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吉他爱好者致《吉他之友》的一封公开信 (转贴)
--------------------------------------------------------------------------------
风风雨雨十年过去了,《吉他之友》迎来他的十岁生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赞美祝贺之词不绝。作为一个吉他爱好者,在这重要的日子里,总不能默默无闻吧,也要搜索枯肠想想《吉他之友》的好处。《吉他之友》的真正好处大家已经说过(头)了,还有其他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现列举如下:
一、这是一本很谦虚的杂志,明明还是"电倍司之友"、 "萨克斯管之友"、"架子鼓之友",但是他只说自己只是"吉他之友"。
二、《吉他之友》造就了中国一批伟大的人物,比如说,封殷飚先生为"中国的塞戈维?quot;、还有一大批"著名演奏家"等,大大鼓舞了神州大地的吉他爱好者,因为既然有"中国的塞戈维亚",那么大家还不努力争取"中国的索尔"、"中国的塔雷加"、"中国的阿瓜多"……之称号,是啊,没有他们的册封,真的还没有人敢将殷飚先生和塞戈维亚联系起来(除了肚皮有点那个意思)。不过话得说回来,要是得到这个封号需要"赞助费"的话,我们可是没有殷飚先生有钱。
三、这本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吉他杂志,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以中国现有的广大农民为对象,办成农民们喜闻乐见的一本杂志,至于什么艺术、层次,农民不喜欢,当然吉他之友也就不能追求了。民意不可违啊!
四、《吉他之友》解决了一大批下岗琵琶演奏家的就业问题。在民乐不甚流行的今天,琵琶演奏家终于找到出路了--把吉他当琵琶弹,结果,广大农民群众一片叫好,于是他们就成了《吉他之友》的领导核心人物了。其实,他们还有一条路可以走一走,用琵琶弹弹吉他名曲,可以立即以民乐改革者的身份君临民乐界。晚上还可以拿琵琶到姑娘的窗前弹小夜曲求爱,多浪漫!
五、吉他之友的权威们精心编撰了《吉他考级曲目》,猛然发现被称为近代吉他之父的塔雷加没有作品入选,这样可不行,人家会以为他们外行,于是他们就临时将索尔的《嘉洛普舞曲》"调拨"给塔雷加先生了。真是有大将风范!
六、权威们力争使中国的吉他事业位居世界一流。拼技术吧,怎么也拼不过陈志老师的学生,国际大赛上出头是没有份了。但是怎么也不能让上海人丢面子啊!权威们发现国际最通用的考级曲目只有八级(陈志老师编的也是),终于有了突破口啦,于是,他们立即搞了一个十级制(当然少不了还要编入他们的绝活--琵琶曲),怎么样?还是老子天下第一吧。为了严格把好琵琶味这关,在定级考试上,一位"琵琶风吉他演奏?quot;一夫当关,英勇无比,深怕弹得太"洋味"的人混入中国(上海)吉他界。
七、《吉他之友》首脑之一的马志敏先生是我们知道的吉他界名流当中最有学问的一位了。他熟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深谙"窃书不算偷"的道理,并灵活应用于吉他名曲改编之中。最近他推出的《佛拉门科风爱的罗曼斯》即是该原理应用的成功典范之一,窃法国居梅的改编为己有,实是雅贼也!这实在不能责怪马先生,为了中国的吉他事业嘛!大家要是把他说急了,他再回去弹琵琶,那中国又多了一个下岗人员,吉他界也失去了一个精英,后果太严重啦!自己窃曲不要紧,为了使该原理国际化,还帮外国人的忙,比如说,《卡伐蒂娜》的作者原是麦尔斯,《吉他之友》在第二届吉他夏令营的节目单上就把它窃送给约翰威廉斯了(这下估计不止马先生一人干的)。我想,约翰威廉斯要是知道了,肯定要感动得涕泪交加,连呼《吉他之友》够“哥们”。
八、《吉他之友》的领导们善于突破吉他的极限,扩大社会影响。比如说吉他是一件室内乐器,他们偏偏就是不信邪,人定胜天嘛!就是要将古典吉他搞到全国各地的广场上演奏。结果当然是很好啦,围观的民工黑压压一大片,取得了良好的"热闹的"社会效应,至于艺术效果,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顾不上啦!
写到这里也该辍笔了,因为好处实在列举不完,再写下去恐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其他的好处要是有人想到了,别忘了告诉全国的吉他爱好者。顺便告诉大家,对这本杂志,对这个组织一定要有信心,他们一定会将这些优良传统保持下去的,哪一天这些传统没有了,“家祭勿忘告乃翁”。
[此贴子已经被管理员于2002-11-12 10:24: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