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琴魔
UID1587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15224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2-1-23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遗忘巴赫 音乐还剩下什么
文:李瑾
画面一:
5月下旬,“2005北京现代音乐节”邀请朱丽亚音乐学院作曲教授菲利普-拉瑟尔(Philip Lasser)做了题为《重返巴赫精致风格---美国音乐中的当代趋势》大师班专题讲座。菲利普先生特别将自己的新作《根据J.S.巴赫创作的十二首变奏曲》(Twelve Variations on a Chorale by J.S.Bach) 作为例子,来诠释分析巴赫对于历代作曲家创作的影响。十年前他将巴赫的复调系统性地引进朱利亚音乐学院的教学时,选修课程的有几个人。十年后的今天,选修巴赫复调课程的学生已经从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人以至到现在的几百人,而且选修巴赫复调课程的学生,从作曲专业扩展到了表演以及相关理论专业。今年夏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聚集到了拉瑟尔先生在巴黎的复调教学大师班夏令营,拉瑟尔的巴赫复调课程如今已经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
画面二:
7月8日,以色列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阿米-马利尼给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6位研究生上了最后一次帕勒斯特里纳复调和配器课。这也是他义务来中央音乐学院执教一年后的最后一节课。在课堂上,他将自己2000年为纪念巴赫250周年创作的《十二首前奏曲与赋格》(Twelve Fantasies For Piano in Prelude and Fugue Form) 作为实例在课堂上为学生一一讲解。马利尼遗憾地说:“可惜的是,我的这次早期复调作曲教学试点时间太短。以色列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帕勒斯特里纳复调课程需要五年(两年帕勒斯特里纳复调和三年巴赫复调)的时间才能学完。我所能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值得注意的是,选修马利尼复调和配器课程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从去年的五十多人,如今仅留下了6位学生。马利尼自嘲到:好在课堂上没有剩下我自己... ...。
难道说,巴赫在中国已经被遗忘了?
无独有偶,在现代音乐节所提交的50多篇国内音乐院校的和声理论论文中,没有一篇是论及巴赫的。主调和声思维源自巴赫,而中国似乎不太需要巴赫。在追逐欧美“新锐”和“前卫,先锋”为时尚的今天,巴赫似乎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被“束之高阁”。“我讨厌巴赫”如今已经成为不少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的共识。演奏专业的学生是“不得不演奏巴赫”,个别学作曲的学生甚至认为,谁要是拿巴赫风格来创作“那就是老朽... ...”
而他们真的懂巴赫吗?
“不学巴赫,不了解巴赫,就不可能是一位合格的音乐家。”菲利普和马利尼先生对此异口同声。两人同在东、西中美两个最高学府进行巴洛克早期复调的教学试点。但其结果对比却如此鲜明和强烈,的确让人难以置信。
是巴赫太过逻辑思维的创作方式,让中国的学生望而却步?还是中国音乐教学体制出现了什么问题?
中国教师如是说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秦文琛,教授复调多年,他认为,国内作曲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不仅仅是对复调课程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似乎对任何课程都没有什么兴趣。
国内音乐学院目前的复调课程的课时为一年半,但严格对位的帕勒斯特里纳教学仅为整个复调课时的三分之一,接下来的便是自由对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调教学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在于没有能够引进风格复调教学,即从中世纪时期的严格对位、帕勒斯特里纳、再到巴赫、古典、浪漫、直至现代复调,进行各个时期的风格复调教学和训练。据我了解,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复调课学时要花费6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复调教学是一个半学年。但是,上海音乐学院很早就引进了风格复调教学。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认为,作曲四大件中,最难教授的课程就是复调了。”
作曲教学是否应当知难而退?
马利尼认为,学生的状态也一定程度地折射出教学体制问题和教学的状态。“如今学习作曲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得已的次要选择,也就是说,没有演奏才能的人,才会选择指挥,而没有指挥才能的人,最终会选择作曲,这已经不是中国作曲教学存在的问题,欧美音乐学院也存在这种现象。照理说,作曲系的学生也是应当是各个方面掌握最突出的学生,无论演奏技术还是理论作曲技术方面。不掌握巴赫,就不可能学好作曲,也不可能学好演奏。而且,复调学习需要做大量的习题,而这恰恰是中国作曲系的学生完成的最差的一个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