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找回密码
 注册
LAG
搜索
查看: 769|回复: 0

[吉他弹唱知识] 历史的故事— Chapter 2:同行的约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6 14: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本帖最后由 新闻主编 于 2015-7-8 17:56 编辑

HISTORY | Chapter 2 同行的约束

虽然纪录很粗略,但明显的是年轻的马丁是个有天赋的学徒,不久他便成为了斯托佛工坊里数一数二的制作师。结婚生子后,他毅然返回了自己的故乡,并且开办了自己的工坊。然而,在他自己事业刚开始不久后,马丁发现自己正在陷入当地木器制造和小提琴作坊协会激烈的竞争当中。

马丁和其家庭长期以来都是当地木器匠人协会的成员,在其中也不乏著名吉他制作匠人。为了降低自己协会的外部竞争,小提琴匠人协会一直试图阻止木器匠人制作乐器。小提琴匠人协会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他们声称,小提琴匠人才属于服务于艺术家的正规乐器制造者,他们不仅仅关注自己制作的结果,更注重制作过程中所包含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然而与之相反,木器匠人仅仅是一帮从事机械运作的人,生产的东西也不过是一些家具而已。他们还声称,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分辨什么是吉他什么是板凳,而我们的作品与他们的作品相比根本是天壤之别。

为了捍卫自己制造吉他的权利,木器匠人协会中的成员反击道,小提琴匠人制作吉他并不是天赋的权利,而对于木吉他的探索恰恰是乔治•马丁,也就是克里斯蒂安•佛雷德利克•马丁的父亲于35年以前完成的。为了支持他们的言论,木器匠人们邀请当时声名显赫的乐器商进行庭上证明,这位乐器商宣称,克里斯蒂安•佛雷德利克•马丁,也就是著名小提琴匠人斯托佛的徒弟,制造的吉他不仅品质优良,外形美观,更具有无与伦比的声音,这足以证明他是一名合格而且出众的匠人。

这场硝烟弥漫的斗争最终以木器匠人的胜利而告终,然而这个过程却深深的触动了马丁,他认为在德国的这种行业协会制度下很难得到发展机会,于是他决定离开这里,于是,在1833年9月9日,马丁离开了他的家乡去了纽约。

初来乍到纽约,他便在西区的哈得逊街196号开了自己的店铺,然而当初这家小店的规模和如今84000平方英尺和拥有近500名员工的如今的工厂相比可以说是相形见绌。他在自己的店铺后的庭院里搭设了一个专供吉他制造的小作坊,在前面的店铺里陈列产品包括短号和乐谱。

由于当时有限的吉他产量和尚未成熟的音乐市场让他的起步变得异常困难,为了挽救店铺的零售,C.F.Martin与各种教师,进口商和批发商,包括Bruno & Company(Kaman的一个子公司),Henry Schatz和John Coupa制定了分销协议。所以,1840年之前生产了很多标志为“Martin&Schatz”和“Martin&Coupa”的马丁吉他。

想知道更多品牌信息,请关注Martin马丁吉他微信官方账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11-13 22: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