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的帖子里提到1006前奏曲的版本问题。首先我想设问一下,巴赫的作品究竟应该怎样去表现?
事实上巴赫的这首前奏曲,也被他自己改编成清唱剧的BWV29,WE THANK THE LOARD(我们感谢主)在巴赫最后的莱比锡时期某年的复活节上首演。而这个版本,是管风琴演奏。
如果说是JOE所听的交响乐版本,那么极有可能是这个BWV29的版本而非1006前奏曲的版本。
这样说,我的意思是1006前奏曲绝不应和BWV29混起来。因为作者的意图是不一样的,
BWV1006号前奏曲作于巴赫早年的科腾时期,最先是作为6首小提琴组曲及奏鸣曲之一。可以说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主要作曲风格之一: 我们听到的是异常复杂的华丽的动机和一个主调长音对应的无穷动。在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在六首大提琴组曲等等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类似的手法。
巴赫的器乐独奏曲大多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演奏难度大,但旋律丰富,乐思无穷。一言以概之,就是他总是把简单的音乐化为具有无限的演奏可能性的作品。恰空,他用4个小节的主题带来了巴黎圣母院般的雄伟大厦。而最令人惊叹的是这样的作品竟然只是一把小提琴奏出来的!
是的,我不否认可以用交响乐改编1006,或者恰空;我们也完全可以用民乐器改编其他曲子,甚至用几把2胡演奏布兰登堡协奏曲,估计这样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也许会令人惊叹的,但是我要问一问,大师的作品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巴赫的作品应该怎样去表现?
已经不止一个人告诉我,他(她)听了钢琴演奏XX吉他曲,或XX曲的钢琴原版之后就再也不想弹吉他了,也懒的听;同样是这些人,他们告诉我,一切以音乐表现为重,器乐的发展最终还是交响乐;还是这些人,说:。。。。。。。
不需要再列举出现代爱乐人士的其他论述了。他们极度推崇交响乐,喜欢钢琴的音色和丰富的和声,认为这是音乐的巨大进步。是的,这是完全正确的,值得学习。从人声到打击,弦乐器,从弦乐器到键盘,我们的身体离乐器越来越远,而离音乐越来越近了是吧?
乐器规模的增大,乐队的乐器数量增多,激光,电子模拟音乐,就是音乐的发展方向了是吧? 看来22世纪的婴儿就该听“命运”了。
与此同样的思想,我得说,这些我所比不上的爱乐人士肯定也对民乐持忧心忡忡或是悲观或是否定的态度吧!当然2胡只有两根弦,古筝则律音不全。。。。所以在这些人士的倡议,鼓励,欣赏,演奏,聆听,并努力创作下,新民乐产生了。真是一大进步呵!
无论如何,大师们已纷纷逝去,留下了一部部令人惊叹的不可思意的作品,而音乐也已经普及,乐师们也多起来了,爱好者们更多。这就象我在市场能花60块钱买一个工厂生产的“手工皮夹子”一样。但我知道,在中国,真正的漂亮的手工皮夹子也许更便宜。
是啊,大师那以无尽的才思所喷涌出来的作品,演奏难度大不说,还结构简单,独奏半天感觉令人昏昏欲睡;我们需要的是规模宏大,手法新颖,一把就能把注意力和快乐的刺激从耳朵里,从胸膛里,从脑垂体里掏出来的东西,它还要我们跟掏钱买“金利来”一样被掏的心甘情愿。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问:大师的作品究竟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巴赫的作品究竟应该怎样去表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2-25 14:35: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