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师傅
UID897641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1092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8-9-4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一 、摇滚乐的产生
1、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年战争才结束。再看50年代以后,5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恰好在50年代,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约1954~1956年期间),唱片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 \\"翻唱版\\\"的出现。\\\"市场交叉\\\"是指原来在一个市场发行的唱片,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有些歌曲在节奏布鲁斯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时在波普(指当时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续)榜上也倍受欢迎。看到这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交叉情况,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据正流行的节奏布鲁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导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现。这个时候,原来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倒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了。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这个名词却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 re Gonna Rock ,We\\\ 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3、 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美国的种族隔离一直很严重,在住宅区、学校、教堂和各种社会设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开的。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黑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语言、服饰、舞蹈和音乐。节奏布鲁斯像其他黑人音乐一样,拥有自己的群体。它被称作\\\"种族唱片\\\",与白人音乐市场是分开的。
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它还保留了黑人音乐即兴演奏的传统,合奏时仍然采用可以不断反复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与和声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种族唱片\\\"的称呼。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1908~1975)、乔·理京斯(Joe Liggins)等。节奏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的摇滚乐,好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70年代,节奏布鲁斯与福音歌(Gospel)相结合之后,使它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乐都带有一股浓烈的节奏布鲁斯气息,特别是索尔音乐(详见索尔音乐部分)有时和节奏布鲁斯几乎难以区分(如马文·盖伊、杰克逊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后,节奏布鲁斯融进了更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变得更加商业化。比如当今的节奏布鲁斯,好多都已经失去了原有布鲁斯的特征,而强调反拍的律动成了它的主体,有时偶尔在演唱中还能找到几个由滑音而带出的布鲁斯音符。像近几年出现的所谓的节奏布鲁斯歌手白兰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莱恩·麦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乐,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节奏布鲁斯了,如果硬要从理论上分析的话,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被商业化了的,被流行音乐市场漂白过的节奏布鲁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节奏布鲁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两首格莱美获奖作品: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给我一个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进流行音乐成分又保持布鲁斯特征的现代节奏布鲁斯佳作。节奏布鲁斯作为摇滚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它在影响了摇滚乐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使其变成了当今流行乐坛最受宠爱的乐种之一。
叮砰巷歌曲(Tin Pan Alley)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大多数人所听的流行音乐\\\"波普\\\"(POP)就是叮砰巷传统风格的延续。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摇摆乐的影响。叮砰巷是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第五大道与百老汇街之间)。从19世纪末起,那里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弹琴,吸引顾客。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塌,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为\\\"叮砰巷\\\"(或译为\\\"廷潘胡同\\ \")。叮砰巷不仅是流行音乐出版中心,也成为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从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
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所创作。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点。从内容来看以爱情为主,充满浪漫情调,或略带怀旧、伤感,或比较欢快、风趣,不管国内外发生什么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好像美国人都在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从表现形式来看,歌唱性的旋律、不复杂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有时也出现变化和弦和乐句之间的转调),大都采用\\\"节歌-叠歌\\\"(Verse- 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例18)。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职业歌手按谱演唱,讲究声乐技巧,有乐队或小合唱队伴奏,经常采用弦乐群作为伴奏的背景音色。如当时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劳斯比(Bing Crosby,1904~1977)、富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1915~1997)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为主。叮砰巷歌曲流传的范围主要是城里的白人,很少扩展到黑人或下层人民中去。50年代摇滚乐的出现,使传统的叮砰巷歌曲在整个流行音乐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有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1888~1992),代表作品有《白色圣诞》(White Christmas);科尔·波特 (Cole 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与黑夜》(Night and Day);杰若米·科恩(Jerome Kern,1885~1945),代表作品有音乐剧《老人河》(Old Man River);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02~1979),代表作品有音乐剧《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蓝月亮》(Blue Moon);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代表作品有《夏天时光》(Summer Time)、《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究竟什么是摇滚乐呢?
长头发、皮夹克、破了洞的牛仔裤……也是,也不是;
吉他、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
年轻的自由、荷尔蒙的冲动、离经叛道……也是,也不是;
节奏、歌词、旋律、梦想、真实、感觉、狂野、信仰、力量、愤怒……也是,也不是;
……
这些都不是摇滚乐,也可以说都是,那么究竟形而上的具体的摇滚乐定义是什么呢?在我现在看来,提出这个问题就好像是给自己下了个套,就像有人傻到一定要问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世上有没有真正的爱情一样。因为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一直以来都没有!每当你发现好像只差一步之遥就要接触到真理的边缘了,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又冒出来了一个岔路,你只要往前在迈一步,就是真理,可这岔路却把你引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于是你的思考又要从头开始了。
历史如是说
历史上第一首被打上摇滚烙印的作品是美国的白人音乐家Bill Haley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录制的《整日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那个时候的Bill Haley穿着笔挺的西装,而且还打着领带,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如果这样的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或者站在现在的舞台上演唱这首歌,一定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在唱摇滚,可偏偏历史把它定义成第一首摇滚作品。这也没什么奇怪,原来人们还觉得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原来人们还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呢!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时代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这样说来,其实任何具体的定义似乎也都是相对的,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认识领域也在不断地随之拓展、改变。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这需要描述的准确、精练。而世界上最容易的也可以说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认识程度给出一个概念。所以很早以前,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头长发加上皮夹克就是摇滚。然后有人认为,摇滚就是吉他上的SOLO,贝司上的低音,架子鼓上的节奏。现在有人说摇滚是一种精神,可是,也有人说这些都不对。于是带着越来越多的疑惑,我开始翻看有关著作和资料,找到了下面一些所谓的摇滚专家们所给出的定义: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遐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的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之伪善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而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重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理查德·戈尔德斯坦在《摇滚之诗》中则认为,摇滚最重要的特点仍是对青春活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美国黑人音乐家Chuck Berry用他的作品给摇滚乐下的定义,这同样是一首50年代摇滚乐诞生初期的作品Johnny B,Good。它讲述了一个弹吉他的年轻人走向成功的故事,它以叙事的手法给摇滚乐加上了一个十分诱人的光环,摇滚乐可以让一个普通人走向成功与辉煌。这个普通人可以没有任何的乐理知识,不懂音乐,只要他有理想,只要他勇敢地把自己心里想的唱出来,只要他愿意。另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发射给外星生物的一艘飞船上,这首歌还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被刻录在一张光盘上,用以表达地球人的文明成果。
当局者如是说
[中国的文字真的很有意思,这里的当局者当然并不是政府当局的意思,而是“当局者迷”的哪个“当局”。]
具有中国特色的摇滚到底是什么?我们来看看中国摇滚乐圈内外的人士的说法,也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人说摇滚是一种精神、是反叛,有的则说是一种自我的宣泄和表达,有的说是自由,有的说是愤怒,有的说不清楚,还有的则认为摇滚只是一种音乐形式。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给摇滚下定义真的很困难,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
这个问题太大……真的是太大了!到现在其实也很难给它下个定义,尤其是在中国用中文下个定义,因为大家都会说你这么说 是什么意思呀,那么说又是什么意思呀,我看我也别给摇滚下什么定义了,反正,它就是一种音乐形式。至于对我来讲,它的意义就是,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音乐影响了我的人生,给我了很多心灵的撞击。
超载乐队主唱:高旗
喔,天哪,这,这个,(给摇滚乐下定义)我有点不敢!我做了十几年,可以说我做了二十年音乐,我花了十年学习民族音乐,又花了十年接触摇滚乐,实话跟你说,从去年起我开始做世界音乐。我不敢说我非常清楚,但是起码我能感觉到我悟出了一些道理,这就是我得到的。我觉得首先摇滚乐是一种反映,最主要的是反映出你的精神状态,你的一种生存状态。可以这么说,你的这种行为,音乐跟你发生关系,融入你生活当中,触摸每一分钟。我觉得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眼镜蛇女子乐队鼓手:王晓芳
这个定义我怎么能下呢?我没到那个级别呢!这个东西……还是不能下定义。就好比说举办一个摇滚乐比赛,谁得第一名,谁得第二名,我觉得这是一个没必要的事,是一个特滑稽的行为。所以说这个定义没法下,我们只是做音乐。如果这个定义一定要下的话,ROCK这个东西就是说……我还是没法说出来。
译乐队吉他手:讴歌
模糊、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摇滚的多元化。从关于摇滚的所有定义、专著或者乐迷感觉当中挑选一种当作摇滚的概念,无非是一种盲从;而从我们的经验和认知当中来自造一种定义,也至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任性。其实在我们做说到的很多摇滚乐手之中,这样的说法也不在少数。
其实那时候,我对这个概念也不是很清楚。我非常喜欢的是Heavy Metal,
那时候我们想到要做这样的音乐。那时侯乐队起名字,为什么叫黑豹乐队,也跟当时我们的想法是有关系的。
黑豹乐队吉他手:李彤
作为我们来讲,摇滚乐一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而这种力量对我们来讲,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有的一种责任,尤其是我们这些受过正统的音乐学院教育的人,我们的音乐都要有一种方向,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的音乐那样,就是随意地玩——我就是说我自己。我们都是有为什么的,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就我们做音乐的初衷来讲,就要做成一种有力量的,健康的音乐。
轮回乐队主唱:吴桐
我觉得就是自我的一种爆发和一种体现,而且是真实地反映自己的那种能力、能量,就是很真实。
译乐队及二手玫瑰乐队贝司手:陈劲
我觉得算是一种对人的挑战吧。喜欢上它的人不容易,尤其是在中国。它可以说像是一种血液一样融在你身体里面。我对它没有什么意识,我也不去考虑什么,我怕我一旦考虑清楚了我就不会去做了,也可能有太多的实质性的东西我也在回避,因为确确实实这么多年来走来,太苦了。
黑豹乐队主唱:秦勇
“一旦考虑清楚了我就不会去做了”,这真的是一种很有趣的说法,就像爱情(很奇怪,不自觉地我又拿爱情来比喻了,摇滚和爱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等到都清楚了,要么就是该分手,要么就是要结婚了,真正热恋中的人往往是找不着北的。如同任何一个稍微接触过摇滚的人都会感觉到的那样,摇滚固然首先是一种音乐,但这种音乐之中并不存在什么完整的音乐要素可以使人有绝对把握将它同其他;音乐形式完全区分开。它的节奏、乐器、音量、旋律、声音都可以从其他音乐形式中找到,但这些四处存在的要素的组合形式却可以使人们断定某一首作品是不是摇滚。有句话放在这里表述或许比较恰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意会有时候也不完全取决于音乐要素,毋宁说更多地取决于历史,取决于摇滚包容万象的气概,取决于崇尚摇滚者的信念。有信念产生精神,在中国摇滚圈里,认为摇滚就是一种精神的也是大有人在。
现在,说实在的,要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我觉得不可能,我是这种看法。从我的理解来看,我觉得摇滚这种东西,就是一种精神。
原七合板乐队成员:文博
我觉得摇滚跟重要的是精神。因为在音乐上面当然也会做得很漂亮,真的有很多摇滚的音乐都做得很讲究,但是通常在摇滚里面节奏和声,旋律都非常非常简单,因为这三个东西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词,是一种精神。
原七合板乐队成员:杨乐
文博、杨乐算得上是中国最早一代的摇滚人了,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而他们的观点却和唐朝乐队的前吉他手郭怡广,这位从小受美国教育的美籍华人有着惊人的相似。
摇滚就是一种精神,这话很多人都这么说,我觉得不用想得太多,知道摇滚,就是骨子里那种知道,你不用解释是什么东西,反正我听音乐。这是摇滚,这不是摇滚,我没有一个很严格的区分。
唐朝乐队前吉他手、创始人之一:郭怡广
我觉得在精神上,对于我来说是,音乐并不重要。我觉得其实就音乐来说,它只是个载体,就像文字一样,它就是一个载体。但是音乐跟文字一类东西有些不太一样,就是音乐给你的空间。对我个人来说,之所以我会选择这个东西,是因为空间会很大;文字一类的东西都相对具体,有的时候呢,写的东西,可以让你……可以给你……一种感觉了。
中央音乐学院教师、音乐人:王勇
郝舫在他的摇滚专著《伤花怒放》中有这样一段评述:“如果说90年代之前的中国,摇滚还只是崔健独立的呼喊,是青年们从《伊甸园之门》出发萌生的向往和想象,如今,它却响彻在每一家舞厅、每一部随身听,探头于每一家电台、电视台和大报小报,甚至成了最大众化的口头禅,成了任何一个时髦青年表明自己不曾落伍的口头招贴。”但是到了21世纪,那些曾经以摇滚为时髦的口头标帖的年轻人都已经长大了,或许他们是大名鼎鼎的老五,就已经把摇滚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
我当时听到吉他声的时候是一个回头,现在是有好几个回头,这个声音大家都在找,可能这个声音能把一些问题解开。还有一些人是不服输,还要自己去亲临现场,来实践这种摇滚。我看我自己听了摇滚以后到底解开了什么样的人性,找到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这都是人们实验的一个过程。摇滚乐目前在中国来讲已经有了一些根基了,花盆快要建立起来了,就差在这里开花了。土壤大家都在做,包括我们现在的谈话,就是一种土壤,与媒体的沟通和介绍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每天浇灌的营养。
原唐朝乐队吉他手:刘义君(老五)
我觉得要给摇滚乐一个定义是很难的事情,可能从理念上讲应该有他自己的一套东西,还是一种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生活的方式,或者是自己生活的一种态度。其实我当初做摇滚乐的时候完全是模糊的,并不是先有概念才开始做这样的音乐。是十分自然的开始,或者说有概念也是这样一路走下来的一种体验。我觉得摇滚是一种革命,是文化和音乐领域的一场革命。
唐朝乐队鼓手:赵年
说到革命,记得The Beatles乐队就曾经有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叫做《革命》,如果说把摇滚与人性和革命联系在一起有些言重的话,那么骅新所说的,就是一个摇滚老同志的真实感受。
摇滚乐就是自己要过足瘾,然后你要考虑别的,又有点商业的,又有点虚荣的,又有点对自己那种自恋的。但是我不是说了吗,早晚环境会告诉你,你是干什么的,你要*什么吃饭。你要过足瘾的话呢,摇滚乐带给你的东西,你自己会感到幸福的。
摇滚歌手:骅梓
我想就是自由,对我来讲。
摇滚艺人:秦齐
那时候好像根本就没有想更多摇滚乐本身是怎么样的。那时侯唯一可能想过的,可能只有崔健。他会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写进歌里去。其他人都没有想过自身音乐要提高到什么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