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8-30 19: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大的Google与Baidu仙人告诉我们、、、、、、、、、、、、、
创作及发行的背景
1933年(一说1932年),匈牙利人Rezsô Seress(1899—1968)在失恋两周后一个下雨的星期天,于巴黎写下这首曲子。他是个个头矮小、长相猥琐、有些诙谐的犹太人。据说他在布达佩斯一个叫Akácfa(意为Little Pipe小管道)的餐厅做钢琴师,但他只能用右手弹,左手弹并不便利。他因《黑色星期天》而成名。他想以此挽回与女友洛伊娜的关系,不料女友自杀了,只留下一纸写着“Szomorú vasárnap”(黑色星期天)的纸片。当然他成名后有很多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去看他。后来一个美貌妇人海伦与富有的军官丈夫离婚并嫁给了他。他于1968年在布达佩斯跳楼自杀。
注:1. 现在大家能听到的,都不是原版,原版好像是交响乐,有关此曲的故事多为杜撰,大家一笑置之即可。
2. 网上不少人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所音乐学院中,事实有待商榷。据说此曲作者的坟墓中有他生前自己要求放入的原稿。
3. 有人分析过此曲,据说此曲的音阶,超越了人的承受限度,所以那么多人受不了(其实主要是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由于《忧郁的星期天》的负面影响对听者具有极为消极的心理暗示,英国广播公司最先决定禁播它。随后美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电台也纷纷效仿BBC。多国的电台还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决议是在欧美联合抵制《忧郁的星期天》,据说自杀案发率果然因此下降了许多。若干月后,BBC取消对《忧郁的星期天》的禁播,不过播出的只是它的乐器版本。该版本很快又被录制成唱片。1941年8月,该乐曲由黑人女歌手比莉•霍利戴(Billie Holiday)重新演绎,《忧郁的星期天》遂重新流行,直到今天。
原版的《黑色星期天》是一首47分13秒的歌,主要由钢琴伴奏。据说,听完的人,没一个能笑的出来。很多人患上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等……因此,如果现在你们听到《黑色星期天》,并非它的魔力不再,而是已经不再是原版了。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在中国至今还有一人保留着这首原版曲子,保存了五十多年,但至今,这位收藏者和他的家人也没有听过……
最后的完整版现在保存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所音乐大学的保险柜里锁着,绝对的真正原版。(坚决抵制盗版,支持正版事业。)
原版歌曲的节奏型基本上是三连音,从开头一直持续到结尾。速度用Adagio(意大利文,柔板);调性为c小调(调号和bE大调相同),并非像有些网友所说的什么“整首歌都是以不和谐音阶为主”。
第一小节(这里的小节从演唱部分开始计算,不含前奏)是c小调的第一级和弦(小调式主和弦)的分解并重复主音,从c1-<b>e1-g1-c2(la-do-mi-la)(<b>是降号,字母是音高,后边的数字是音组),每拍一个三连音的音型,三连音用同音反复,从低音主音(c1)一直到中音主音(c2)(这是简谱的说法),仿佛痛苦与悲伤蓦地升腾起来一样。
第二小节的前三拍都一样,都是<b>e2-d2-c2(do-si-la)的三连音,最后一拍是g1音的三连音同音反复。这一小节就像是痛苦与悲伤在心中激烈地翻腾,同时出现了全曲最高的<b>e2(c小调高音do)音,情感非常强烈,极其的悲痛。
第三小节与第四小节是第二小节的下行模进,两个主要的音型是c2-<b>b1-<b>a1(la-sol-fa)和g1-f1-<b>e1(mi-re-do),这三小节的节奏型完全相同。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好像是极大的悲伤和痛苦在心中翻腾,之后又无可奈何地一点点低落下来,终于沉在心中,变成无言的悲伤和忧郁。
第五小节与第一小节完全一样,悲伤的情感在胸中难捺,又翻腾起来。第六小节与第二小节相似,只不过最后一拍停留在d2音(中音si)上形成三连音的同音反复,情绪悲伤哀愁达到了顶点却又无可奈何。
第七小节第一拍是空拍,接着是三个相同的音g1(mi),一拍一个音,用保持音来唱。第八小节的节奏型是第七小节的逆向,三个保持音的c1(la),一拍一个音。这两小节仿佛把巨大的悲伤很无奈地沉入心底,之后颓然地倾倒,忧郁而哀伤。
这就是《黑色星期天》的音乐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