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5-24 11: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经典静电 于 2016-5-24 11:36 编辑
这个问题,我自己理解是,调子对内容关系并不是很大,而上面那些图片结论会不会是因为,对于某一类音乐题材,比如圣咏或赞美诗,长久地用一种调子来演唱或演奏,让听众形成了一种听觉上的惯性,才会形成这种色彩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更偏向于听觉主观的惯性因素?
比如教堂中的圣咏与赞美诗,他们的表达内容与音乐基调都比较相似,并且为了方便大多数演奏水平并不高的教徒也可以演奏,而回避使用除C调以外的需要使用黑白键的调号,那么就会形成大多数的圣咏都会由C调来谱写的现象。那么会不会在如此长期的演奏中 ,人们渐渐地形成一个C调与圣咏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广到把C调与表达“庄重、高贵、天真、冷漠、简明、单纯、朴素”之类这些概念之间联系起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