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行者
UID1398395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364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3-1-11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从小学说起,音乐课从一年级就有。我当时上小学时,书的封面(人民音乐出版社)是演奏乐器的一群纸人,上学期为西洋乐器,下学期为中国民乐,我还记得小学一年级上册是这些纸人站在一把小提琴上,封面是淡绿色的。教材版面:五线谱版书大,简谱版书小。
小学开始上课,基本大多数老师都先会用钢琴、电子琴或手风琴奏出一个大三和弦,然后是该调首调唱名的“DO,RE,MI,FA,SO,FA,MI,RE,DO”,以此重复十二个大调,学生或者唱唱名,或者唱“啊,喔”之类的,我相信记忆尚未丧失干净的吧友们都能回忆的起来。然后小学主要学演唱一些儿歌,民歌,你们还记得“太阳当头照,我要上学校....”、“排排坐,吃果果”、鳟鱼、快乐的节日么??????演唱之后,一般是练习节奏感,拍手、敲三角铁之类的,对小学生练习节奏感的确是培养音乐素养很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做法。小学如果好好听,应该认识了五线谱及简谱,44拍,42拍,43拍的打法,指挥图示......大家做一些音乐小游戏之类的......我们是五线谱教材,上课前,老师会在黑板上给出音高对照,让同学们把五线谱译成简谱(很多人一头雾水的说),期末考试抽签唱首歌,然后再根据课堂纪律给分......有几个学期用的简谱版教程,我们老师就发五线谱本,让我们把歌曲译成C调的五线谱,下个星期课前检查。
初中的教材就更进一步,欣赏的成分增加了,各国民歌,经典古典,如“茶花女祝酒歌”“东方之珠”“新疆木卡姆”“闽南民歌”“嘎达梅林”“黄河钢协”,甚至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我上这节课的时候他还没死)。另外欣赏部分还加入了“你认为曲子分为几部分?”“高潮最后一次重复是否转调?”“用高低不同的线段表示音乐不同部分的情感”......等问题。另外,还介绍了各种乐器的声音,如提琴,一些民乐,甚至是电子合成器(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二课本里有雅马哈DX7调频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初中周三下午有选修课,有各种乐器入门班。
再说高中,就高级多了:我们新课标区,高中只有一本必修《音乐鉴赏》,前面是各地(广东,陕北,中原等等)的民歌鉴赏,然后是西洋古典音乐史,从巴赫开始,介绍了十二平均律和管风琴,欣赏了《马太受难曲》,然后依次有肖邦李斯特,介绍了钢琴,欣赏了《爱之梦》《C小调革命练习曲》,还有德彪西.......其次还有国外民歌如欧亚唱法,呼麦......然后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乐曲,然后后有些现代的主旋律歌曲和一些九十年代口水歌,教材最后是介绍了爵士乐和摇滚乐(阿姆斯特朗,南部之子,猫王,披头士),而且课件里还有关于电吉他的出现和改良,以及合成器在20世纪中期英国实验音乐中的应用等等内容......可以说内容还是很充实的。而且我们老师还给我们放了一些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雅尼卫城演奏会,披头士和和约翰列侬的MV甚至是metallica演唱会。
如果喜欢音乐,当年咋不好好学呢???刚学吉他你怎么能说什么都不会呢???12年学没上么???我说的教材内容句句属实。
而且我可不是什么发达地区的,我12年学是是在新疆上的......高二音乐课上完班里最不济的也能在钢琴上单手弹一个八度内的C大调歌曲,或者在吉他上C\F\G7扫扫弦啥的。
另附:不是我记性好,我记性真的很差的
[ 本帖最后由 苍白非色 于 2013-8-26 14: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