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吉他音乐浅谈和声、调性在音乐进行中的运用及作用
——以分析汉兹的夜曲为例
英国音乐学家戴里克·柯克在其著作《音乐语言》中提出音乐作品可以分解为旋律、节奏、节拍……等13种表情元素。在音乐进行当中,这些音乐元素又联合起来共同塑造了各种音乐形象。然而并不是每一首乐曲中13种元素都完全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很多时候只是其中几种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音乐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这几种。
众所周知,旋律是乐曲的中心。如果音乐是一幅人物画,那么旋律则是其所描绘的人物。然而,如果这幅画是一幅连阴影都没画上去的素描呢?又或者,这幅画是一幅蒙娜丽莎?如果要问两种画的形象给人感觉为何如此不同,那么我可以回答说是因为和声的缘故。
与直观的旋律相比,和声往往是给人心理层面上的感受。你可以听不出和弦,可以不会分析,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和声带来的情绪的微妙变化。可以慢慢地想象一下,当这幅连阴影都没画上去的人物素描线条慢慢地丰富,逐渐地添上色彩,它最后也能成为蒙娜丽莎。这就是和声奇妙的功能作用。
从汉兹的夜曲这首乐曲本身来说,运用了很多典型的和声对比运用手法。所以我选用这首曲子为例,浅谈一下和声、调性在音乐进行中的运用及作用。
一,平行大小调的调性对比
首先分析一下这曲子基本的结构:
A段 B段 A’段
a + a b + c a +尾声
8小节8小节 8小节8小节 8小节 2小节
C大调 a小调a小调 C大调
从上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大小调的对比。在呈示部A段中运用C大调,中段运用其平行小调a小调,在再现部A’中再次回到C大调。
大调通常表现较为壮丽,辉煌,进行曲式的风格,然而这首夜曲把大调也写得很优美。如歌的主题在高音线条上出现,低音以分解和弦舒缓地衬托着,单从谱面看,线条的起伏已经很具美感了。主题重复了一遍之后,调式接着转到平行小调,情绪变得更为委婉动人。在主题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里转小调主要是进行形象刻划。
二,主调与属调的调性对比
B段比较特殊,是引伸型中段与并置型中段的结合,所谓引伸型指的是引伸发展呈示部的主题,不出现新主题;并置型则出现新主题与两端形成对比。
B
b + c
引伸型 并置型
a小调 a小调转G大调
b段其实就是a段的引伸发展,上面已阐述过。c段出现了新的素材,旋律转到了低音线条,这个留待下面再述。先讲调性。在c段的第6小节以一串半音阶的过渡以及正格终止确立到平行大调C大调的属调G大调,但只稍做停留,马上在低音出现一个降7级音F并且音阶下行回到C大调。这里就构成了主调C大调与属调G大调的对比。
转属调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开阔明亮。在这里由于G大调很短暂,只有两个和弦两小节,一闪而过又回到平行大调C大调。转属调开阔明亮的感觉不能很好的确立,这里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调性转移导致的情绪波动,无法抑止。随后主题又不知不觉地轻轻地出现,仿佛一阵痛彻心扉的呐喊后转过头偷偷地掩面轻泣。全曲最感人的就在这个地方了。弹到这里不禁都会一声叹息。
再现主题时可以把低音和旋律错开来弹,先靠弦弹根音再拨1弦,更能把这感人的情绪表达得更加婉转迂迴。
三,离调和弦的引进
不仅在较大的乐段做调性的对比,而且在每一个乐句中,都用了离调的和弦以加重色彩及增强进行的力度。
下面我标出每一小节的音级标记逐个分析。 1 |指第一小节,类推:
a
C大调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Ⅰ Ⅴ7 Ⅴ7 Ⅰ Ⅴ7/Ⅱ Ⅱ Ⅴ7 Ⅰ
b
a小调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Ⅰ Ⅳ Ⅴ7 Ⅰ Ⅴ7/Ⅳ Ⅳ Ⅴ7 Ⅰ
在上图的第5小节,a段和b段都同时出现了一个相同结构的副属七和弦,用固定标记同样是A7。在音级标记中一个标为Ⅴ7/Ⅱ一个标为Ⅴ7/Ⅳ,是因为大小调的音级排列不同。Ⅴ7/Ⅱ,Ⅴ7/Ⅳ的意思分别是二级的属七和弦和四级的属七和弦。由于这个和弦的引进,与后面第6小节的d小三和弦构成了V7-Ⅰ的进行,a段原C大调的主和弦临时转移在到二级d小调上,b段原a小调的主和弦临时转移到下属d小调上。然后由d小三和弦进行到属七(第七小节),再终止在主和弦上。从功能上来说,Ⅱ和Ⅳ都是下属功能和弦,由下属进行到属七,再终止在主和弦,完成了正格全终止,本质上大调小调都是一样的。
第5小节A7的出现,更多地像是一个疑虑,它打破了原本宁静的心境,刹那间心湖里的轻波微澜变成了波浪(第5、6小节有一个琶音的大起大落),心底冒出了一丝丝的迟疑(第6小节末渐慢)。
四,音区的对比
A段 B段 A’段
a + a b + c a +尾声
高音 高音 高音 低音 高音
高音指旋律在高音线条,低音指旋律在低音线条。
c段把旋律放在了较低的音区上。音区高,声音则透明、轻淡、轻松;音区低,声音则浑浊、沉重、不安。而且这一段的伴奏织体是柱式和弦,音乐形象一下子凝重起来了。
到这里就差不多分析完了这首夜曲了。
上面谈的四个方面都是非常常见的,几乎在任何体裁是二段体或更长篇幅的乐曲中都能见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和声手法的运用也是常见的,如同名大小调的转换,伴奏织体的变化等等,以后有机会我会再举例详细谈谈。
由于时间缘故,匆匆成文,再者囿于本人学识,不免有所谬误,还望各位斧正。
文:沃尔岗夫
2005年6月10日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0:13:2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