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侠客
UID261350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381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6-3-1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近买到了吉他大师Joe Satriani的新专辑《Engines of creation》,听第一遍时有点皱眉头,因为我以前不太喜欢电子音乐化的吉他独奏,况且我对Joe Satriani96年的同名专辑印象极好,总希望再有一张。但当我听到第三遍时,我还是松了口气——大师就是大师,姜还是老的辣!
很早以前在打口店里就听过Joe Satriani的一张吉他专辑,当时感觉好极了,热情饱满而又技艺精湛,我记住了专辑的封面——其实就是《Extremist》那一张,和作者的名字,可是就是不会念——事实上“乔.桑托安尼”的确不太好读,许多人叫他“崔萨尼”,还有人叫他“崔牛逼”,倒真是生动。后来我在G3的现场录象中见到了他的身影,感觉象个大和尚,还是属于“巫僧”一类的。随着听吉他音乐的增多,我逐渐买到了他的其他几张专辑,但没买全,据说是最好的《Flying in a blue dream》就没买到。我相信那是极好的专辑,因为“Flying in a blue dream”是那么美,他只用摇杆和滑音就创造出了如此丰富迷离的幻想空间,那是我在G3专辑中最为欣赏的曲子,每次听到时我都会闭上眼睛,感觉自己的身体仿佛在深蓝色的夜空中飘呀飘,下面是深邃的海洋,头顶是黄色的月亮和星星,突然天地洞开、金光万丈,整个身体象火箭一样向上窜去,眼前的天空变的蔚蓝而开阔…其实那不过是因为他突然变了一个调。我一直都没弄明白,为什么一首简单的曲子会有如此完美的效果,他不也是个技术大师吗?可能这和B.B.King一样,得用“感觉”这个词来解释了吧。
Joe Satriani早期的专辑《Surfing with the alien》是一张著名的专辑,当然还有更早的,我没见过。“Surfing with the alien”中精彩的技术展示让人叹为观止,后来在一个关于Joe Satriani的VCD中还有这首曲子的现场片段——估计喜爱吉他的朋友都知道我指的是哪一张——宽广的体育场,灿烂的阳光,沸腾的观众,和台上咬着嘴唇的Joe Satriani,他的左手象变魔术一样地精准地按弦、勾弦、打弦、推弦,时而晃动摇杆,时而大距离滑弦,然而在爆炸般的音效里音乐的层次丝毫不乱。突然他手型一变,右手拨片高速点击琴弦,配合左手的灵巧动作,制造出具有高度压迫感的快速音符,随即一个放肆的回授尖叫加以解决…够了(实际上画面也结束了),大家都知道大师的风范了。我曾把这一段放给一个朋友看,结果他的嘴张得大的吓人,可这才刚开了头呀!
《Surfing with the alien》中还有很多另人难忘的段落。你也喜欢“Always with you, always with me”吧,那MTV拍的多美呀;“Echo”中的泛音真是晶莹剔透;“Ice 9”是不是特别有现代感?另外一些比较硬的曲子也各有所长。总体感觉,《Surfing with the alien》虽然不是十分完美,但展示了Joe Satriani的技术和野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想象力。
《Extremist》相比之下更为好听,可以作为最初接触电吉他的入门专辑。但是好象太过中庸了,失却了部分想象力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我想可能是Joe Satriani在那个时期太追求商业化了,所以我对《Extremist》的评价低于《Surfing with the alien》。但是多首象“summer song”之类的经典曲目就诞生在这张专辑中。还有不能不提的就是“why”,我曾连续狂听过好几十遍。
《Flying in a blue dream》只听过几首,就不评了。从听过的几首看,肯定是相当不错的。
〈Dreaming #11〉象个玩笑,尽管还得过格兰美奖——因为实在太短了,刚把胃口吊起来就没了。可〈Dreaming #11〉的精彩程度还让你不得不去买一张,对此我只有苦笑的份。
〈Time machine〉是张双张专辑,有一张是现场,我对没什么新意的炒冷饭的做法极为反感;另一张我就没怎么好好听过。我相信又是一个商业化下的牺牲品。这是一张不该出现的专辑。
〈Joe Satriani〉是一张充满意外和惊喜的专辑。可以说,Joe Satriani再象〈Time machine〉那样走下去就毁了,但是大师毕竟是大师,〈Joe Satriani〉是我最为喜爱的吉他专辑之一。布鲁斯!Joe Satriani终于回归布鲁斯根源了。整张专辑弥漫着神秘、低沉的氛围,仿佛一个冥想的歌者,在某个静谧的黄昏进行关于往事的一场梦幻。Joe Satriani没有过多的沉溺于技术的追求,而相信这一点是很需要勇气的,在欧美那高手辈出的吉他乐坛,有一手过硬的技术仅仅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谁敢贸然抛弃技术去玩什么“理念”(原谅我使了个被扭曲本意的词)呢?Joe Satriani敢,他的确胆识出众。这张杰出的专辑证明了Joe Satriani是一位用脑子弹琴的高手,而不是恨不得长成六指的技术狂人。尽管这张专辑的根源布鲁斯风味浓郁,但那的确是Joe Satriani的布鲁斯,不同于任何一位传统的布鲁斯大师。事实上任何一位布鲁斯或偏重布鲁斯的吉他名家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有的很难用文字形容,比如Jimi Hendrix是疯狂,Stevie Ray Vaughan是奔放,Eric Clapton是精准,B.B.King是柔滑,Joe Satriani呢?Joe Satriani是超然和冥想,听他的布鲁斯,就好象打坐入静了一般(也许是他后来剃了光头使我容易有这样的联想),任凭自己的幻觉进入宇宙太空的某个遥远的角落,真的Surfing with the alien去了。不过好象〈Joe Satriani〉在中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别尽顾得他的某个学生而忘了本。
如果按时间推算,该到了G3巡演的时候了。G3就不用多说了,一场空前精彩的吉他盛宴。吉他发展到了90年代,其技术和效果已经比6、70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的确应该有这么一场“汇报演出”。虽然现在摇滚乐里吉他不象过去那样受重视,但仍不能被其他乐器所取代。G3巡演并没有复兴吉他英雄的时代,但至少使我们想到了那个时代。曾有人评价说G3中Joe Satriani弹的稍简单了点,我却觉得他是3人中最好的。他的“Flying in a blue dream”是全场最精彩的一曲,超过了Eric Johnson的“Zap”和Steve Vai的“For the love of God”而且在演唱“Going down”时也极为出色,最后在“Red house”里和学生Steve Vai比练起了技术而且丝毫不让,那时Eric Johnson就只剩下在旁边瞪眼看着的份啦。对了,G3巡演还是Joe Satriani发起的,有魄力不说,面子还挺大。
《Crystal planet》是一张华丽的专辑,其中电脑制作在其中占有了很大比例。Joe Satriani的乐队只有倍司和鼓,一切复杂音效全是他用吉他制作的,已相当丰满;加入电脑后,其效果更是得到的空前的提高。在我们印象中,技术大师往往和电脑音乐是势不两立的,或至少是两条路子,而Joe Satriani把它们做了有益的融合。《Crystal planet》有点象《Extremist》,有点中庸,好听之余,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感觉,技术上玩的太花了点。
最后就是《Engines of creation》了。这张专辑必定让他失去许多乐迷,也赢得了不少,因为电子味太浓了。我并不喜欢电子,但我喜欢Joe Satriani的电子,原因很简单——想象力。如果说一个吉他大师的确是一个大师的话,他不会停止对音乐的追求,可以是吉他方面的,也可以是吉他以外的。我说过Joe Satriani最大的特点是超然和冥想的感觉,那么这种感觉用电子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是很合适的。电子音乐是有点缺乏感情,但对于Joe Satriani来说,这不是什么坏事。整张专辑11首曲子前后衔接,一气呵成,冰冷紧张的节拍里,仍洋溢着神秘的音符。而“Until we say goodbye”里,则多少能找回往日的Joe Satriani。
我敢说下一张的Joe Satriani仍然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和惊喜,因为他就是Engines of creation。在目前还活着的吉他大师中,我最喜欢Joe Satriani。他证明了音乐要用脑子创造。
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