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16|回复: 20

演奏巴赫要注意:巴赫常用2拍子来结束3拍子乐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6 19: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巴赫常用2拍子来结束3拍子的乐曲

巴赫音乐中有大调、有小调,而常用同名大调来结束小调乐曲。

巴赫音乐有三拍系的、有二拍系的,而在靠近结尾处,常用2拍系来代替3拍系。但拍号并没有写明改变,所以演奏者要注意分析。

这样造成了拍子的转换的效果,或切分的效果。这是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大量使用拍子转换的切分效果。

典型例子:

巴赫《英国组曲No.5》的Gigue,结尾处,就是一只手变拍子,由3拍转为2拍,加强结尾前的紧张感。而另一只手似乎没有变拍子,这样形成了复拍子的效果,更加强了紧张度。手法比较前卫。

鲁特组曲第一号的前奏曲,结尾也是用2拍子来结束3拍子:

视频,1'41开始,乐曲由3拍子变为2拍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jcS-MgBmY&feature=PlayList&p=A3F54B95486E5D44&index=3

在巴赫的不少前奏曲、库朗特、吉格等乐曲中,都可见这种手法。
发表于 2007-6-16 23: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Q :Q 赞~~~:kiss: :kiss: :kiss:
发表于 2007-6-18 04: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哈哈,像我这样弹琴不学音乐的人,不分析还真没想过这样的细节。

感谢解说与视频!:Q
发表于 2007-6-18 11: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不仅Bach, 其实很多早期音乐以及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的结尾Cadence遇到三拍子都是两拍音加一拍休止符. 但并不是变拍子. (四拍子也有三拍音加一拍休止符) 我学音乐理论(皇家音乐学院系列课程)时好象没有听过老师有关变拍子的说法.
鲁特组曲第一号的前奏曲(BWV996)原谱没有看过 - 估计Lute谱翻译成五线谱也很麻烦, 只有冰岛吉他学校的改编谱, 结尾倒是三拍子, 但是很多演奏家自己的改编的Cadence都是两拍音加一拍休止符, 好象不应该理解成变拍子.

[ 本帖最后由 cyberninja 于 2007-6-18 11: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1: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cyberninja 理解错了。

你打拍子就知道了。三拍子是可以划三角形打,而2拍子是划四边形打拍。

2拍子的音符加个一拍的休止,还是3拍子,那不叫变拍子,打拍子时还是划3角。


巴赫三拍子乐曲临近结尾变为2拍子,而最后小节却往往又是3拍子的。


三拍子乐曲,不变拍号,怎样变成2拍子呢?

1)拍子重音,是通过新和弦来体现的。而弱拍,可以是经过和弦(两端声部是8度)。

2)下列节奏,拍号是三拍子的,而实际听觉成了2拍子,谱上看是切分。

*0*|0*0|*0*|0....ect.



实际上,在当代电视新闻形象音乐中,大量用7拍子(4拍+3拍),就是拍子变换,带来一种前卫的动感。

看下面list的前两首。

http://www.youtube.com/view_play_list?p=3DE73758742E39BC


雅尼著名的开场曲,也是用这种非对称的7拍子节奏。7拍子就是快速的(波尔卡+圆舞曲)不断交替。

如果按照传统的一种固定的三拍或二拍子来打节奏,就会发现有切分的感觉。这正是爵士乐追求的感觉。拍子变换与切分是可以等效的。
发表于 2007-6-18 12: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福田说,巴赫的某些曲取材于民间曲风有时候其三拍子实际上奏起来像二拍子.是一二~,[大约是1/4加1/2或1/4加2/4.]而不是一二三[3/4].反正是有类似的说法.比如他讲解巴赫的恰空提到过.
这要到德国去刨根问底.

这似乎是考古队的事.

现代人好像没这习惯.:L

[ 本帖最后由 12356 于 2007-6-18 12: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2: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1/4拍加2/4拍就是3拍子。

和我说的也不是一码事。

我说的实际上是现代作曲法的新发现,现代作曲法经常从巴赫那里挖出前卫的手法为自己辩护。

例如:12音序列,在巴赫高度半音化的赋格那里也可以见到。

就好比现代有人要干一件前卫的事,为了避免被指责乱搞,于是搬来孔子都说过如何如何的话。

其实巴赫的音乐是一个现代前卫作曲技法的宝库,还可以大量挖掘。
发表于 2007-6-18 12: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赫的音乐是一个现代前卫作曲技法的宝库,还可以大量挖掘"
说的对. 记得以前国内有位前辈说过: 现代作品中几乎所有的节奏型都可以在Bach的音乐中找到影子.
发表于 2007-6-18 13: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音乐也称他父亲.有个例子.比如平安夜的吉他伴奏,双低音.C和弦(543212)---这里的543212指第几弦源于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的音型有所类似.:)
发表于 2007-6-18 13: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bada 于 2007-6-18 11:46 发表
cyberninja 理解错了。
...
巴赫三拍子乐曲临近结尾变为2拍子

原来你说的是"临近结尾"处的切分, 我本来以为你说的是Cadence.
至于"临近结尾"处通过重音来变节奏, 那倒没注意过(听过Bach作品中有时有切分的感觉, 不过没注意是否结尾), 大概和Bach的东东弹得少有关吧. 现在想起来, 好象也不一定是临近结尾处, 不少地方都有. 比如BWV997 Prelude.
不过你说的BWV996 Prelude临近结尾处, 能举个例吗? 在倒数第几小节? 我没弹过不过记得老Joe弹过.

[ 本帖最后由 cyberninja 于 2007-6-18 13:42 编辑 ]
发表于 2007-6-19 02: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yberninja 于 2007-6-18 13:11 发表

不过你说的BWV996 Prelude临近结尾处, 能举个例吗? 在倒数第几小节?


是倒数第二小节: 1'41开始,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jcS-MgBmY&feature=PlayList&p=A3F54B95486E5D44&index=3

不过也不是每个演奏家都这么处理: 记得Stephan Schmidt就没有在倒数第二小节通过改变重音来改拍子. N. Yepes的演奏也没有(http://www.youtube.com/watch?v=F38_0L_NCFk)
Julian Bream的记不得了-要回去看一下.
所以用2拍子来结束3拍子乐曲的作法, 应该是演奏家自己的理解和处理. 当然楼主的话题可以给大家的处理多些启迪也多些Option.

[ 本帖最后由 cyberninja 于 2007-6-19 02: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4: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鲁特组曲第一号前奏曲

N. Yepes的演奏(http://www.youtube.com/watch?v=F38_0L_NCFk

在03'10''处开始,谱上是倒数第3小节开始, 那里不是演奏处理的问题,而是旋律切分形成的与变拍子的感觉。(到那个地方,用2拍子打拍就会有更顺的感觉。)


更有趣的是:

《英国组曲No.5》的Gigue,二段式曲式,3拍子乐曲,但每段结尾前5小节处,一只手的节奏就变为:

**0|0**|00*|*--ect.

以上0是休止符,*是音符。由于使用休止符,造成切分,变为2拍子的感觉。只是上面所写的第四个0实际用了两个弱起音代替。

但另一只手仍然是流动的3拍子。所以是节拍对位的感觉。
发表于 2007-6-19 04: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 谢谢分享. 那个小节你的演奏使用重音的变化突出了二拍子, 但Yepes的演奏似乎并没有突出, 三个拍子的强度差不多.
刚听了Julian Bream的录音, 就倒数第三小节来说三个拍子的强度也差不多.
你提到双手节奏变化造成的切分倒使我想起一首现代作品Christos Tsitsaros的Gallop. 英国组曲我只有No.2(BWV 807)而且是钢琴版的. 有英国组曲No.5的音/视频吗?

[ 本帖最后由 cyberninja 于 2007-6-19 05: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2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传两个图,英国组曲5的Gigue结尾, 英国组曲4的Prelude结尾.

应当能看得很清楚。3拍子怎样在巴赫那里变为2拍子,以及复合节奏对位。


感谢现代作曲家,发明了一些新的节奏理论,使我们有了新的观察方式。这印证了有新理论才有新观察,猜想与反驳.

在现代理论下观察巴赫,其节奏样式有了新发现,而反过来又看出,现代作曲家的许多前卫节奏写法,其实在巴赫那里已经运用自如,只是隐藏着等待后人发现而已。

所以有人说 "现代作品中几乎所有的节奏型都可以在Bach的音乐中找到影子"是有道理的。

英国组曲5的Gigue结尾

英国组曲5的Gigue结尾

英国组曲4的Prelude结尾

英国组曲4的Prelude结尾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20: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组曲4的Prelude结尾是全曲的结尾也是第一段的结尾。

通过这样的分析看来,以前的钢琴家都诠释的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2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特组曲No.1的前奏曲的结尾处,变节奏分析:
lute_1pre_ok.JPG
发表于 2007-6-23 01: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abada补充, 其实我听你的演奏时听出来了, 你在演奏倒数第三小节第二拍的那个diminished seventh chord时弱慢下来. 有两拍子的小节结束感. 由此产生变节奏的紧张感.
我在之前说的是: Bream/Stephan/Yepes他们演奏这个地方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两拍子的小节结束感, 而是接着向下一拍的minor third解决. 也就是说他们的演奏时的起伏和轻重并没有按图上红圈画着的处理.

其实个人感觉你突出变节奏的紧张感效果不错. 我以后也许会借鉴.

不象古典主义的严格和精确, Bach时代的音乐有很多节奏与和声上都留下想象填补的空间, 让后人自己去理解, 分析和处理.
发表于 2007-6-24 01: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下音乐史就可以知道,在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巴罗克的音乐中常常使用道这种节奏,叫做“hemiola”。往往是使用在终止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3: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14: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savarez 的帖子

不说hemiola,因为此词容易与浪漫派常用的三连音对二连音等混淆,就说 Polyrhythm,Changing beats and Shifting beats
发表于 2007-6-26 01: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bada 于 2007-6-24 13:29 发表
Rhythm in Baroque music:

http://www.rubinghscience.org/music/baroquerhythm1.html


很好的文章. 谢谢!
有关Polyrhythm, 这里有简明扼要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yrhythm
http://www.answers.com/topic/polyrhythm
有意思的是, 大家知道, 现在Polyrhythm应用最多的Jazz是受黑人音乐的影响, 有些人就去研究非洲的Polyrhythm:
http://www.ancient-future.com/africa.html
其实变节奏, 切分等pattern也不仅在黑人音乐中能找到起源, 在巴罗克时代也是一样有源头的. 应该是人类的音乐的共性吧.
具体到在分析某乐曲时需要判断作者的原意图是否变节奏, 从而决定自己的处理包括phrasing和强弱. 遇到模棱两可的, 或不明确的地方,  还是要具体分析. 比如BWV996 Prelude, N.Yepes/Julian Bream和我们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 这就象某些隐藏的和声一样, 给予后来的演奏者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2-3 07:15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