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吉他旅程
最近看了好多朋友写自己弹吉他的经历,我也说说自己的吧。我今年28岁了,第一次接触吉他还是上初中时,叔叔当兵复原回来,带了一把吉他,一直在家里的柜子上面放着,我第一次看到,还不知道那玩意叫吉他,试着碰了碰琴弦,也没什么感觉,后来婶婶看到了,就说这东西放着也没用,你拿回去玩吧,我就如获至宝把它捧回了家。
那是一把红棉牌的练习吉他,做工很粗糙的,琴颈上的品丝都突出来,按着硌手的很,因为家在农村,也没人会弹,叔叔也出去打工了,我就自己琢磨。记得那时演电视剧笑傲江湖,我就把吉他平放在腿上,像许晴弹古琴那样,左手按弦,右手转着圈的,发出叮咚的声音,夏天的晚上坐在平方顶上,冬天的中午坐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煞有其事的弹,其实根本没弹出个什么调子来。
后来叔叔回来了,给我了一本很旧的吉他书,照着书上的介绍,终于有一点点能弹出点旋律了,苦练数月,学会了第一首歌曲,兰花草,还是弹的单弦。因为当时根本不知道调弦,也不知道什么是调,能弹出点旋律就不错了。之后叔叔又给我演示了书上的另一个歌曲《小草》,并告诉我吉他是用来伴奏并演唱的,显然叔叔的水平也不高,没有告诉我吉他有CDEFGAB七个调,使得我在知道和弦并照着书上的东西弹很久仍找不到调。
那时已经上高中了,每周放学回家,我就照着那本旧书上的歌狂练,并哇哇伊伊的唱,因为不知道调的概念,加上自己五音不全,乐感也不好,总觉得唱和弹结合不起来,这个疑惑始终没有人给我解开。
直到2002年,我到南京的一所大学上学,大一时,当时隔壁宿舍有个同学在学校毕业生的旧货市场上花了80元买了一把二手吉他,但是又不会玩,就被我霸占了。当时学会了上网,就开始在网上找各种教吉他的资料,并第一次接触到了摇滚乐。
会被摇友鄙视的,那时才第一次听到《梦回唐朝》,之后就一下子被吸引了,觉得怎么还有这种歌曲啊,我靠太给力了,一搜原来这叫摇滚啊,之后开始疯狂的听各种号称摇滚的歌曲。因为咱英文不好,也只能听听中国的是,开始什么超载、唐朝、魔岩三杰、**、指南针、冷血动物等等等等,然后就觉得我靠只有这种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其他的都是一坨屎,当然那时还疯狂喜欢的朴树例外啊。更喜欢的是摇滚里电吉他的华彩,那时自己还没电脑,每天在网吧里搜吉他谱,然后拿一张纸把最近听的歌曲里面的SOLO部分抄回去自己弹。弹的最熟的是挪威的森林的solo,成果就是大二时同学要卖吉他,我去给秀了下挪威的森林,然后大一的小弟弟崇拜的给了我们180元,喜滋滋的把三手吉他买走了,然后我们去吃了好几天学校外的桂林盖浇饭。
上大学时经济紧张,一直想买把稍好点的吉他,可是总没钱,花钱买的第一把属于自己的吉他是在大二时,掏了200元买了一把二手的星臣练习琴,弹了小半年总是没长进,大三开学时,在南京国展中心打了一个星期的工,挣了400元钱,又从牙缝里挤了350元,报了学校的雨辰吉他社团,并买了一把红色的缺角民谣吉他(非练习琴)。每周到学校的水杉林里上课学吉他。这可能才是我真正入吉他门,并开始能自学吉他的时间。这时已经能熟悉的换和弦,并知道不同的调式用不同的和弦伴奏,并开始在每次弹琴吼歌时找一找歌曲第一句的调子了。艺文馆前的水杉林,河海大学的新校区,月牙湖旁的知音琴行,都留下我学吉他的踪迹,那是一个多么快乐又难忘的一段时间啊。
时光如梭,2006年毕业了,离开南京,离开学校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了踢球的伙伴,离开了紫金山,离开了紫霞湖,离开了三号路,离开了明理居,伴着蓝色意大利夺冠的世界杯,穿着意大利10号的T桖衫,带了我那把红色的缺角民谣吉他,去了遥远的新疆,开始了另一段旅程。
参加工作以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家里,第二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41寸的KONA吉他,转眼6年过去了,经历了一次世界杯、一次欧洲杯,工作中无论失意或得意,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总是会拿起吉他,或轻吟,或嘶吼。尽管没有干成最幸福的事——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谋生的方式,可吉他仍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慰藉。在单位的晚会上弹唱过《那些花儿》,在宿舍里嘶吼过《上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在广场上妄图吼出《向阳花》却因水平太瓦未遂。可现在的我,对吉他仍是深深的喜爱着,回顾下自己的吉他经历,竟然莫名有些伤感了,好像年轻时的一个梦,到现在还没有做醒,昏昏噩噩过来了,梦呓着……
徒增笑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