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7|回复: 25

在上海音乐厅听约翰·威廉斯弹吉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2-13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海音乐厅听约翰·威廉斯弹吉他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哈哈,终于在慢是灰尘的磁盘中找到了:

                  在上海音乐厅听约翰·威廉斯弹吉他
   
                                                   
    无论你喜欢古典音乐与否, 也许都不会注意九月二十四号新民晚报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的一条短短的消息∶英国吉他演奏家约翰威廉斯于次日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但是,对于那些拨弄过尼龙弦(注意∶一定是尼龙弦!)的古典吉他爱好者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召唤,其意义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明白。你知道圣火令或是玄铁令对武林人士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反正我第二天下午四点钟的时候放下手头一切事情, 如同赶着去救火那般应召前往赴约。

    果然不出所料, 在那熟悉而又已陌生的音乐厅门口,我又见到了许多久违了的吉他老友。 其中不乏十年前上海各高校古典吉他的好手。他们或潦倒于本单位, 或下海,或下海而依旧潦倒,如我一般弦断琴废,无暇及乐。当然也有仍旧在弹琴, 甚至籍此混一口饭者(绝对赚不了钱)。我还见到了新鲜而年轻的面孔, 他们象我们当年那样嘴巴里不停地嘟囔着“魔笛”、“大序曲”、“钟音奏法”之类,让人恍然有隔世之感。总之,都来了。

    没有一种乐器(我差不多就要说没有一样东西)能象吉他那样打动我的心。我曾逢人就告诉他吉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乐器, 可是没有人相信我,除了那帮吉他老友。 我是有资格这么说的,因为我在吉他之前学过钢琴和小提琴(听上去就象余华说老柴最好, 因为他先曾经历过巴赫和贝多芬的阶段一般)。听惯了吉他,回头再听钢琴,便觉得那声音太亮、太冷、太光滑,不近人情。也难怪,你知道钢琴是怎样一种精密复杂的“机器” ?你知道从手指到琴键到击弦机到锤子再到钢弦要绕多少弯子? 所以钢琴永远是外在于演奏者的庞然大物。小提琴也好不到哪里去, 人与琴仍然不是直接的交流,中间隔了一把琴弓,所以脱不了声嘶力竭、 呲牙咧嘴的感觉。说真的,我最喜欢的小提琴声音不是用弓拉出来的。 可是吉他就不同了,一琴在怀,多少亲密无间!那种音色的亲切温暖,真正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啊。 可时至今日,吉他一直受尽歧视和误解。吉他是百姓和民间的乐器, 海内外的音乐专家们从来就嗤之以鼻,他们的态度每每令我想起把吉他打成“黄色乐器” 的四人帮。张贤亮曾在一篇北欧游记里写当地主人邀他去听一场吉他独奏会, 从头至尾,台上始终是一个人抱着一把小小的吉他在那里细细地弹, 而台下听众衣冠楚楚,大气不敢出,肃然细聆。他觉得如此情景可笑而怪异, 西方人变态矣!我真是忍不住要大喝一声∶张贤亮,你忒也不懂吉他!

    且慢, 我终于靠一张黑市票(看来除了真正的吉他爱好者外,也就只有黄牛们还懂一点吉他了) 坐进了阔别已久的音乐厅一个偏僻的角落。然后就是焦急的等待。 平心而论,威廉斯并不是我偏爱的古典吉他演奏家。我最喜欢的是巴鲁科、 帕肯宁、罗梅罗和布里姆。威廉斯技巧是没得说,曲库大得吓人,可是多产之余,音乐就差点啦∶太粗、太硬、太快,音色变化单调。不管怎么说,大师总是大师, 他要挤进第一流的队伍是毫无问题的。而第一流的吉他大师来到上海音乐厅的, 也唯此威廉斯一人而已。当年塞戈维亚老人欢呼自己的这位直系继承人、 年轻的吉他王子的诞生,我辈时乖命蹇,不但无缘瞻仰老皇帝的风采,连今天见到的王子也两鬓如霜,渐入老境。

    一看节目单, 心中不由得叫声苦也,大部分的节目竟是二重奏。窃以为吉他个性太强, 难以彼此协调。而且吉他音域不宽,重奏则各声部挤作一团,听觉效果不佳。 二重奏还算勉强,三重奏就路子不清爽了,四重奏以上简直是一锅浑汤。 上海曾有人在星期广播音乐会上搞过百把吉他大齐奏的把戏,弹的是帕格尼尼的C大调小奏鸣曲,那种宏大而可笑的可怕感觉至今还在我脑中徘徊不去,真象是蹩脚香港武打片中的群殴场面。

    真正的听吉他,听的是味道,而不是热闹,这味道以一把吉他为最好。

    一开始就是二重奏, 老王子带着一个名叫谢家齐的华裔中年人上场了。开篇是迈克尔·普雷托列斯和特洛·卡罗兰的几首早期巴洛克风格的作品, 都是极浅易的小曲(我也能弹) ,风格欢快轻松,可是听得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真正是妙不可言。 在音乐会的最初十分钟里,我度过了近几年来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因为没有技巧的负担,两位演奏家配合得天衣无缝,把洋洋流水般的巴洛克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恰似渔樵在那里唱和问答。(奇怪,为什么一听到巴洛克音乐,我就想起流水和渔樵?)奏到浓快处,两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威廉斯先生,此刻我们也与你莫逆于心!这几首曲子原先大约都是为琉特琴写的。琉特琴作曲家中有许多真正伟大的大师,象魏斯,道兰这些人,写过永垂不朽的音乐,音乐学院里的教授们是不知道的。

    后面的情形就有点复杂起来了。 唉,如果世上都是巴洛克风格的音乐该有多好。 弹完开篇的两重奏,威廉斯下场到后面吃茶去了。台上剩下谢家齐一个人给大家表演独奏。 大家开始感觉有些不妙,谢家齐演奏的是他自己作的三首练习曲, 现代派风格的,技巧艰深,调性飘忽不定,旋律没头没脑,令人完全不知所云。 更糟糕的是,谢家齐在技巧上的弱点也表现出来了,他似乎不具备驾驭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能力。台下开始出现一些轻微的烦躁不安的空气。

    好不容易把三首莫测高深的练习曲熬过去, 威廉斯又在听众热烈期待中现身了。 好象特意回来补偿似的,这回重奏的是格拉纳多斯两首浪漫热闹好听的大曲子, 重头戏开始出现了。一首是歌剧《哥雅之画》中的间奏曲。这首曲子我支离破碎地弹过, 技巧难得惊人,旋律哀婉动人,听起来好听,其实是没有多大意思的。 隐约仿佛在暗示一个极大的悲剧,偏偏吉他又是不适合表现戏剧性的, 吃力而不讨好。不过,现在威廉斯开始要露出庐山真面目了。在三段式乐曲的中间部分旋律高潮中, 在谢家齐不安的切分音型的伴奏下,威廉斯把高音区的快速双音弹得坚实、 干净、激越,令人惊叹。相比之下,谢家齐的音色就单薄和苍白了许多。 这个问题到了西班牙舞曲第六号《阿拉贡舞曲》中就更突出了。 不幸的是我在磁带中听过威廉斯同布里姆合作的同一曲。那才是黄金搭挡天作之合呢,想想看,布里姆的水平恐怕比威廉斯还要高吧。又是三段式,开头和结尾各有一次以扫弦加切音开始的渐快和渐强。 这里是考验演奏者对力度、速度的控制以及营造气氛的能力的严峻时刻。可是,威廉斯不亏为威廉斯,而谢家齐终究是谢家齐。 这里我们听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个饱满而精力弥满,另一个则跌跌撞撞地努力要赶上去。

    《阿拉贡舞曲》 是我喜爱的一首生气贯注的好曲子,可惜的是,这一回我
很不满足。

    在休息过后, 终于迎来了威廉斯的独奏。第一首曲子是阿尔贝尼兹的《阿斯图里亚斯的传奇》。我极喜欢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我一首首地对着谱子“摸”过他的几乎所有吉他改编曲, 还有什么比洗过澡后赤膊在微凉的穿堂风中随意地视奏几段自己最心爱可又永远也掌握不了的乐曲更令人愉快也更令人无可奈何的事吗?实在是太难了。我对照着听过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钢琴版本和吉他版本,毫无疑问,钢琴笨重而又可笑,吉他则是自由的象征。

    《传奇》 恐怕是中国吉他爱好者弹得最多的曲目之一,虽然大部分人(包括我) 只会弹这首曲子的前半段的三分之一,可是我们已经很满意了。大家都知道这是名曲, 难度比较高,可是人人都发现自己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了它······前半段的三分之一!这种感觉真是奇妙。从前半段的三分之一起, 下面就该见好就收了。技术上有很多不明了和引起争执的地方。譬如,谱中明明标着第六弦的B音作为持续低音要用左手食指一直摁着,可是,哪里去再腾出一只食指去摁第四弦的E音呢(不允许碰到第五弦)?我甚至见过江湖吉他手用左手小指横按的古怪弹法。这回,权威的阐释来了,大家一齐伸长了头。

    说老实话, 《传奇》(还有《魔笛主题变奏曲》、《爱的罗曼斯》等等)我早已听得麻木, 避之唯恐不及。威廉斯的版本我十几年前就听过,技巧无疑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 可是,很不喜欢。他弹疯掉了,如同机器一般。这一回亲耳聆听, 感觉大不相同。依然是无穷动的速度,可是增添了弹性。我的吉他玩友们无疑都听呆了: 几曾见过弹到这种境界的《传奇》?一曲未尽,掌声冲天而起。

    其实, 下面才是音乐会真正的高潮:巴里奥斯的《园舞曲》和《最后的歌唱》 。巴里奥斯被人称作吉他魔鬼,素以吉他性、音乐性、印第安素材、巴赫风格和高难度著称。 威廉斯是巴里奥斯专家,我在上海音像资料馆花三块钱拷贝过他的巴里奥斯专辑, 我以为他是深得巴里奥斯神髓的。《圆舞曲》难得发狂, 简直可以弹断手指,炫技的成分太多。《最后的歌唱》却是一部返归平淡的内省之作,感人至深,据说是巴里奥斯临死前的作品。开首几个极简单而又耐人回味的分解和弦便勾勒出一片苍暮的气氛,和最后辞别时对人世的眷恋之情。通篇全用轮指,这又是爱好者们喜欢和争论不休的课题。有了《最后的歌唱》,《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就可以去歇歇啦。

    也许本应在《最后的歌唱》 就收尾了的。可是,作为收场,威廉斯和谢家齐又合奏了四首中国民歌改编的小曲。 显然,改编者煞费苦心地从中国民歌浩瀚的伟大宝库中选择了最平庸无聊的曲子, 再进行了最缺乏想象力的改编。在很多时候我听到的是单旋律配上几个乏味的和弦。急就章式的视奏,没有处理,没有配合, 仿佛在台上热身练习。其实,应该有很多种对中国音乐和中国人民表示敬意的方式。

    音乐会在大家的兴奋和不满足中结束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骑着自行车, 一边忍不住又想起最初的十分钟。真是太美妙了。在那十分钟里,我觉得威廉斯是好人, 上海音乐厅是好地方,黄牛们是一片好心肠,人活着真好······我真是要喜极而泣了。
发表于 2003-2-13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很精彩!让我等未能亲听者也能领略当时的盛况。
但是,你也留下了一个悬念:
譬如,谱中明明标着第六弦的B音作为持续低音要用左手食指一直摁着,可是,哪里去再腾出一只食指去摁第四弦的E音呢(不允许碰到第五弦)?我甚至见过江湖吉他手用左手小指横按的古怪弹法。这回,权威的阐释来了,大家一齐伸长了头。
发表于 2003-2-13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严兄真的是好文笔啊!!!!
 楼主| 发表于 2003-2-13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hoho兄好眼光,我刚开始学传奇的时候弹的是个恐怖的版本,6弦的B音要持续3拍,标明用1指,同时4弦的A音(文章中写成E音,确是错误)标明也是1指,当时想破了头也不知道怎么弹。其实根本就可以在弹A音的时候把B音放开,后来看到的版本也确实有这样处理的。
发表于 2003-2-14 0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指教!否则我几天都睡不好觉。虽然我现在离弹传奇的阶段差得还很远。
发表于 2003-2-14 0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好多年过去了,但我依然对颜兄的这篇文章“记忆深刻”,那本《吉他之友》也在几年前被一爱好者借去(呵呵~想起来了还不是一本),当时觉得《吉他之友》真不错,也真的从上面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好多年未定了,不知道现在办的如何了?
今日重温这篇文章,依然的有当年的那种美好的感受,所不同的就是想起岁月匆匆,心中更多了些感慨~
  谢谢颜兄!
发表于 2003-2-14 0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张贤亮在吉他圈的名声可要臭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2-14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吉他之友吧,我当年听说吉他之友要出版,而且里面有我最渴望的一个谱子劳罗的“委内瑞拉舞曲第三号”(当时真是可怜啊),就每个星期都到绍兴路74号门市部去等,从我的学校到那里坐公共汽车将近要2个钟头。这样等了有差不多一年,才终于盼来了跳票将近1年的吉他之友。
可是坦率地说,吉他之友办得很差,不是一般的差,是很差,上面登的曲目很差,文章很杂,很乱,很浅。而且吹捧的东西太多。这本杂志有亏于中国这么广大忠实的吉他爱好者。
当年它销路这么好,实在是因为我们的资讯太少,太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14 10:42: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3-2-14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对钢琴的贬低似乎过头了,极度偏激,看的不爽
发表于 2003-2-14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14 16:32:07编辑过]

发表于 2003-2-14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严兄的性格我喜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啊。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性格:)
萧兄也一样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14 16:33:34编辑过]

发表于 2003-2-14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吉他演奏家作曲家都是学钢琴的,按照作者的逻辑,喜欢的就捧,不喜欢的就贬,我不喜欢二胡,就说它的声音滑稽可笑,不喜欢打击乐器就说是工业噪音,那也太偏激了
敢爱敢恨是没错,可是作为现代人更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
发表于 2003-2-14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对钢琴的评价上,我也不十分赞同严兄的观点。
我只是觉得,严兄能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我就十分欣赏这种个性。
呵呵说多了:)
一毛的见解我很赞同,钢琴的表现力和乐器之王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
发表于 2003-2-14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什么比洗过澡后赤膊在微凉的穿堂风中随意地视奏几段自己最心爱可又永远也掌握不了的乐曲更令人愉快也更令人无可奈何的事吗?"(Yan Feng)
呵呵,哈哈,嘿嘿,厚厚,于我心有戚戚焉~~~~~
发表于 2003-2-14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算是一句中国的吉他名言了。。。

吉他是管线乐团
-----背多芬。
没有什么比一把吉他更美妙的了
----萧帮
还有什么比洗过澡后赤膊在微凉的穿堂风中随意地视奏几段自己最心爱可又永远也掌握不了的乐曲更令人愉快也更令人无可奈何的事吗?
-----(Yan Feng)

 楼主| 发表于 2003-2-14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朋友,严重欢迎批评,批评得有道理。请注意那是我97年以前的偏见,我对钢琴的偏见是基于我早年对吉他的热爱和对我家里那台3000块钱的劣质英雄牌钢琴的痛恨。
后来,我接触了一些真正优秀的钢琴,对钢琴的观点有很大的改变。
发表于 2003-2-15 0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可比性
钢琴  打击乐器
吉他  弹拨乐器
发表于 2003-2-15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可比性是自欺欺人的说话,从发声上说都是颗粒声音,钢琴的延音效果更好,声音更饱满,音域更广,这些都是吉他无法比拟的,吉他的优势在于变化,可以揉弦推弦滑奏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我就不信还有什么人会弹吉他,所以不能说吉他与钢琴无可比性,而是各有所长
发表于 2003-2-15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说法正说明了。吉他钢琴各有所长,所以没有可比性。
发表于 2003-2-15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子,玩文字游戏就没什么意思了,既然是有所长当然是比了才会有
发表于 2003-2-16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那个这篇文章的作者确实懂点,不过也够能穷扯蛋的。而且还是那种很自负的扯蛋。
我还是认为,作为音乐爱好者。懂的就说说,不懂的千万别在这儿现眼。容易被内行耻笑。我虽不是什么内行。但我也知道,有些东西你说的根本就没有依据。都是根据你自己的想象你凭空捏造的。
我佩服一毛兄弟的发言。很客观。很有见地!
 楼主| 发表于 2003-2-16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ockmax_2000,欢迎批评,欢迎指教,希望说得详细一点。
对于吉他,从前是狂热爱好,现在更多的是回忆,也想找机会再捡起来。比起这里的很多高手来,我确实是外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交流切磋学习。

发表于 2003-2-18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论坛丢失(在我机器上)部分数据,我只能把我的一些回贴尽可能铁过来

才看到, rockmax_2000 朋友,请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语”,不管怎么样,即使你是大音乐家,也不能否定一介平民喜欢音乐的权利吧?有些音乐,我就是喜欢,可我说不出所以然,难道我就没资格喜欢了吗?

我觉得,在音乐面前人人平等!
而且,讨论问题,我也喜欢从尊重人的基础来继续讨论。

我喜欢多一个音乐的朋友,呵呵,这里的朋友应该都是吧。

而关于吉他和钢琴,我没有偏见,或许吧,我喜欢太多乐器,觉得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说:最,自然是吉他。。。人人喜欢某一类别基本这样吧。

三人行,都是我老师~

对了,这是90年代的文章吧,谁不曾年轻过?
我现在回头看大学时写的歌、吉他中国2年前我的某些文章,自己的确感到幼稚,不过那些就是那时候的真诚想法。

有勇气把自己的感觉拿出给大家分享就很幸福了。而且,每个人对音乐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即使公论的《命运》的门声我们看到的也未必是相同的门,甚至不是门。

今天话多了,SORRY,呵呵

愤怒的蚂蚁回帖:

看这篇文章的目的我想绝对不是要你在文章上研究吉他演奏方法和探究一些“非要探究”的问题:)各位朋友,我想正如我们学习吉他一样,即使有的朋友的演奏的整体水平很高,但有的个别的地方仍然不好,甚至比不上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这其实都不是关键的所在了,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欣赏它。抱着辨证的,学习的,感悟的态度带对待它,无疑会使自己不段的提高的,若是非要在“细枝末节”上“较真”,让我看来是没有多大的意思的~
   我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吉他之友》的联谊会员,当时是.94.95年我忘记了,当时我也能弹奏《阿斯图利亚斯传奇》,在弹奏的时候也没有遇到上书所说的问题,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很爱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上,我发现了和我一样的深爱吉他和音乐的朋友,在文章中我肆无忌惮的感受作者对吉他的和音乐的爱,真是享受,也是一种“激励”。作者清新,流畅,幽默,主观的写作,更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听音乐会时真正的自己的感受,也许正因为“主观”,才使这篇文章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就象我在听某些的作曲家的有些作品的时候,我能通过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清晰了解当时作曲家的当时作曲心态和性格一样(当然我也是主观的),我也能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当时作者是怎样对吉他和音乐的一种爱和热情,以及作者本身的内心的感情丰富和执着的性格。
   说了 这么多其实我无非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去欣赏,去感悟,去学习。当自己去表现”艺术“的时候要抱着严肃,严谨,甚至宗教般的感情和技巧去表现它。不因我们了解知识的多而批评,也不因我们了解的少而去“崇拜”,从中得到我们想要的需要的:)

发表于 2003-2-20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有《最后的歌唱》的谱子啊?
发表于 2003-2-22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eythorsson.com/en/index.html,这里有。
发表于 2003-2-27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弹《传奇》-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5 21:53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