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UID25496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10127
阅读权限225
注册时间2006-2-19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小提琴家帕尔曼曾说,学音乐就是用耳朵去学历史。
我觉得所谓学历史,表示着一种知古鉴今,继往开来的意义,即使是最新的音乐,转眼也会成为过去式,音乐的发展就和人类的文化一样就有传承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文献和曲谱的量也会剧增,对于现代的人,想要学习,能够学习的东西比生活在以往的人们还要多,对于有心想要接触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有时还真不知该从何入手,面对浩瀚如海的古典音乐殿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根据我的心得,给朋友们一点建议。
德国有位集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医生于一身的伟人,叫做史怀哲。他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学方式,从小看来天资不甚聪明的他,靠着这种方式逐渐成为一位大家,后人将他的治学方式,浓缩成以下这句话:
“集中一个焦点,并涉猎一切相关文献,大胆创立新说,与学者们的研究相互对照予以缜密的检讨。”
这是一套由点至线,最后形成面的方法,我觉得用来学习古典音乐,也是很好的方式,我把它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 锁定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从作曲家开始,寻找这位作曲家的传记,仔细阅读,版本越多越好。从人物传记入手,应该是最不枯燥的,但有时会遇到传记的作者采用几近流水帐的方式来介绍作曲家,这个时候就要倚靠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了,想像自己如果是那位音乐家,面临着人生中的各种遭遇,该如何应对。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介绍历史人物时,就会凭藉史书上的描述,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形象,仿佛就像是身边的人物,活生生的在你面前,这样的做法有时会过于主观,但却是阅读历史最有趣味的一种方式。
2. 去了解这首乐曲的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曲式,我只所以称为结构,是把它比喻成为像作文一样的结构。作文要求文章的分段必须有“起、承、转、合”的作用,每个段落的篇幅和张力必须紧密的结合,文章让人读来才会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不至流于松散或冗长。 曲式就是音乐的结构,二段曲、三段曲、回旋曲、奏鸣曲、赋格曲、变奏曲、各种各样的舞曲,等等…..
同样的一种曲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曲式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把握乐曲的结构与内在的张力,何处是陈述主题,何处是主题的发展,何处是转折,何处是高潮,何处是收尾。 这就是结构。
3. 最后才是研究谱面上的音符与各种记号。 这里就包含了乐曲的标题、表情记号、速度记号、力度记号、分句和声部等等一切谱面上的东西。从乐曲的标题和创作年代,包括题献者,若能与音乐家的传记或生平结合起来,就能大概推想作曲者创作时的真实心境,就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故事。 也有的作曲家像莫扎特那样,即使生活艰辛,但从他的音乐表面上听不出来,除非深入了解他的人生,才会感觉到他那天籁般的音乐中透露着一丝忧伤。 而乐曲的声部与和声运用,就像是作文要讲究的修辞,有时平实无奇却隐含深意,有时华丽璀璨却轻浮夸张,作者的意图和要强调的主题在音乐中起起伏伏,就像一出戏剧,引人入胜。
以上就是我的建议,古典音乐中有庞大的乐曲,也有精致的小品,不一定每个作品都是那样复杂,复杂的作品也是一个个小部分堆积起来的,从小处着手,慢慢累积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知识,这种追求是无止尽的,也许要看个人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到何种程度,指挥家小泽征尔2002年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央视记者远赴维也纳现场采访大师,当记者问他作为站在世界乐坛指挥界顶峰的第一个亚洲人,有什么感想时,小泽谦虚的说:『我只是想试试看自己到底能够理解多少古典音乐而已』 。
|
-
Ozaw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