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找回密码
 注册
LAG
搜索
查看: 931|回复: 0

[吉他弹唱知识] 沉淀的历史—Martin吉他品牌历史回顾[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3 14: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本帖最后由 新闻主编 于 2015-7-15 14:46 编辑

HISTORY | Chapter 4 工厂演变

早期的马丁产品都是采用纯手工生产,一般一人一次只负责一把琴,也鲜有什么品质标准。但是马丁当时的产品也有着一些共同点。直到19世纪四十年代,马丁所生产的吉他都有安装在琴头一边侧面的调弦器(非对称式)。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他学徒年代,他维也纳的师傅—Johann Stauffer 就是这样教他的。马丁在之后的生产中也停用了这样的设计,直到多年以后Leo Fender才在经典型号Telecaster上重现了这样的设计。

另外一个早期马丁产品的特点是可以调节的琴颈。一只被安装在琴踵部螺丝旋钮一直延伸到琴颈琴身连接木的内部。在燕尾榫(琴体琴颈连接件)的正上方有一个木质杠杆可以调节琴颈曲率。当琴弦被安装时,人们可以通过旋转琴踵部的连接件来调节琴弦高度。在当时这是一种十分精密而复杂的设计,不过缺点在于在高磅数琴弦的作用下,这种机构很容易滑落失效。所以马丁在之后的设计中也逐渐取消了这种独特的琴颈调整技术。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见证了马丁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也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X型支架系统设计。至今这种设计仍然在马丁的钢弦吉他上使用。这种独特的音梁结构恰恰也造就了马丁吉他与众不同的音色特征,具有明亮的中高频和强劲的低频响应。

C.F. Martin,Sr.于 1873年逝世。传给其子孙后代的是其传奇的制琴技艺。继承其遗志的是他的儿子。48岁的Christian Frederick,Jr., 他同样出生在德国。从纽约迁至Nazareth的过程中,马丁的企业也从小制作工坊发展到了拥有几十名制琴师的工厂。最早的生产是在马丁的家宅中进行的,但是扩大的生产规模让工厂化运作变成了必须。在1859年,一座厂房在Nazareth 北街的拐角开始兴建。经过了历代马丁人的不断地扩张,修缮,北街厂房仍然在使用,只是从当初的生产车间变成了现在的仓库兼琴弦配件中转站,另外,它的阁楼被用作了马丁连接吉他制作商的用地,这是一个专门为吉他工匠和修缮者提供原料零售业务的地方。











HISTORY | Chapter 5 个性决定品牌质量

C.F. Martin, Sr. 去世后几年,马丁公司的业绩随着经营周期也经历了各种起起落落。当时的公司日志记载着,随着美国内战方兴未艾,公司的销售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多多少少归因于战争对于乐器和各种文化设施的破坏。而战后的汇率危机则直接冲击了之后的马丁公司。然而当时,马丁的规模已经多多少少能够抵抗类似的金融冲击。1888年,C.F. Martin, Jr.意外去世。将手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事业交给了年仅22岁的儿子Frank Henry的肩上。年轻的Frank Martin的经商头脑一开始就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他接手生意不久,公司就面临了诸多分销环节的麻烦。那时,马丁的独家经营代理是位于纽约市的C.A . Zoebisch & Sons贸易公司。

这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分销代理各种管弦乐器。年轻的Frank Martin认为这家公司并不能为马丁公司带来更大的影响和销路。尤其是Zoebisch 拒绝为马丁代理更多新产品的举动,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不和谐。这些新产品中的代表就有熟知的曼陀林。

时间到了19世纪90年代,随着意大利移民的增多,曼陀林也风靡一时(曼陀林是意大利起源的乐器)。Frank Martin也终于痛下决心解除与Zoebisch的合约。这对一个缺乏从商经的年轻人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动作。要知道,马丁与Zoebisch之间不仅有这深厚的商业合作关系,两个家庭更是维系了相当长时间的友情。

当赢回了分销主动权后,马丁公司迎来了曼陀林销售的巅峰期。1898年,Frank Martin私人的销售笔记中记载到,当时生产的曼陀林种类已经达到了113种之多。而之前这个数字是少得可怜的3.抛去之前三年稳定的每年220把吉他的销量,马丁这几年的销售增量几乎都归功于曼陀林的风行。

由于舍弃了传统的分销公司,马丁吉他和曼陀林当时的主要销售方式是通过报刊媒体的直邮广告实现的。同时,这是也Frank Martin不懈努力的结晶。每年,他都要频繁的奔走于纽约州和新英格兰地区,那些年,马丁大部分的销售额都来自于Frank Martin与各地乐器店的直接洽谈。











HISTORY | Chapter 6 教育?还是销售?

马丁公司的销售业绩受到了两个儿子的求学计划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Frank Martin 在公司的销售力度和后代的教育当中毅然的选择了后者。这一切的原因其实源于他自己的经历。Frank Martin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从长期眼光而言他自然而然的希望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Christian Frederick Martin三世于1912年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他的哥哥Herbert Keller Martin也在之后不久被同一所学校录取。

回忆起自己的父亲,C.F. Martin三世说道,:“他是个出色的父亲,他这一生都在忙碌于家族的事业。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受到什么正规教育,但是他却依然是阅历丰富的,尤其对希腊语和拉丁文着迷。

1916年,即将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三世希望能够继续在哈佛大学深造管理学。“我那时野心满满,并没想着吃家族企业这碗饭。”他回忆道。“但是我的哥哥还在读大学,我的父亲希望有人能帮他一起打理生意。所以我就回家参与了制琴工作,当时只是抱着一种打打零工的态度。”,但是三世那时并不知道,那时接手的工作就将成为他终生的使命。










想知道更多品牌信息,请关注Martin马丁吉他微信官方账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4-9-22 17: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