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疲劳
——浅谈朋克生存的历史与现状
1.朋克死了么?
本文的创作过程跨越了中国的08年与09年之交,那么在文章开始的地方我们不妨顺应主题为朋克庆祝他迈入人生的第三十四个年头。从1975年那个混乱的夏天到现在,这种传说中的青年人的艺术成功地活过了Sid Vicious,活过了Ian Curtis,活过了Kurt Cobain,而且看上去一直不断年轻着,随了时间的洪流打马向John Lennon活去①。然而现实往往总是没有那么可喜,朋克作为七八十年代摇滚乐的主要流行形式之一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越来越显露出被边缘化的趋势。当我们一次次看到无名的有名的Brit-pop乐队们的专辑推介上赫然写着“融英伦、流行、朋克、民谣于一炉”这样的倒霉字眼时,不难意识到在纯朋克就像纯爷们一样稀缺的当代,朋克已然成为音乐顽童们的一剂佐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八十年代,朋克大战金属党的激情大戏轰轰烈烈上演了十年,而现在的金属却再也不需要与朋克们较劲,因为他们端着武器搜遍山河上下杂七杂八的重型音乐排行榜,再难找到哪怕一首长度小于三分钟的敌人;而来到基层,我们悲哀地发现,曾经年轻过的老朋克只能反复听着一张版权尚不知归属的Ramones的精选去意淫自己往昔的时代,而正在年轻的小朋克们则只好对着一部《猜火车》看一遍又一遍②,看完抱着DVD哭,可也只有哭而已;甚至早在很久以前,某个被认为多事的家伙就已经在专辑里宣布:朋克死了。踏着老朋克们狂躁的节奏,我们却在一路上看到朋克逐渐走向沦亡。到底是朋克已经柔软得顾不上三十而立让人们看到一点血性,还是根本没有活到三十岁就被闷死在嘈杂的车流里了?冒着生日聚会变成死亡纪念日的危险,我们不妨假设那个曾经年轻的巨人还活着,哪怕他仍然在沉睡。
2.从现在回头看
那么,从哪里开始说起呢?
让我们回想去年的去年,就在布什政府撤出白宫之前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迎来了Green Day的名曰《American Idiot》的新专辑。封面血红的手雷依稀让人想起些什么。专辑里印象最深的是那首《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歌词直指伊战卷得小布什体无完肤,然而那蹒跚的曲调却让人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当从政的朋克也开始走柔情的感伤路线,给坐镇天堂的Joe Strummer看见不知道该想些什么③。
这张专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首发之前唱片公司绞尽脑汁吊人胃口的酝酿行动。其中就包括了“史上第一部朋克歌剧”这样足够吸引眼球的句子。当专辑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看到了似乎意在和Tommy④称兄道弟的主人公St.Jimmy,六十分钟的专辑情节紧凑节奏顺畅,不能不说Green Day确实做出了“歌剧”,可是“朋克”俩字却没了影子。除了那首身为捞钱先锋队队长的首发单曲《American Idiot》,后面的一首一首都会把老朋克吓出心脏病来:两首九分钟的长曲甚至让人想起经典金属专辑《…And Justice For ALL》⑤;而时不时跳出来的钢琴让人想到的是市面上泛滥的新金属乐队不合时宜搅拌融合的脏手;先不论《Extraordinary Girl》里的蛮子手鼓敲得好听与否,单说它与后面朋克声浪的刻意拼接就显得如此拙劣;唯一让我满意的尝试是原声吉他的运用,至少用得恰到好处弹得悠然自得,结果却让我们看到了独立民谣的幻影。在整张专辑里,朋克无疑还没有丢掉掌控情绪与主旋律的位子,然而插入的其他元素让朋克的存在淡化再淡化,况且Green Day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自己驾驭这些元素的能力。整张专辑听下来像一张蹩脚的另类实验还捎带点史诗气息,细细回味我想到的只有北欧某些拙劣厂家的小乐队做出的“多元化”民谣金属。一句话,它实在有太多让人不满意甚至摸不着头脑的东西了。回头再来看看全美摇滚歌曲排行榜吧,后面的事情想必顺理成章,绿日的摇旗呐喊在他们更为激进的唱片工业和商业包装下显得更像是一出闹剧,让封面那只无辜的手雷看起来如此充满了反讽意味。然而谁都没有理由去怪罪他们,翻开他们从前的光辉历程我们不无戏谑地发现这已经是流行朋克们所能发出的最强音了。或者说,这是朋克们进入新朋克时代以来爆发得最为彻底的一次。
于是事情逐渐清晰起来,好像是无情的时间在两个放松警惕的时期之间猝然劈开一道洪流。前面的人年轻过了回头看,看见后面的人依旧年轻,可是那道洪流却成了他们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让我们推倒专家们构建的由Proto到Post的时态体系,这里不妨把洪流之后统称新朋克,洪流之前依旧以朋克相称。
3.朋克是什么?
在搞清楚我们是要去弄个访谈录还是验尸证明之前,不妨先弄清一个问题,什么是朋克⑥?或许第一个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形象,会是高耸的鸡冠头和破烂的牛仔裤。再往深里想是跳跃的三个和弦⑦。最后,罩上这所有的包装,墨镜后面那张脸必须年轻。是这样的年轻人,夹着他们嘶吼的摩托车,嚷着要征服世界。
要这么说,你上面提到的一切全都靠谱,可若只有这些随便哪个流氓起身叫嚣一阵就可称其为朋克了。为什么只有高素质的英国流氓成功掀起了朋克运动的浪潮呢?我们不妨再深入。朋克能够普及的超级前提是它是一种绝对的大众文化。三和弦论像极了当年的人权宣言,把无数破烂的二手吉他推向了一颗颗渴望宣泄的躁动的心,前提就是让一切的装饰音都见鬼。三和弦这种极端的简单的诞生却要归功于当时英美流行的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那动辄十余分钟的摇滚长诗和钻研技巧到走火入魔的华丽编曲让Yes、Pink Floyd和Led Zeppelin们高处不胜寒⑧。在他们遨游于吉他制造的浩渺太空时,摇滚赖以生存的反抗性却在逐渐走向消亡。这些实验与编曲的大师们宁愿抱着合成器自己陶醉也绝不向满街游走眼里冒火的青年游魂们多看一眼。玩音乐的真理之一即听众耳朵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终于在大限将至的耳朵们就要起茧的时候,三和弦横扫而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而原本Yes们垄断的市场也立即倒戈,于是这种崇尚简单化与大众化的革命令人惊奇地具有了摧枯拉朽的力量。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朋克运动的本质,就是背叛与反抗。他们肆意推倒已经成型的体制咋呼着要重建,然后一人发一把铁锨鼓吹这项工程没有技术含量所以重建是大家的,继而博得满堂喝彩。朋克的立场从来不成体系,他们顺着推翻主流的锐锋肆意破坏,指引他们的,只是内心那种索尔贝娄式的呼喊:我要,我要⑨!于是他们一方面粗俗而痛快地歌颂人的欲望本身,美其名曰解放思想,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一切不顺眼之处选择拍桌子骂人。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滑稽又严肃的矛盾:他们要求真空一样的性开放甚至滥交,却又口口声声呼吁社会关注单亲儿童;他们在舞台上竖起反战大旗,却往往演着演着话不投机对着台下抄起家伙就打;他们反对富人的腐败要求消除贫富不均,自己的生活却充斥着一切糜腐猥亵的事物。至此我们可以说,朋克的公敌是体制,朋克的帮凶是欲望,朋克的战略理论是Do It Yourself。
4.可歌可气的英国流氓
那么让我们溯洄而上,找回到朋克摇滚的滥觞,去看看那群惊天动地的英国流氓。在伦敦混迹的Malcolm Mclarer(我们不能排除他当时具有纯粹的捣蛋心理)在自己开的一家猥亵的小店依次逮住了四个无聊颓废的年轻人,组成了Sex Pistols乐队。乐队的主唱当时身穿一件印有Pink Floyd乐队的T恤,上面还有他自己写的I Hate俩词。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性手枪乐队上路了。他们以自己出格的粗俗与猥亵惊动了所有人。舞台上,他们破坏可能碰到的一切,长着一口臭名昭著的坏牙的主唱Johnny Rotten在全英直播电视上公然与主持人对骂(为此有观众愤怒地踢烂电视)。他们的歌曲里无比直白地歌颂无政府主义,单曲封面是女王大人被钉上的嘴。或许没有手中的麦克他们可能会在某条小街上更为直白地耍流氓,全然不必如此含蓄。然而正是这种粗俗而痛快的表达与干巴巴的体制的激情碰撞引爆了英国的朋克革命狂潮。人们通常把独立公司Virgin签下性手枪作为朋克摇滚的诞生之日。我们还可以从其中提炼出朋克具有的台上台下心怀各异的不统一性。例如当Sex Pistols在台上制造噪音的时候,心里想的或许是他们引以为真理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而台下一起跟着顿足呐喊的年轻人心里想的有的是自己丢失的工作有的是自己刚刚坏掉的摩托车。这所有的急需发泄的吼声在这个狂暴的舞台上殊途同归,最终不统一也成为统一。这种不统一在60年代的原始朋克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另一支我们要谈到的,或许是朋克史上最值得尊敬的乐队——The Clash。这并不在于他们融入雷吉乐的气势恢弘的朋克赞美诗,而在于他们是第一支具有确定的方向并且严肃地为之努力的乐队。而正是他们第一次专心地把矛头探向政治并且深深地触动了那些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反贫富不均,反青年失业(当时英国的经济是如此不景气),反腐反战反种族歧视,都被毫不客气地推上了台面。《London Calling》一经响起,立即汹涌地传遍了整个世界。他们抵制一切唱片工业,对60年代的造星运动深恶痛绝,他们大声唱出In1977,no Elvis,no Beatles,no Rolling Stones,把那些被神化的偶像赶下神坛。他们第一个意识到六十年代披头士营造的Love and Peace的乌托邦幻想只不过是一场春梦,主唱Joe Strummer毅然穿上了印有Hate and War标语的T恤,把人们从幻想中叫醒。是Clash真正地对朋克影响政治的严肃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试验。那句经典的White riot, I wanna riot/White riot, a riot of my own.喊出了那一代青年的愤怒与躁动,《White Riot》也仿佛成了朋克的国歌。The Clash逮住了社会与体制的小尾巴穷追猛打,为后面更为激进的朋克们指明了方向,于是我们发现他们身后的朋克们清一色地具有了不可多得的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我们也应该看到,早在Sex Pistols之前,英国大洋彼岸的美国地下音乐就已经出现了朋克萌芽,不过真正掀起世界性的朋克浪潮的仍然是英国人。当朋克运动的大潮席卷全球,我们看到了Ramones的经典行头和朗朗上口的旋律把革命重心转向了纽约,同时在美国刮起朋克旋风的是Iggy Pop无与伦比的舞台爆发力与New York Dolls混淆性别的中性美学,又添上了以Patti Smith为代表的女性的尖利声带扯出的高亢嗓音。不过,抛却这几支伟大的乐队,更重要的是满世界街头所有打架骂街无所事事的青年开始搭帮结伙,只不过有的抄起吉他有的架起鼓,默默推动这革命的浪潮达到顶峰。
5.技术化的羁绊
不管在人们眼中朋克们的装扮如何华丽,声响如何喧嚣,我想让你知道这次革命与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的关系微乎其微。除了需要一个正经点的鼓手,剩下的所有就是你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力了。所以从没有谁说过Sex Pistols的技术不是盖的除非他不怀好意,因为朋克革命是一场与技术化无关甚至抵制技术化的革命,或者换个说法,当朋克们走上追求技术化的道路,面对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是在我眼中朋克摇滚走向衰落的最重要原因。我无意反对音乐的技术革新,事实上这正是摇滚乐作为一种即时的流行文化仍能生生不息几十年的根本原因,但朋克作为一种淡漠技术的摇滚形式,就必须另当别论了。当时间进入80年代原先生机勃勃的朋克氛围仿佛瞬间消失殆尽的时候,你可以去怪罪Sex Pistols的组织松散,主唱失踪贝斯横死让乐队遭受重创最终走向解散;你也可以去怪罪The Clash在汹涌的主流与庞然的唱片工业给予的压力下的变节;你甚至可以去怪罪英国长达近二十年保守党掌权下的恶劣政治环境,但我认为这都是次要原因。朋克作为一种青年的文化,势必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可是当下一代的年轻人接过老前辈的枪,这一过程往往会发生致命的脱节,或许皮夹克传下来了墨镜传下来了然而离经叛道的精神没有接任,吉他传下来了贝斯传下来了可探索欲无比旺盛的孩子们却把三和弦理论逐渐淡忘。于是朋克最终也如历史上所有迅疾而起的浪潮一样走向萎靡,不见当年锐锋。
进入八十年代的美国,之前活蹦乱跳的一部分人选择走向沉默,另一部分人则干脆走向极端。1981年,Black Flag建队,标志着第一支影响深远广泛的硬核乐队登上历史舞台。就当时来看这绝不是一件坏事,硬核(Hardcore)保留了朋克的最本质也是最突出的特点,无序与狂躁,并把它发扬光大,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朋克内部一次扬长避短的修正。因为黑旗并没有忘了祖宗,他们在政治领域的翻江倒海与前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我看来这确实朋克走向衰亡的一声音色晦暗的警钟。自此之后朋克的分裂化趋势一直增强,而分裂的根本原因,就是新一辈的青年走上了对技术的革新与追求导致了音乐理念的歧化。
而在另一边,另一群充满了探索欲望的年轻人也开始了他们的试验,穿着雨衣踏着机器人舞步的Ian Curtis和留着一头蜘蛛网般油腻长发的Robert Smith开始了向更加黑暗幽深的领域的探索⑩。朋克们手中多了电子合成器,用以营造Joy Division式的阴冷大气与The Cure式的迷幻氛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那些迷失在深红宇宙中的前辈们手中也拿着同样的东西。当三和弦理论成了朋克玩音乐的枷锁,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场起义真的气数已尽。这群孩子,被人们称作后朋克(Post-punk)。
实际上与后朋们同时代的还有以The Cars和The Police为代表的新浪潮运动者(New-Wave),他们没有走向极端亦没有走向晦暗,他们选择走向平和,落实到音乐上即无限向悦耳与流行靠拢。不需多说,朋克最早就死在他们身上,而且断子绝孙不得超生。或许像大家说的,他们对身后的另类独立音乐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这与我们的主题已经无关。
试验总会开花结果,后面的事情都在预料之中。硬核们把音乐的尖锐暴戾磨练再磨练,终于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1986年,Napalm Death的第一张专辑《Scum》在仇恨与病态中呼之欲出,核音乐成为了所有变态狂发泄的喷火口,“碾”和“核”走到了一起,以至于今人闻核色变,无不遮耳掩鼻,敬而远之。而另一群迷失在黑暗中的朋克们,无意之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1980年5月18日,癫痫病人Ian Curtis用一根绳索了结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所有联系,也亲手终结了后朋克时代,然而他展开的,是歌特摇滚的大幕。身后,踏着Joy Division的迷乱节奏,第一支歌特摇滚乐队Bauhaus粉墨登场。Joy Division用自己的毁灭打开了歌特时代的大门,放进来飕飕阴风,而他们当年的战友The Cure立即迎风起舞,毫不犹豫地摒弃了朋克的桎梏,一马当先冲进歌特摇滚的无限开阔的未垦高原。
6.从现在回头看
至此,曾经不可一世的朋克巨人就这么在迷乱中颓然倒地。所以有人说,真正的朋克革命在79年(也就是我姥爷戒烟的那一年)就已经结束了。本来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唏嘘而已,如此朋克的死亡证明也来得痛快。然而当车轮驶进九十年代,我们却依稀听到了朋克复兴的号角。于是又回到了文章开头,Green Day摇着朋克复兴的大旗一路招摇过市。我们又一次被迫对朋克的生死存疑。
然而,他们到底真的是朋克,抑或是借尸还魂招摇撞骗的野鬼,这有点伤人脑筋。稍有见识的人都会认识到,绿日所以能掀起类似浪潮的东西来,一切都源于他们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望着他们鼓鼓的腰包,无数人跃跃欲试。于是玩朋克的变成了想要合法致富的文明青年,而那些本属于流氓的愤世嫉俗正在被铺天盖地的积极向上同化着。说那是朋克复兴的潮起潮落,莫如说是一个个唱片公司的兴衰历史。他们试图运用最取悦听众的节奏,旋律也极尽讨巧之能事,歌词也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自己带着女朋友在海边骑自行车。他们管自己干脆露骨地叫做流行朋克(Punk-pop),这要搁六十年代简直就是骂人。
情况就是这样,在我们即将为朋克的死亡盖棺定论的时候,跳出一群活蹦乱跳的年轻人,也就是所谓的新朋克,而Green Day则义不容辞地接下了新朋克教父的名号。我试图把他们和三十年前的前辈们进行对比,以下是我的几条结论:
朋克崇尚着未经包装的原始与无序,过多的包装(更不要说炒作)意味着失去贞操;新朋克崇尚的是排行榜上和唱片合同单上的数字,无疑前者越小越好,后者越大越好。
朋克在三和弦的自由空间里放马狂奔,然而台上的乐手无论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制造噪音;新朋克开始追求所谓摇滚的多元化与旋律化,当然还不忘向前辈继承了跌跌撞撞的节奏感和假惺惺的爆发力。
朋克向来没心没肺,High完之后,不要忘了他们其实只为自己而唱。至于评论界,你言辞越激烈,那些荷尔蒙旺盛的家伙就越是兴奋;新朋克则理所当然地成了懂事的一代。作为诚实致富合法经营的文明人,服务质量您要是不满意,至少会保证服务态度。
朋克的舞台,台上台下各自心怀鬼胎,只是他们的欲望与愤怒在声响中融为一体,当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新朋克的舞台多彩又妖娆,当音乐响起大家一起闭上眼睛,啊,去年夏天那片海。
朋克们在Joe Strummer的带领下具有了可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清楚自己正在掀起摇滚乐与政治的双重革命,尽管后者是如此蹩脚,朋克们仍旧咬牙挺胸,勇往直前;新朋克们对为他们掏腰包的歌迷们绝对负责,那种责任意识就是一百个Joe来了也不够。
朋克们的精神源泉来自心中的我要我要,分析这声音的振幅频率像进了杂货铺,有性有毒品,多少还有点暴力倾向。他们放下吉他抄起屠刀随时准备上街砍人;新朋克们的精神源泉也来自内心的我要我要,后面就跟一个字,钱。于是乎他们放下吉他抄起屠刀,随时准备冲向蛋糕。
朋克们强调DIY,还好那时候人单纯,十来年顶多穿新鞋走老路,楞没人要对三和弦乘上个几;新朋克们不知从哪学来一手拿来主义,兴高采烈地克隆出一个又一个音乐怪胎。
朋克向体制竖起中指,大声叫嚣着破坏推翻与重建;新朋克也向体制竖起中指,忘了自己已经是体制本身。
7.朋克还活着
两下相对,一览无余。但还请你不要说新朋克就真的没戏可演了。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到,现在的音乐市场被一些本属次要的音乐风格所占据,就连朋克的千年对头金属市场的主流也遍布着金属核(Metalcore)、死亡金属(Death Metal)、哥特金属(Gothic Metal)这类立意丝毫不能触及现实的音乐风格,一句话来说,老虎不在猴子称王,当新朋克真正看到了城市人的生活本身,他们一样可以摧枯拉朽。谁都知道成功需要等待机遇,正如没有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危机没有人会去理睬披头士营造的爱情乌托邦。我想说的是,新朋克仍需等待,在这个过程中,有聪明的不妨尝试改善这个可笑的体制,让里面无处不在的尖锐对立真正地有效兼容。《American Idiot》或许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必须看到新朋克们的努力,至少他们正在向我们希望看到的方向迈进。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庆幸地发现,为朋克的死亡报告盖章尚且为时过早,不妨说现在是朋克的冬眠期吧,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或许正是陪他一起等待。让我们心怀简单的希望,期待哪一天绿日和他的马甲们能够抄起老祖宗的三个破碎的和弦,顶着他们的鸡冠头,去征服世界。
8.后记
不觉已经从寒假到了暑假,09年和本篇切肤相关的一件大事发生了——Green Day拿出了他们的新专辑,《21st Century Breakdown》。我的感觉,没有惊喜,但至少让人欣慰。依然是朋克歌剧,但已经收敛不少,最重要的是,他们终于尝试将触角伸向社会的敏感议题,终于学会利用社会反响,或者说,这张专辑代表着新朋克们的成长。当然缺点还是多得让人懒得赘述,比如歌词太过空泛而显得缺乏诚意,总是想要把所有问题一网打尽而缺乏对任何一个的深刻分析。
不多啰嗦了,老朋克们的青春早已被漂为黑白,Green Day们的青春也已经差不多褪色了,只有你我的青春还在走。我们能做什么,还是等待吧。
注:①:Sid Vicious,英国第一支朋克乐队Sex Pistols乐队的贝斯手,他在杀死女友之后保释期间吸毒过量而死,死时22岁。 Ian Curtis,著名后朋克乐队Joy Division的主唱,自缢时23岁。Kurt Cobain,宗师级Grunge乐队Nirvana的主唱,自杀时27岁。 John Lennon,Beatles的主唱,被枪杀时40岁。
②:《猜火车(Trainspotting)》是1996年英国导演丹尼·波尔(Danny Boyle)的一套改编自欧文·威尔许(Irvine Welsh)同名小说的黑色幽默电影,讲述一群爱丁堡的海洛英瘾君子的生活。该片以写实主义的基调展示了现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已成为另类影片的经典之作。而该片的原声精选了许多另类摇滚歌曲也让人印象深刻。
③:Joe Strummer是英国著名朋克乐队The Clash的主唱,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词曲作者,2002年12月22号下午,50岁的Joe在家中辞世。
④:《Tommy》是1969年摇滚乐队The Who制作的双CD摇滚歌剧专辑,成为摇滚乐历史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Tommy为该音乐剧的主人公,一位聋哑儿童。
⑤:《…And Justice For ALL》是美国最著名的金属乐队Metallica在其乐队灵魂,贝司手Cliff Burton车祸身亡后发行的第一张专辑,这是Metallica所有专集中最复杂的一张,9首歌曲平均时间在6分钟以上,有四首超过了七分钟,最长的长达9分48秒,而且竟然有两首,整张专集在向乐队技术极限挑战。乐评也走向了两个极端,有的认为这是史上最精彩的一张金属专辑,有的则批评它的冗长繁杂让人失去耐心。
⑥:朋克作为一个时代的一种典型文化现象,已经从摇滚乐领域逐渐漫延,影响了时装,平面视图甚至室内装潢。这里只谈在音乐领域的演变。
⑦:三和弦论是指朋克们引以为指向的崇尚简单的音乐理论,即一首歌曲只由三个和弦(Chord)组成,是一种大众化的演奏技巧。
⑧:Yes,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艺术摇滚乐队,他们用古典音乐的伦理来传达流行的摇滚思维,尝试一种艺术与社会,近代与现代的实验性碰撞。对前卫音乐的一切表达形式进行了成功而伟大的实验,他们自称“用吉他给柴可夫斯基和勃拉姆斯注册了摇滚商标”,对后来的前卫金属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Pink Floyd,世界上最好的(迷幻)摇滚乐队之一。在长达三十余年的乐队生涯中,他们完成了《The Wall》、《Dark Side of the Moon》等摇滚乐历史上经典的鸿篇巨制,他们对舞台效果和录音效果的追求也为后来者开了先河。 Led Zeppelin,英国重金属的启蒙乐队之一,他们在顶尖吉他手Jimmy Page的领导下,以神秘主义为标签,把布鲁斯与金属完美结合,是第一支艺术化的金属乐队。他们的名曲《Stairway to Heaven》被滚石杂志评为史上最佳100首吉他solo之首。
⑨: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一书中主人公对指引自己行动内心欲望的形象描写。
⑩:Ian Curtis,著名后朋克乐队Joy Division的主唱与灵魂人物,曾经在舞台上穿着雨衣跳起机器人舞步,一度成为青年争相模仿的时尚。23岁时不堪癫痫病的折磨与感情纠葛自缢身亡。Robert Smith,著名后朋克与哥特乐队The Cure的主唱与灵魂,凌乱的“蜘蛛网头”一度是他的标志,后来被他剪掉,当时人们甚至为此感到沮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