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之神
UID12801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48567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2-11-24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5-11-10 00: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1、右手的发力及触弦
卡雷巴诺视右手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作为固定吉他的接触点之一;另外一点则是将右手臂与手掌,手指的动作看成一体,认为拨弦的动作并不止於手掌于手指而已。为了避免触弦时发出咻咻的杂音,他主张手指必须以垂直的角度切弦,而不是象大卫罗素一样,在一至三弦是有角度的切弦,而四至六弦,也就是较低的三根弦,才是垂直拨法。因此,同为同为右手整体动作之一的手臂,就不能挨得太过于近吉他的底部,而是在琴桥上端往上延伸的假想线,与侧板接触的部分,以便使手指正确的拨每一根弦。
至於触弦的观念,卡雷巴诺学派则又和传统理论有所不同,一般最常用的止弦弹法。当弹奏一至五弦时,在弹奏之后将手指停在邻弦上,以抵消拨弦的力气,而第六弦没有邻弦可以借力抵消,则较为特殊。这种做法,在他眼中是一种错误的传统,只是因为前人没有发现更有效抑制拨弦动作的折中方法。
他认为,触弦之后,绝非任其继续动作,而是应该马上加入一反作用力,用以抑制拨弦的动作;为了立即停止这个拨弦的动作,以避免碰到邻弦(也就是原止弦弹法),这个施力必须等于或大于原先拨弦的力量,因此卡雷巴诺在此又提及他的另一个理论,所谓的“固定法”,以达到如此精确的动作与施力要求。
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要马上达到卡雷巴诺对于动作的精确要求,的确有些困难,因此我们可以用些折中的办法,也就是拨弦时,将拇指在所要弹奏弦的邻弦上,食指与中指弹拨之后,即使不小心动作过大,也会先在拇指上,而不会触到邻弦,等到对于固定法的运用纯熟自如时,就不需要再将大拇指放在邻弦上了。
四、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触弦方式( Toque )
卡雷巴诺将触弦的动作分为1-5型,再加上第1型的变形共六种,其中前四种与弹奏时的力度有关,第五型则跟音色的变化有关,而第一型的变形是用来突出旋律或某些特定乐句的。
Toque 1:
适用于弹奏琶音,单音以及柔和的和弦时。其动作要求在于关节不需固定,使手指能够自由的动作。弹奏时手指拨弦的动力在触弦之后,即由手指向上并向外弯曲的动作,使动力得到抑制,避免碰触到其他的邻弦。
Toque2:
将近指尖的关节固定,而以手指中间关节为动作轴心点,和Toque1型比较,这种触弦法因为固定了最近指尖的关节,而有更多的肌肉参与拨弦动作,所以对弦可以施加更多的压力,而获得更大的音量。然而事实上这种弹法和钩弦弹法的原理是相同的。
Toque3:
将动作轴心点移到手指根部,也就是手指与手掌的交接处,其余的指关节要加以固定,并避免形成太明显的弧度,使手指能透过整体固定而形成单一的动作体,并由指根处发力,产生动作。这种触弦法跟传统的止弦弹法3的原理并无二异。
Toque4:
这种类型较为少见,这种奏法增加了手的动作,在拨弦时需将所有指关节固定而将动作轴心移动到手腕,若需要更大的音量,甚至手臂也要参与主动协助。
Toque5:
需固定指尖的两个指关节,形成一个弯曲的角度,并调整弯曲角度的大小以改变音色。这种触弦法与音量无关,而是用来弹奏出所需要的音色。
Toque1的变形:
手指先采用Toque1的姿势,并将其视为手的延伸,两者合为一体,动作则是由手来带动。拨弦时,更进一步需要指尖跟指甲的相互配合,触弦时感觉要灵敏,并准备随时变换音色,以获得最佳的整体组合。在拨弦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声音是推进的、柔和的,且令人感到温暖而非生硬,有着如歌般的音质,优雅而细致。
然而,无论哪一种触弦方法,在触弦之后都要加上抑制的动作,避免手指用力过猛或动作太大,而触碰到邻弦,这就是卡雷巴诺对右手弹法的完整动作要求。
-----------------------------------------------《节选自〈古典吉他艺术〉一书》
打了很久才打出来,原文是PDF版的。对发PDF版的朋友表示感谢,此书非常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