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侠客
UID997163
好友
回帖0
主题
精华
积分3406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09-7-13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
前言:
以下文字是我昨天在上音论坛上发的一篇杂谈,因近日在吉他中国论坛里看到不少类似的音乐认识方面的讨论,故而感觉有必要拿来此处与各位朋友交流一下看法,还望多提意见,十分感谢。
正文:
昨日有幸跟星星版主聊了天,自然也聊到了音乐,在谈到音乐审美的话题时发现小姑娘有些激动,一口气谈了很多,也启发了我的一些想法,所以在此简单谈谈。
我身边有不少搞音乐的朋友,无论他们宣称是“玩音乐”还是“做音乐”,就算没有观点也不缺热情,但不得不说,大多数人是为音乐而音乐。那为音乐而音乐有什么不对么?
西方曾有“为艺术而艺术”的论点,许多人奉为座右铭,因为这样的言语有一种让热血青年为某件对象献身的感觉,或者说有一种抛开俗世利益一心从事自我认为是崇高的事业的革命情感。个人能有这样的情感无疑是人类精神追求中的一种升华,但恐怕在人类跨入20世纪后这样的情感就会让人觉得有点欠缺。
现代意义上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无疑出自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但浪漫主义又是什么呢?如果现实足够美好,那人们何必再追求幻想世界中的“浪漫”呢?所以,浪漫主义恰恰出自19世纪令人绝望的社会现实:大机器的轰鸣打破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资本的流动扰乱了人们追求精神完善的心性,专制主义的接连复辟使前一个世纪的民主自由的理念烟消云散,人们发现世界并不因为现代化而变得更美好,它变得更令人无法接受了。于是,在整个欧陆文艺界渐渐脱离现实的气氛中,门德尔松从坟墓中刨出了巴赫,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迈克尔-杰克逊。
以上的类比也许是十分不恰当的,但我确实是想借这样一种不恰当说明一个时代中人们的普遍精神状态,那就是:在普遍的失望情绪中追求自我精神领域的再一次完善或救赎。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最初来源。那么,艺术仅仅是为艺术吗?我认为不是,艺术应该为人。
PS--就像我不能理解星星版主拍照有时只爱拍风景的做法一样,我对摄影的一贯看法是:没有人在其中的风景是令人遗憾的。
回过来讲,“美”最终是社会性的,不是自然存在的。正因为人的存在才赋予了世界美的概念。
当我仰望星空,我可以为造物主的无穷绚丽而惊叹;当我聆听巴赫,我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到某几个我从未生活过的时代与人类精神的些许特征;当我旅行到了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我会努力用头脑中的知识去感知某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民风,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孤独存在产生思考。这一切的情感称为审美,而那些玩音乐纯粹是为了一个“爽”字的观点无疑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
我无意去贬低别人的价值而抬高自己,更无意自以为是地装B,这些年学习和思考的历程让我认识到艺术的最终任务应该是对人类的关怀,当然,如果要说得更确切点,应该是在关怀完自己的基础上关怀周围的世界。
一条狗不会觉得星空有多美(当然,你可以反问“子非狗安知狗之美与不美”),因为星空的美是由于人类的恋家情结而产生的归属与拥抱的主观概念;一只猫不会认为勃拉姆斯有多美(当然,我也同意这只猫的看法,我对巴赫以外的德奥作曲家有强烈偏见),但对勃拉姆斯的审美取决于你对他内心情感与其所处时代的认识,这些观念将如何触动你心中某些隐藏着的和弦色彩,在那一刻它会在你头脑中产生无以言表的美。
美是一种情感,所以审美就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它无法脱离“人的存在”而存在。这个“人”可以是小写的个人,也可以是大写的人类,但如果我有资格表态的话,我更希望更多人能逐步往后者的方向上提高审美的认识。这不是世界存不存在绝对标准的问题,自然界或许不存在这样的绝对要求,但人类社会是存在这样的绝对标准的,而审美则是与人类社会共存共亡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