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办公室里的我突然觉得无限恐惧,好像离文艺越来越远了。
现在的我每天还是听一些东西(地铁里和办公室里),但已经更多的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心底的冲动,最可怕的是,听到以前狂迷的AC/DC、DeepPurple之类,已经不会再跟着摇头,真的感觉摇不起来了,也可能后来跟着Ben琢磨了一阵电子的原因,反而对Lounge、Vocal House这类淫荡的东西愈发有感觉,上两个月一张jazzmor听了N遍,再之前迷日系的cargo、再早就是晚期的bb.king和fourplay什么的。是年纪大了摇不起来了?还是jazz一直在心里存在。琢磨不透,不想琢磨。给我几首Lady Gaga照样听得开心(她东西不错,毕竟受了queen影响的)。活着嘛,干吗老较劲呢,毕竟像Zakk那样NB的真男人,自古也没有几个。
总之,摇滚这两个字,很久没有在眼前浮现了,以前我给自己定义为摇滚青年,看不起这,看不上那,慢慢地发现,我看不看得起,干人家鸟事,人家照样活的挺好的,开好车住大房满世界飞,我算老几?人家有资格来一句,文艺值几个钱?我这样的总不能说,操,你那公司值几个钱?你有那几百号员工很拽啊?你上市了了不起啊?......这就改骂街了,没意思。凭心而论,树业有专攻,人家能做成这样是人家的本事,我们这号人,口口声声要职业化做音乐,能有那魄力去做,有信心做好的,能有几个?每天不想着把东西做好,老是去抱怨大环境、抱怨场地、抱怨经理人、抱怨观众......已经近似变态了,变态的人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BrainFailure的肖荣说了,第一,要自己养活自己;第二,别有怨气。
经历了这种思想转变后,不知道自己是SB还是NB了,我现在给自己的定义是二逼文艺青年,这个词多形容那种心里有梦,又不敢放手去干,还动不动拿来说事儿的人,形容我,贴切。每天早上只是机械的起床,洗漱、赶地铁、买早点,坐办公室看领导眼色。看着家里陪伴多年的Zakk LP、Emily SG,一张张的CD、一本本的教材也只是无奈的转身,那种弹到琴上都带着体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更别说那一大堆的德语英语小说。
以前国外的日子其实挺单纯,上课,下课回家练琴,看书,认识的人多半就是同学,和玩音乐的。没那么多事。回国了,认识人多了,融入社会了,杂七杂八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多事。家长忙着唠叨,老同学都忙着结婚,海龟们忙着臭NB, 搞文艺的忙着**……方方面面鱼龙混杂五花八门的人和事,光想想就烦。尤其在北京这个所谓的文化中心,披着文艺这张皮的人满大街都是,真正有这份心的人不知道有几个。其实原因很简单,文化产业,要产出的,要捞钱的。中戏北影广院现音,能歌善舞能弹能唱能演能脱的人论堆搓,加上铺天盖地的各类媒体,演艺公司,经理人,各类片厂现场工作室……复杂程度令人咂舌,谁想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路,难;处理方方面面关系的精力,大大超过了对文艺本身的付出。文艺的单纯性更成了一个笑话。真的感觉这圈子里什么人都有,想进去就得什么人都接触。
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后,心态反而彻底平和了。乐队要玩班要上,没时间练琴挤时间,苦一点,心里踏实。听音乐已经是跟吃饭睡觉一样的需要,跟以前一样边听边琢磨,实在是做不到了,每天脑子有太多的事情要想,听音乐的时候还是放松一下;弹琴也很需要动脑子,不然白弹,感觉就跟上课一样,得预习复习,但归根到底一句话,学琴是为自己学的,所以有意思,所以也肯花心思。学琴,学任何艺术,其实本身就是一件很文艺的事情。或者说真正的文艺,就在自己心里。
所幸这两年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交流学习琢磨,收获了很多。最早德国的老王、小黄、超漂亮的stephanie、到后来的Ben、王博、现在的Manda、知华、Gophone,以及自己乐队的mike、耗子、还有刚刚加入的小石。大家都很喜欢音乐,但出于种种原因,有的人一直做,有的人就不做了,有的人一直有激情,有的人就淡了。也许,音乐只是一个爱好,有一段强烈一些,有一段就喜欢别的了?或者文艺只是个形容词,我今天很文艺,明天不一定?怎么样都好吧,能认识这么多有意思的人,能聊一聊喜欢的乐队和曲子,甚至能一起拿起家伙来一段,都是件很酷的事情。
下面列一张单子,祝福一下各位新老朋友:
祝德国的Gitters(我原来的乐队)越来越好
祝老王教的学生越来越多
祝Ben作出中国最好的电子
祝王博婚后幸福,有空还来排练,玩玩
祝Manda带的乐队越来越多,越来越超级大牌
祝Chaine越来越NB
祝G-eleven越来越NB
还有我们的PurpleRain, 越来越NB
2010年了,大家发财
二逼文艺青年 Le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