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7-22 2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自肺腑的赞同楼上“多轨录音的意义在于前期就录出好的声音”的观点,有同感。
效果好多了。
中频我不知道是你调的,还是自然衰减的,中频不足。
所以楼上的朋友才会感叹“闷到盒子里面去了”。
首先一个您鼓机我觉的还是有点靠前了,这直接导致您其他音轨的设置为了不受其过分影响,普遍都调高了。
这样直接影响您的细节微调。
因为您的各项数值已经很高了,所以您的调节空间就小了。
我觉得还是打底的琴没沉下去,
占主要位置的两把琴不够突出,不过很显然和上次第二遍比,声音已经有层次了。
你可以在各音轨的eq和音量、增益和明暗度再试试看吧。把数值之间的差异再拉大一点。
低音组的bass位置安排得我觉得还好,这是我的观点。
我不建议你后期用过多的效果,而且你要追求现代感的音色,混响还是越少越好。
而且一旦你更改了音频属性,它的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比如原本突出中频的,变成高频占主要位置了,所以听起来可能就瘪了,全是毛刺。
一些不好的效果其实就是后期修改过多造成的。
昨天我说了,少就是多,能用自然音源的尽量别后期修改太多。
捕捉好的声音润色,绝对好过人为的精雕细琢。我觉得这才是录音。(这个毕竟不是纯粹的midi制作,我觉得应该用不同的观念对待 ,欢迎批评指正。)
我不认为利用调音台对eq值进行微调违背这一原则,并且不赞同用过多的插件和后期效果对音轨进行过多修改。
理解不同吧,学习了。
另外,如果您想要更现代的,我是不建议你尝试加入更多混响。
把重点放在如何在损耗小的情况下,把噪音和环境音降低一点就可以了。
其实这个本身对中高频损失就不小,一般缩混之后都会觉得比录音的时候闷了不少,这也是为什么录音的时候都讲究中高频比一般状态下有穿透力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幻境 于 2012-7-22 22:0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