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之神
UID387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29124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2-4-21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发表于 2007-8-12 10: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吉他大师塞歌维亚曾说:“我爱秩序、均衡和清澄”。与塞老所说一致,塞老的吉他音色也的确具有鲜明的“清澄性”。我认为好的古典吉他的音色(质)首先应具有“清澄(澈)性”,即发音要清澈、清脆、圆润,即琴声要干(纯)净、透明,杂音应降到最低,就好比“荷叶上的水珠”(朱伟老师比喻)。“清澄性”是颗粒感(发音清晰)的基础,而颗粒感又是穿透(传远)性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清澄性”是古典吉他音色的基本要求,古典吉他左右手技巧(特别是右手运指)训练应该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若刚开始习琴时就一味追求发音的“力度”和“结实”(即大音量),既容易导致肌体的紧张(主要是右手掌上下晃动、右手臂牵动等),又发不出清澄的琴声,走上技巧训练的岐途。这和不顾音色美片面追求快速演奏是一样错误的。
而要发出具有“清澄性”的古典吉他音色,关键是要做到右手指要非常柔软,用力要柔和,手指触弦要非常轻柔,拨弦动作则要干脆、利落,发力点是指根关节,绷弦的方向是音孔深处(而不是平行于面板,更不是往面板外拉弦),每次用力绷弦之后手指要立即舒展(特别是大关节要完全打开),右手指在“绷弦”前有一个瞬间的“安置”(即触弦)动作,要贯彻“右手二次发力”拨弦的原理。
古典吉他右手技巧基础训练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和巩固右手各指的独立性,使之能轻松自如地弹出清澄(澈)、清脆、圆润的琴声。所谓右手指的“独立性”就是指每根手指(除小指外)都具有单独有力地拨弦的能力,各个手指不互相牵扯;具体要做到
第一、该用力的部位要会用力。
第二、该用力的时候要用力。
右手指根关节是拨弦的力点,右手指触弦后,整根手指要瞬间发力绷弦;而中、小关节不能主动发力拨弦,只是跟着指根关节摆动,配合、辅助拨弦,中、小关节主要起“力的传递” 和“抬指”的作用,把大关节的力传递到指尖,同时避免手指在拨弦之后碰触到邻弦。
第三、不该运动的部位要保持静止。
第四、不该运动的时候要保持静止。
右手拨弦时,要脱掉手臂的力气,手掌不能上、下晃动,手臂不能牵动;身体其他部位如肩膀等都处于完全松弛的自然状态,不需要费力,整个身体要自然、轻松,不能有累的感觉;绷弦之后整根手指要立刻松开并自然舒展,且要完全放掉力气,手指不能再保持卷(收)缩形状,特别是大关节要完全打开(这一点是保证大关节发力的关键),没有参加拨弦的手指则要处于自然松弛状态,不能受正在拨弦的手指牵连也跟着乱动。
右手指要“斜”、“侧”拨弦。所谓的“斜”,就是指右手指与琴弦要行成45——60度的角度;所谓“侧”就是指要用指甲的侧面触、拨弦,而不能用指甲正面触、弦,因为指甲正面触、拨弦会产生指甲杂音,且音质单薄,右手若与琴弦垂直的话则必然会出现指甲正面触弦情形,所以右手不能与琴弦垂直。
靠弦与不靠弦奏法是根据手指松(开)弦后的动作不同所区分的两种不同的离弦动作。绷弦后手指触靠在次弦上就是所谓的“靠弦奏法”,反之,绷弦后手指不触靠在次弦上就是所谓的“不靠弦奏法”,二者在离弦前的手指动作(如上所述)是没有区别的;靠弦与不靠弦的另外一个小小的区别是靠弦时手腕离面板更远一点点(以便于绷弦后的手指出来,否则,绷弦后的手指会卡在琴弦之间)。有的琴友在弹琴时,靠弦时是一种手型,不靠弦时又改换一个手型,这样不利于演奏时靠弦和不靠弦之间的连贯转换,严重妨碍了右手的稳定性,正确的做法是,不论松弦时手指靠弦或不靠弦,拨弦的手型只有一个,这样才便于演奏时靠弦与不靠弦之间的连贯转换,有利于右手的稳定。 在实际弹奏中,右手最常见的毛病有:
(一)、右手腕弓形弯曲不够,手腕内侧紧挨着面板
(三)、只会一次性发力拨弦,只有“打(敲)”弦动作,而没有“绷弦”动作,不知道在触弦之后才第二次发力绷弦,因此,往往发力过早(就象“打棍子”那样在手指动作之前就开始发力),产生明显的击弦杂音。正确的发力方法应该象“抽鞭子”那样在手指动作终了时才瞬间发力(爆发力)压弦,是“后发制人”而非“先发制人”;
(四)、手指一碰触到琴弦就马上滑开了,“绷弦”动作不到位,大关节没有充分合拢(收缩)。正确的绷弦方法是手指(主要是大关节)一定要向琴心方向用力压弦,直到手指不能再压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