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 Chapter 8 马丁创新
据马丁三世的说法,14品结合的琴颈是在1929年末才推出的设计,在此之前,吉他基本上都采用12品结合的琴颈。随着时间推移,当时一个享有盛名的弹拨班卓琴大师,Perry Bechtel建议Frank Henry Martin制造一种14品接合的吉他,Bechtel认为长一些的琴颈可以大大拓宽吉他的音域,并且可以让吉他成为一种更加完美的乐器。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后,马丁发售了一款新的吉他,那就是当时的14品“Orchestra Model”。
“无畏舰”吉他(Dreadnought)的名字颇有些来头。他的名字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无敌战舰。这种形状的琴体已经成为了马丁公司的标志。最初的D型琴是由Frank Martin 和Harry Hunt(也就是当时驰名费城,波士顿和纽约的著名乐器商人Chas. H. Diston Co. 的经理。)设计的。当时两人推测,巨大的琴体可以带给吉他更好的低音和共鸣响应,会非常适合歌手使用。第一支D型琴产于1916年,并且以“Oliver Diston& Co., Boston, New York” 的名义出售的,当时并没有很多人能接受这样的吉他。因为当时很少有乐手用吉他来进行伴唱。独奏乐手也认为D型的低音太过夸张。然而随着民谣音乐的兴盛,D型琴的销量之后就进入了快速上升阶段,直到今日,这种琴型依然是马丁公司的重中之重。而且几乎所有的其他吉他生产厂家和制作个人也都将这种琴体作为设计的标杆。
Frank Martin 卒于1948年,享年81岁。马丁三世全权继承了祖上的业务,而马丁公司也继续着自己传奇的品质与辉煌。战后的繁荣,伴随着民谣音乐的蓬勃壮大,使得1948年-1970年这个期间成为了马丁蓬勃发展的岁月。然而过剩的需求使得马丁的生产线不堪重负,以至于在60年代的早些年间,马丁的订单甚至会推迟三年之久!不过马丁的订单推迟显得是那么的让业界羡慕。不过马丁三世表示那时其实他们自己是很尴尬的,他说“有些人怀揣着几百美元来到乐器店,来找一把称手的马丁吉他,他是当时就想买,而不是三年后才能拿到。我们当时的产能不足其实是不利于与客户和分销商的关系的。
三世的儿子于1955年参加到了家族的产业中,他的名字继承了他已故的伯伯和祖父的名字,他叫Frank Herbert Martin。父子两人共同决定兴建更大的生产厂房。原有的北街厂房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好几层高的厂房,但是仍然无法实现更大的产能。“北街的厂房当时已经不是最合适的生产地址,其实我们马丁家族成员的长寿多多少少和每天上上下下这些厂房楼梯有点关系。哈哈,舍不得。”三世当时打趣的说。
在不亚于父亲能力的Frank Herbert Martin 的领导下,马丁公司开始了对市场的兼并和扩张阶段。1970年,马丁公司收购了波斯顿的Vega Banjo 工坊,几个月后又兼并了Fibes Drum Company(曾经生产一种特殊的玻璃纤维质地的鼓。更大的一次兼并是1970年对Darco String Company的收购,这家公司的前任主人是著名的老John D’Addario和儿子。70年代的另一大手笔是对瑞典的A.B. Herman Carlson Levin公司的收购,这家公司曾经生产古典吉他和一些钢线型号。没过几年,Vega, Levin和Fibes就被马丁再次售出。然而Martin&Darco琴弦则以公司内部组分的身份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