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8-14 21: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乌木弦丁 于 2017-8-15 09:18 编辑
非常高兴能看到内容丰富的技术贴。
不过,关键部分,我没看懂。老哥不装X。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有的地方,仔细推敲,赶脚有点费解。尤其这个立论的前提:
琴桥把琴弦的振动传导给面板,而这个振动就是由整个X音梁来驱动到面板的大部分区域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琴桥振动是由X音梁传递给整个面板
看到这句话,我发现我对吉他的知识几乎是0。。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音粱,琴弦的振动被传导到琴桥之后就没法(或基本没法)传导到面板了?
笨人有笨办法:咱们设想一下两种情况:一,面板布满了音粱,二,面板没有音粱。哪一种的震动更好?我想答案是很容易得到的,当然是后者。至于面板的寿命是另一回事,哪怕弹一天就坏。这不是问题,因为我们要想讨论的是传导震动的原理。
据我有限所知,发明音粱,包括tone bar,X bar等等,不是为了传导震动,而是为了加固面板,延长面板的寿命。另外,任何音粱在加固面板的同时也抑制面板的震动。这是延长面板寿命而付出的声音代价。换句话说,如果面板足够牢固,不需要音粱也能达到几十年的寿命的话,那么大多数的吉他的面板基本不会有音粱。这时候,加音粱的吉他可能是仅仅是为了使粗犷的声音变得温柔一点,或是为了增加一些声音的风格。
我的粗浅知识,音粱与传导震动的关系是:音粱并不是传导震动,而是相反,是抑制震动(或吸收震动)。如果客观上音粱也同时传导震动,那么传导震动的能力远远小于抑制震动(或吸收震动)的能力。修琴师是不是把面板上的音粱看成了电路、河流、人体脉搏了?没有了电路,电流就传不过去。没有了河流,农田就得不到灌溉。没有了脉搏,人体就得不到血液。这些当然没错。但恐怕面板上的音粱不能这么类比。
另外,关于此帖中所说的“三角区域”的说法(照贴主,是指X音粱与琴桥之间的三角区域)的说法,加上说的绕来绕去的,有点儿玄乎。我努力试着去理解接受贴文的观点,但还是有点难。可能三角区域的大小,强度等对声音确有影响,但我觉得,震动的主要区域不再这里,这个差别不明显,这两种音粱结构(前移与非前移)的明显差异是在琴桥后面的自由区域(没有音粱的区域)的大小。大则震动更好,小则震动相对弱一些。因为就算是前移结构的三角区域也是很小的,所以震动也是被较大的抑制了,非前移结构的三角区域更小一点,但没有明显差异。可以在弹奏后用手去摸摸,就知道了,震动主要在琴桥后面的自由区域(没有音粱的区域)。三角区域,不管是前移的还是非前移的,震动都较弱。因为被X音粱和琴桥牢牢固定住,不能自由动弹。。。
据我所知道的关于面板震动和声音的有限知识是:琴桥后部的自由区域(没有音粱的区域)是面板自由震动的最大区域,也是整个吉他中自由震动的最大的区域。音孔至琴桥之间区域(包括三角区域)因为被音粱和琴桥重重加固抑制,所以震动较弱。
前移结构的与非前移结构的主要区别:前者的琴桥后部的自由区域(没有音粱的区域)更大一些,更容易震动。声音更大。后者则更小一些,震动弱一些。声音小一些。
总之,吉他面板的震动主要发生是在琴桥后部的面板,尤其自由区域(没有音粱的区域)。琴桥的上部(琴桥到音孔之间的区域)的震动较弱,因为有X音粱和琴桥的加固所带来的抑制。
以上是我的有限所知,或许有误?我希望我错了,如果错了,我会很高兴更正。这样可以更新我的对吉他的知识。修琴师能给出帖子观点的出处么?好让我们来核实学习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