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4-8 22: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灰色的死神 于 2019-4-8 22:57 编辑
也不仅仅是英格曼的原因,扫弦散不散我觉得一直是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个人觉得可以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是好听不好听,我的理解是低频够强,能覆盖住高频(吉他的6根弦范畴里,非20hz~20khz的概念,以下同=。=),应该会比较好听。
我们也知道,D型扫弦通常比小桶型好听,这也许也正因为较大的共鸣箱,相对高频而言,低频的强化效果更突出。
有些琴的设计,音梁对面板束缚很牢靠,甚至可以说是束缚太紧——可能是为了确保质量稳定性,毕竟每块木头的性能不同,所以设计上宁可牢固过头一些。Martin就是个典型,也有人说马丁的设计就是为了开声之后获取更均衡的音色,从结果上来看或许真的如此,但我觉得这不是马丁为了音色而设计的,只是在庞大的产能下要确保耐用性,却在声音上也得到了一个很不错的结果。这种设计,使得面板的整体振动会明显强于局部振动——面板被束缚的很紧,所以马丁扫弦比较好听,而且要稍微大力一些,确保面板充分振动起来。
然后我们反观日系,通常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知名乐器品牌设计上也会迎合当地的音乐风格。日系指弹似乎对高频的依赖比较多一些,于是日系的琴比如Yamaha大都高频比较锐利,而低频虽然也可以做出不错的弹性,但总体的量是比较少的。这或许也是Yamaha和其他一些日系琴被很多琴友说低频不行、扫弦散的原因。
另一方面如你所说,英格曼云杉较软、密度也较小,很容易驱动,容易产生局部振动,但是总体刚性较弱,导致整体振动强度有限,也容易出现低频压不住高频的问题。除非在音梁设计和选料上大下功夫,比如使用adirondack做音梁等,否则英格曼声音温润、成熟却缺乏爆发力的特性较难改变。
个人经验和理解,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