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行者
UID1244628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276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1-7-12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昨日为女儿买琴,不由得勾起了一些年轻时的回忆。归来后遂上网搜索了一些关键字,不想找到此帖,感慨良久,注册回复。
原文一:
原文:
qwerty 发表于 2005-11-26 17:57 | 只看该作者
还记得何震东先生吗?
《青少年学吉他及作者何震东先生,您还记得吗?谁知道何先生的近况?
该书配套磁带中有一曲《感谢您》(日本某电视剧插曲)及另一曲《爱的赞歌》极为动听,哪位朋友可以发布出来供学习(我找了十几年均未果)
原文二,谈谈何震东
在我学琴的年月里,吉他大师何震东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传得最玄乎的是他坐过劳,杀过人。当然这不是真的。
我有个同学,报了他的班去学吉他。我问他:何震东弹吉他有什么特点?
同学想了半天,回答说:他弹得好响。
呵呵,同学上课的地点在一个体育场看台下面,上课的时候,外面就在比赛,可是何震东的琴声个把比赛压下去,厉害吧。
有一次星期音乐会,何震东带领100个学员齐奏(注意,是齐奏,不是合奏)帕格尼尼的小奏鸣曲,效果很可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何震东的音量占所有音量的一半,也就是说,他一个人抵得上50个学员的音量。学员的吉他一片乱糟糟的,何硬是用他的声音把那些乱糟糟的声音压了下去。
有一次上海吉他协会活动,我也参加了。突然,何震东带人到会场散发传单,揭露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谭冰若等人的罪行。
我的同学很崇拜何震东,因为有一次下课,大家都走了,何震东把他叫住,专门给他弹了一曲“致爱丽丝”。
1987年,我买过本《青少年学吉它》书藉和磁带,内容不多很精练。比较当时出版的众多吉它教学的书藉,我认为此一书一带是数得上的精品,书很薄。磁带A面是基础,B面是欣赏,都是精品,记得有弗良明哥、匹克、西班牙等品类,好像还有一首弹唱,那弹唱的伴奏也很棒,有种古典独奏的味道,好像是《告别牙别加》吧。当然,印象最深的是《感谢你》和《爱的赞歌》前者是压轴之作,这盘带的B面,现在想来犹在耳边,听的都烂记于心了。
受热情驱使,88年就设法去了曹家渡何教师办的红棉吉它艺术学苑学习,他那时应该是三十多岁样子吧。记得是个胡同里面,钻过右侧的一个小铁门就是个小四层楼,学苑在二楼。那时咱是穷学生,没钱,只交了两期的钱,硬是赖着把《吉它大教本》ABc三本都磳完了,混了个红棉学苑的小红本本结业证,拿着跟宝贵似的。他教的是古典很正规,上来就是五线谱反对六线谱;
由于之前自已曾在校内上过培训班,也自作聪明买了些书藉,依葫芦画瓢自学了些分解和弦-灯答蹬答灯达等哒,也能弹唱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也会扫弦—“我的爱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爱”,也无师怎能地学了六钱谱独奏---爱的罗漫史、彝族舞曲等。有了这些所谓的基础,去时学苑时,自已倒是觉得基础很扎实呢。上了几段课程才知道,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庸医害人也是不浅的。
学完简单的基础知识后,弹的第一首曲子,好像是日本的《海边之歌》,没想到那么简单的指法,比分解和弦简单,表现出的感染力大大超过民谣。后来印象中他要求练习是帕格尼尼的《小奏鸣曲》。晃晃悠悠去了二年,见过何教师那把当时号称价值三十万元(这个数字我记得印象很深刻,但不知是日元还是人民币)的鱼肠弦吉它,红彤彤的挺厚实笨重的样子,总觉得不值那个价。他当时在课堂上演奏的曲子就是《感谢你》,没有音响不过声音很响,响的原因是人家的琴好。忘记了后来是怎么回事,后来就把他改编的谱子搞到了手,我自已抄的手抄本,历经二十余年,一直带在身边,折痕处背面糊了几糊,没舍得扔。曾自己看谱子练了一段时间,然后又照着他的录音带更正了一些音,毕业后自己也曾像模像样地在文艺汇演中登台表演过这支古典曲子,独奏或以独奏的指法伴唱,都很叫座。尤其是我那把破琴通过拾音器插到调音台上,那效果,哈,妙绝!那时节,幸子姑娘比较卖座,推崇此曲的人很多。
毕业第三年,在一次活动中把红棉艺苑的三本ABC全丢了,没了原来自已用过谱子就如同瞎子没了拐棍,其它谱子看起来太费劲,另一方面工作后又结婚又生崽子,还要忙着窝里斗,从此后就再也没有摸过吉它。97年出差马鞍山,晚饭后闲逛竟然在地摊上看到那套久违的的蓝本C,看扉页是个叫吴君啥签字,签字挺帅气可惜里面的内容太干净,根本就没用过,不像俺那本密密麻麻有记号,一看就单亲切,狂喜之余稍有遗憾,二元买下。随身携带至今一页未翻就算记念了,找AB本却始终不得。
绕一圈回来,还得说说买吉它的事。去市场上看了看,有名无名水货伪货真是目不睱接啊,依我本意,必是电箱古典薄型的,之所以如此倾向,在于:3000千元以下的,其实差不了太多,记得二十年多前,俺那把破美声(当时红棉断货,最好的美声促销花了八十元啊)就当时条件,音质也还可以了,本来是钢弦后来自作主张改了尼龙弦(没钱啊,当时八十元将近半年的伙食费啊),工作后加上了拾音器,通过功放调音输出,那音色真是没得说,那感觉真是不比在中国大大剧院效果差。所以,总觉在一定人价位内音响比音色更重要。十余年前,老夫忽发少年狂从小棚里翻出那把琴,一看,背板已开胶前后大开口了。本次买琴,想想小孩子还不知能学几天,姑且按通胀二十倍(四个月的基本温饱火食费)计算吧,价钱不能超过1600。最终,考虑再三还是买了把民谣---谁喜欢它不先是从因为热闹开始的呢?古典,太沉闷了,怕小孩子很快失去兴趣。
那是一段洗不去的回忆,很怀念并感谢何教师。需要的话,我这有他曾改编的谱,网上搜不到的,我几乎搜了二十年了。。呵
[ 本帖最后由 黄渤海 于 2011-7-13 21:2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