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刚才听了蔡琴,王若琳,萧敬腾,尚雯婕各自唱的《亲密爱人》。 再次觉得,
 优秀的流行歌曲比很多打着地下、独立、摇滚、实验、民谣旗号的垃圾好听多了。
 曾几何时,只听大众不听的音乐,
 必须是打了地下音乐标签的——上世纪90年代还不怎么说独立,喜欢说地下,
 要不就是名字很生疏的,
 最不济也得是摇滚的。
 因为如此,就和“庸俗的大众”拉开了距离,
 是的,每当别人看到我房间里的打口带,打口碟,
 几乎一个名字都没听说过时,
 我的优越感爆棚了。
 后来越听越窄,听北欧的暗黑,哥特,
 连一般的摇滚、民谣都不屑一顾了。
 加上自己也做乐队,
 除了少数能交流的乐友,
 看其他大部分人都是庸众,根本懒得搭理他们,
 这样的年头很不短。
 我想,很多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听冷门音乐的人,
 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现在,这样的现象其实也比较普遍,
 以为自己听的音乐和听流行音乐的人不一样,自己就很有品位,
 就成了高尚的,有素质的人。
 这是一个幻觉。
 
 这里要说的,
 并不是说听非主流音乐的人,就没品位,没素质,
 而是说听非主流音乐的人,和品位,素质没有必然联系。
 解释一下,是怕逻辑障碍人士看不懂。
 
 可能是因为我不大接触流行音乐圈子,
 这些年来,看到的恶心事情,大多都是摇滚、独立、民谣圈子的,
 听音乐的:
 有在音乐节上借跳水、Pogo摸姑娘的;
 有今天才骂完这个乐手睡了多少姑娘,
 明天就跟别人炫耀自己睡了多少个音乐人的。
 等等等等。
 
 做音乐的:
 写着小学生作文似的歌词就号称民谣高手的;
 关掉效果器连个分解和弦都弹不利落就号称新锐乐队的。
 滥竽充数的人太多了,
 就像我前些天说的:
 民谣界以为只要弹个木吉他唱着远方和孤独就是民谣,
 摇滚界以为只要中指竖得正点效果器旋钮开得大就是摇滚,
 实验界以为只要别人听不懂的莫名其妙的噪音就是实验,
 独立界以为只要没大公司签就叫独立。
 
 非主流音乐圈里,能配得起“音乐”俩字的人,三个巴掌数得过来。
 能配得起“音乐”和“态度”两个词语的人,一个巴掌数得过来。
 【不好意思,只是说已经自费或者公司出版过作品,
 称得上拥有了名声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流音乐圈比非主流音乐圈还要有说服力一点,
 主流音乐圈好歹也要有一首称得上火的作品,才好意思说火了,有名了。
 非主流音乐圈有些所谓著名乐队、音乐人,
 我都不知道他(们)哪个作品著名了。
 著名人渣倒是挺多的。
 
 不是说只有摇滚圈、独立圈盛产人渣,每个圈都盛产人渣。
 此文要说的是,听冷门音乐和有品位、素质是两回事。
 
 首先,
 一个人从不听冷门音乐,他可以在其他领域比你懂得多,
 世界上不是只有音乐一个领域才是品位的体现,对吧。
 
 其次,
 就算你听了几万张非主流音乐,你在演出上揩姑娘的油,
 你依然是个人渣,对吧。
 最多是个听了很多音乐的人渣。
 
 最后,
 只要好听的音乐,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
 好听才是标准,是吧,
 和你弹不弹电吉他,用了多少个效果器没必然联系,对吧。
 
 谁也没必要觉得听了多少与众不同的东西,
 自己就真的不一样了,这真是个幻觉。
 真不一样的人,是要看平时的言行的。
 
 
 转自  冯大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