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诗人
UID45024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2802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3-8-2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故事梗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北京,胡同深处的大杂院里刘涛和项峰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项峰的父亲在部队工作,母亲和姐姐成了项峰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在那个娱乐方式极度贫乏的年代,入夜时分,能爬上房顶听听收音机里的电影插曲,是项峰和刘涛课余时间最好的精神享受。
一天晚上,项峰和刘涛照例爬上房顶,陶醉于收音机里的电影插曲时,无意间发现班上新来的兰兰同学也住在他们这个大杂院。兰兰的父亲是位吉他演奏家,从兰兰搬过来那天起,大杂院里就时常有美妙的音乐响起。兰兰爸弹奏的乐曲,给项峰带来美好享受的同时,也让项峰对于这种收音机里面未曾听过的音乐产生了兴趣。从那以后,项峰每晚都翻过院墙,到兰兰家的窗前偷看兰兰在唱片机传出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
项峰对兰兰的照顾,赢得兰兰的好感。但刚刚开启的友谊,随着兰兰和他爸爸一起迁往外地而告结束。临别前,兰兰送项峰一张他最喜欢的唱片,作为友谊的见证。
兰兰走后的差不多十来年间,项峰“听”着触摸唱片感受来的音乐走进了高中。这期间,项峰每次都会陶醉其中,甚至为之落泪。一次,项峰在*场上看到如今已经亭亭玉立被同学称为“冰美人”的兰兰。原来,兰兰随父亲又搬回了北京的家,两个人重新成为同学和邻居。十几年后再相聚,项峰发现自己爱上了音乐,而兰兰则爱上了他。
项峰翻院墙过来偷听音乐的事最终被兰兰爸发现。在兰兰的帮助下,兰兰爸答应教项峰弹吉他,前提是学习弹琴后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查琴”斗胜。在兰兰爸悉心的教授下,对音乐有着良好悟性的项峰进步很快。兰兰爸外出采风期间,将兰兰托付给了项峰,由项峰照顾兰兰,给体弱的兰兰抓药熬汤。照顾兰兰的日子里,爱情在兰兰的心里疯长。
为阻止一群社会青年对兰兰的纠缠,项峰违背兰兰爸的教诲,答应与他们“查琴”。在去找项峰的路上,兰兰体力不支病情发作。获得“查琴”胜利的项峰赶到兰兰身边时,兰兰已经奄奄一息。在兰兰的床头,项峰含着眼泪弹奏了兰兰最喜欢的那支和弦曲子。美妙的琴声中,兰兰流下一行眼泪,离开了人世。兰兰去世后,胡同里的一溜老房拆迁在即。一段青春往事从此被拆迁的废墟埋葬,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却永远不会停止。
电影是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最后的和弦》作为片名,在贯穿始终的委婉动听的小三和弦背景音乐下,讲述了一段几乎是我的同龄人的青涩的青春回忆。那段时光美好而又苦涩,说它美好是因为青春时光的奋斗和追求;说它苦涩是因为受到了太多的磨难,但不管是美好还是苦涩都是我们永远都不会丢失的一笔财富。不得不承认影片创作者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年青人的生活状态了如指掌,而且进行了几乎没有任何夸张和渲染的真实的描述,影片的画面优美、演员的表演真实。
灰色的墙、灰色的瓦、灰色黯淡的院落,灰色的衣着、以及有些灰色的脸孔甚至于贯彻始终的灰色的背景,可是在灰色中让人看到了不可遏制的希望和美好,那是一种要破胸而出的年轻人的欲望,里面有爱情也有对于一种爱好的执着追求。
看完影片,眼睛涩涩的。依稀回到了年轻的自己,掐指算来,他们应该是我的同龄人。
那个叫兰兰的女学生,看到她就像看到自己少年时代曾经的同桌,她美丽善良却美而不妖,犹如一场夏雨过后的纯洁的荷花,袅娜而又清爽,让人眼前一亮;因为病痛让她更为早熟,在青春年少中,她爱上了那个照顾她向她父亲学琴的幼时玩伴;为了爱她最后甚至献出了自己多灾多病的生命。而那个男孩也许是因为一心扑在学吉他上,居然对这一切都一无所知,等到他明白过来时,一切都晚了。
他们的爱情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让人唏嘘的,他们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真的拉过一次手,而当女孩要求男孩亲她一下时,懵懵懂懂的男孩居然因为要回家而拒绝了。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真实而又朦胧,渴望却又不太敢越雷池。
当男孩在最后时刻为女孩弹奏着她最喜欢的和弦的时候,几乎落下了酸楚的泪。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回忆,曾经走过,有些相似甚至是几乎相同的人生历程。
很好听的音乐,很纯洁的感情,喜欢里面的演员,憧憬爱情,陷入那种浪漫的氛围,怀旧,以及情窦初开的过往和学生时代的真实感受。。。。。。可惜这么好的电影却不能进入到影院,如果没有电视,也许就错过了,那将会是最大的遗憾。
片中引用的大量的古典吉他曲,还有早期的校园民谣,还有飚琴。让人深切感受到八十年代初期小青年们清纯的爱情故事。
吉他曲也不错,没有任何其他配乐,跟片子本身一样青涩,配合得恰到好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