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30|回复: 16

[原创文章] 谁能为古典吉他收音做一些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 10: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练指弹也一年有余了!一直思考民谣吉他和古典吉他的区别,和能融合的地方,后来发现民谣吉他发展一个是融合了团队,不光独奏还能伴奏,能有更多的新作品,学流行的人更重视团队以外,收音也是很关键的地方。
放眼民谣吉他拾音器五花八门了,压电、麦克风、电磁线圈、贴片。还有各类民谣琴DI!各种拾音器是的民谣吉他能够很快的适应各类演出,有了拾音器电源,哪里演出都不是问题。
而古典吉他出外想要表演,收音就是大问题,用麦克风,如果场地不够安静呢,电容麦克也不是那么好学的,每个古典吉他的乐手都学电容麦?都买一个舒尔的电容麦?显然不是很现实。
法丽达出过几款电箱古典吉他,所使用的也是民谣吉他的麦克风拾音器,只是民谣吉他的拾音器古典吉他真的适用吗?古典吉他手要是想拥有更高的提升就应该向民谣吉他靠拢,学习流行乐人的团队感,敢于合作,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古典吉他的拾音器也希望能有有技术的人重视一下,古典吉他的收音如果方便了,有民谣吉他一样种类繁多的拾音系统,DI。扩音方便了演出也会很方便,更多的音色有可能会出现。古典吉他的发展一定会更迈向新高度。

以上写了这么多,真心的希望有技术的人以及国内的吉他厂家能够重视古典吉他拾音,电声扩音是一个趋势,古典吉他原声传不远,也是现实,希望古典吉他能走的更远,各位爱好者能有更好的水平,更广阔的天地!~
发表于 2011-2-18 10: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2-19 18: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2-19 18: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即使供电局的停电,古典吉他照样生生不息,永无止境。谢谢楼主的建议。
发表于 2011-2-19 2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aishan0000 于 2011-2-19 18:16 发表
不需要,除非你非要给不喜欢吉他的人听,逼着他听,才可能需要拾音器,音乐会琴可以满足音量要求,


愣了一下!这话太有道理了!!!
发表于 2011-2-19 20: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网琴声 于 2011-2-19 18:42 发表
即使供电局的停电,古典吉他照样生生不息,永无止境。谢谢楼主的建议。


《恰空》闭眼版,弹到哪算哪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0 00: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过 很多古典琴了  叶登民的琴 在音乐厅里才会 不用扩音的

大师班里 他的琴声 也传的不是很远的  古典吉他 应该向民谣吉他 一样亲民

多和歌曲 配合在一起 追求更多的融合 再会有更久远的发展

让更多的人学习古典吉他 喜欢古典吉他

以上仅作为我的个人意见
发表于 2011-2-20 00: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吉他更多是为古典曲子和一些古典音乐的需要而存在 要是也主要为伴唱 那民谣 原声木琴 不就没用武之地了  哈哈
民谣琴 原声吉他从古典吉他发展 改造而来 就已经是一种对不同音色音量的发展了 也为了伴奏和配乐而存在 他们自然更是适合歌曲的伴奏
古典琴的柔美音色 本来就是一种唱声般的美妙音色了 所以他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嘛
不过不弹唱 古典吉他一样能亲民 这不古典爱好者也是非常多的  大家都很喜欢嘛

至于让更多的人喜欢古典吉他 我觉得这是和整个古典音乐有关  古典音乐相对于流行乐 严谨正统 咱们国家发展这乐器和接触国外古典音乐也才数十年 很多人都未曾接触过古典音乐
而且接触的少 没有真正了解 就不会一下喜欢上古典音乐 毕竟不像流行音乐把情感表现的那么直接
所以要想让更多的人喜欢古典吉他 对于古典吉他音乐的推广 可能能带动人们的关注度

几十年前陈志教授出教学时 国内还是有很多爱好者的 那一辈人喜欢的不少 不过那时买的起吉他的貌似也没那么多   

随便扯了点 大家就随便一听
发表于 2011-2-20 00: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头自然发出的声音  可能电路还不能完美的还原吧  所以听原声肯定更地道些 要是和乐团一起演出 而不是独奏 确实就要走麦克了  
据说早年中国古典吉他音乐会 中国观众可能没有那么安静 小有喧哗 后来没办法 放了麦克 结果效果完全没了 那时音响条件应该也不是非常好 出来的音肯定和原声不同了  不过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2-20 0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只是觉得古典吉他应该更趋向  钢琴 小提琴一样的

钢琴 涵盖各种风格 流行里面用它  古典音乐 更是少不了的

小提琴 有名曲 但是比如阿杜的andy也用到了 很多流行歌也用到

其中的原因很多  古典吉他应该也走向  多元化  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

都留下古典吉他的影子

不是所有的舞台都能一把古典吉他 全都听到  我有时候和朋友在小公园 弹吉他

声音传得不远  小提琴  管乐  哪怕是二胡 穿的真的是很远  

古典吉他就逊色很多  哪怕是大师琴  也不如普通小提琴啊

所以 我觉得 古典吉他的专属扩音设备 是非常有必要的

古典吉他 也应该走向 多元化

就像一个成功的人   应该无所不能 而不是只精一个方面

以上只是我接触指弹 以后的想法  仅作为我的个人想法
发表于 2011-2-20 0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得必有失啊 尼龙弦的是古典吉他音色的魅力 不过确实不如钢弦的明亮和穿透力 最早用羊肠线时不知道那音量是不是更小 呵呵
钢琴声音大不需要电声 吉他的不同种类特点不同 木琴 电琴 对于舞台效果 又不一样了 整个吉他领域和现代音乐的融合运用 其实有过于钢琴呢
电箱古典也有 但还是没有原声木琴或电箱琴用的多 可能还是风格和音色需求问题 古典挺含蓄的
不过您说的也对 我们应该让古典吉他不失传统魅力的同时 去踏足更多的音乐领域  虽然觉得古典琴的音色是忧郁而孤独的
发表于 2011-2-20 02: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问题!室内乐还可以,在外面表演,音量就有问题了,但外挂拾音器早就解决这个问题了。以前就是音响的发烧友,到头来还是喜欢上了古典这种纯美的音色,这种音色不是任何电声的东西可比的,象小鸟的鸣叫声,永远在宁静的大自然中的回响是最美的。如果你现场闭上眼睛,宁静地听过竖琴天籁的声音,极品小提琴的穿透高度,还有古典吉他好琴的纯美音色,你就不会怀疑古典吉他有没必要用上拾音器。只是你可能没现场听过真正的好琴演奏出来的声音,连我自己都很少听过真正的好琴的声音,叶老师家里的那把好琴,就算是熟人也没给见过,爱琴如命啊!
发表于 2011-2-20 03: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也有道理,但是这需要非常逼真的技术和设备,不然,演奏的人自己都受不了。买上万美金的好的音乐会琴不外乎是为了在音色音量延音等方面有细微的提高。这些细微的优点加上好的演奏正是古典吉他迷人的地方。如果扩音设备不是非常逼真,反而会弄巧成拙。
发表于 2011-2-21 18: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如林天下 于 2011-1-23 10:56 发表
练指弹也一年有余了!一直思考民谣吉他和古典吉他的区别,和能融合的地方,后来发现民谣吉他发展一个是融合了团队,不光独奏还能伴奏,能有更多的新作品,学流行的人更重视团队以外,收音也是很关键的地方。
放眼民 ...


          不管做什么,怀着开放的心情看待其他事物,多些包容、理解,我们的眼睛会看到更多、更美好的世界!
发表于 2011-2-21 21: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回答一下收音的问题。

第一,如果是古典吉他的独奏音乐,那么以现在的音响技术是可以基本还原每一个琴,每一个细节的。不一定是电箱的试音系统,我个人觉得电熔MIC更合适一些。(电熔MIC的使用不是那么难的)

第二,本帖子又涉及到了古典音乐的发展,或者说是古典吉他的发展。我觉得在这里面是有一个误区的存在的,首先要说什么是古典音乐?以我的理解来说,应该是只有古典音乐,而没有古典吉他这么一说。“古典”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法而已,你可以用任何的声音通过古典的曲式唯美而高雅的表现个人的情感。而古典吉他在古典音乐中仅是比较适合,或者是大家听着比较习惯罢了。无论是电吉他,民谣吉他,古典吉他,不应该分的那么详细,在用任何曲式表达任何情感时,需要什么声音,就用什么样的琴。不要因为手中的琴叫“古典吉他”而就被套在迷圈中。只要心中有古典音乐,声音不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来选的么。

第三,我的观点很可能比较片面,因为我自身是个弹电吉他的人,仅仅是我对古典的理解而已。在意的是音乐的曲式,而不是在意它到底是什么弦发出的声音,只要恰当的话,就是好音乐。

第四,如果有某位古典吉他大师,用电吉他来弹奏了自己的古典作品,我想大家就都忽然开朗了。
发表于 2011-2-21 2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我看到有的朋友说到,现场用合奏时MIC拾取可能因为环境问题造成好多频段的丢失。这个用EQ应该可以解决,只需要把古典吉他最该有的声音稍微扩大些,有些不必要的低频有别的乐器来完成的。如果合奏是每一个乐器都调的各个频段饱满,会有很多声场上的打架的,那才是最可怕的我觉得。
发表于 2011-12-10 14: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4 22:07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