应该特别注意避免的。
;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是主旋。然后再分析一下它的和声,在该曲中,译音和主音正好是六度关系,而且与低音形成合理的和声进行(主,属和下属和弦),按照圆滑音的演奏方法,依音应该消除,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还是保留延音的好,这样听起来音响丰满,否则就破坏了和弦的完整性。当然,按照圆滑音的规则,是需要消掉译音的:如果译音和主音在和声上打架,就必须将译音削掉。但事实上,同弦上的装饰音不会出现延音的问题;而不同弦上的装饰音,作曲家一般会采用和弦内音,以方便演奏。
我想,搞清楚这些就差不多了,根据自己的情绪演奏就可以了吧。。。
大家补充啊。
楼上的从音乐理论的高度对大家进行了指点,受益飞浅! 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自然不同 从反面来理解,一首“相同”意境的曲子题材,不同的作曲家会通过自己不同的风格创作出不同的曲子。浅显的比方莫过于一端歌词的作曲了。演奏历来都被认为是乐曲的“在创作”,在各个大师诠释同一首乐曲中,我们更不难发现。而把音乐具体的“语言话”我想那可以作为个人的行为,这样的个人的行为,实际上也是自己通过内心来感受和理解曲子的一种表现方式。但若是,把自己的理解作为“绝对正确”而灌输于其他人,这无疑是不客观的,和违背音乐本身意图的事情。
理解一首乐曲,首先要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的程度是和自己经历的生活和想象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专业的理解,则需要理解当时作曲家作曲的背景,和创作音乐本身的思想,在加上自己的风格予以体现。
呵呵~喝酒了,斗胆说说~ 你怎么又喝酒了?好象你经常在喝了酒以后上网。 喝了酒弹雨滴比较好,
呵呵,一个嗄一个依音。。。 哈哈哈~不好意思:) 这曲子凭感觉去弹就对了,我就感觉是一个人在雨中漫步,水滴一滴一滴的从身旁滑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