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中国新网址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75|回复: 46

[原创文章] 请大家一起来关注 阿尔罕布拉回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8 21: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吉他中国微信公众号
伊斯兰文明从公元八世纪从北非进入欧洲,在这里建立了著名的摩尔王朝。当时他们无疑是先进文明的代表者,不仅带来了新的农业技术,而且发展了数学、医学、地理学,连古希腊文献也在这里获得了良好的保存和译述。

    摩尔王朝统治这方土地七百余年,早已血缘相混,语言相溶,他们压根儿没有怀疑过统治的合理性。只有早年的历史记载才告诉他们,自己的祖先当初是如何从备份漂泊过来。

    然而,信奉基督教的西班牙人没有忘记,他们从一开始就酝酿着收复失地的运动。是这个运动提醒了摩尔人,事情有点麻烦。当时摩尔人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比西班牙人强大,因此有恃无恐,但那种深埋于土地深处的种子有的是时间。

    一百年、一百年地悄悄过去,北方的政治势力此起彼伏,收复失地的运动渐渐拥有了自己的领袖和据点。最后,变成了声势浩大的军事行为。摩尔人终于发现,自己已被包围,包围圈越缩越小,不可突围。

    这儿的人要算几百年前的旧帐了,最宽容的方案是自动离开。但摩尔人并不是刚刚来了几十年,还能找到出发的地点,而是早就在这里代代生根,已经不知道天底下何处可回。于是,雄健得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造就了一批没有地域安身的子孙,凄怨动人,着实可怜。

    最惊人的事情,是西班牙人打下了南方的绝大多数地方,只剩下格拉纳达一座孤城,而这场包围居然延续了两百多年!

    历史学家们提出过很多理由解释这场包围延续如此久远的原因,而我感兴趣的则是这两百多年两方面的文化心理走向。

    摩尔人当然开过很多会议,动过很多脑筋,想过很多活路,但在无数次失败后不得不承认,这是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王朝。

    这种绝望在开始阶段是悲痛和激愤的,但时间拖得太长,渐渐趋于平静,而绝望中的平静是美丽的。

    阿汗拉布拉宫,就是在绝望的平静中的精雕细刻。因此,它的一切讲究都不是为了传代,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进入了一种无实利目的的境界,这种境界纯净得如山间清烟,雪原散弦。

    我想,最准确的比喻应该是死前细妆。知道死前已临,却还有一点时间,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于是就细细装扮起来。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观者,不在乎评论,一切只给自己看,因此把最精微的心思也一丝不拘地投射其间。脸上没有泪痕,也没有笑容,既然毫无功利也就毫无情绪,只剩下最女性化的操作技术。

    什么时候,包围的敌军会把这一切烧毁、砸碎,甚至将我们的鲜血喷射在上面呢?这个时间很可能是明天,也可能再过百年。不管了,只顾一点点建造,一点点雕刻。这种心绪在世界各个宫殿间我没有体会过,惟有在这里体会了。

    一种无实利目的的生命倾泻,一种不考虑时间逻辑的审美创造,是西班牙南部的特产,我看与这两百多年密切相关。

    且来看看城外。

    数百年来收复失地运动的悲壮,先驱者抛掷生命的历史,使包围者们对格拉纳达城有一种潜在的敬畏。其实已经很容易攻下,但还是谋划长久、发兵数万,甚至御驾亲征。

    亲征的御驾是费迪南国王和伊沙贝尔女王,他们的联姻推动了西班牙的统一,现在剩下格拉纳达是统一的最后障碍了。在这件大事上伊沙贝尔充分展现了她惊人的魄力和才智,一方面利用了格拉纳达王国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各个击破,一方面又动员各地力量投入战争,甚至为了军费不惜典押自己的金银首饰。更令人佩服的是,在如此繁忙的前线帐营里,她还接见了一位希望获得远航支持的意大利人,他就是哥伦布。

    伊沙贝尔显然已经预见到破城后西班牙统一的必然,因此正在忧虑当一个多年追求的目标达到之后的下一步出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从哥伦布的滔滔陈述中看到了浩淼的前途。她给了这位到处求告无门的航海家一种信任的目光和语调,航海家走出营帐时举头四顾,已明白自己的归属。

    此时,在格拉纳达城内,雕栏花栋正簇拥着一个年轻的皇帝,他叫阿卜迪拉,有些中国书翻译成阿蒂儿,更显其小。他父亲因爱上了一位基督徒而被废黜,自己即位后就面临着如此危局。父皇的荒唐在于用爱情背叛了政治,明明满城人民要他举起伊斯兰的旗帜来对抗城外,因为此外再也没有别的旗帜可举,而他却把爱交给城外的宗教。阿卜迪拉不知道父亲这么做究竟是算和解、突围,还是投降,只可怜自己不明不白地当上了替罪羔羊。但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父亲,他对自己的职责也就认真不起来了。如果他有更多的学识,又会进一步知道连父亲的不认真也来自于历史的必然,而不是偶然的个性。历史留下了太多交融的缝隙,使一切冠冕堂皇的对仗全都成了自欺欺人的表面文章。

    这一切其实决定了阿卜迪拉的最终选择:弃城投降。因此费迪南和伊沙贝尔的密密层层的营帐顷刻失效。西班牙人认为是上帝给予的奇迹,数万人听到消息后立即齐刷刷地跪于城下向主谢恩,而实际上,真正需要感谢一声的倒是那位明智的年轻君王。他不可能力挽狂澜,但如果头脑不清,或想摆弄几个英勇的身段,也完全有可能导致对峙双方大量生灵死亡。

    年轻的皇帝找了一个边门出宫,走到远处一个山冈上又回头眺望,不仅暗暗垂泪。据说他母亲当时在边上说:“哭吧,孩子,一个男子汉守不住自己的功业,应该流一点眼泪!”

    一个王朝,一段历史,居然结束得这样平和。因此,连阿汗拉布拉宫最细微的花纹直到今天还在完好无损地微笑。我觉得,正是在这里,失败了的伊斯兰文明表现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好。

    那一天,是一四九二年一月二日。

    半年之后,哥伦布的远航船队出发。西班牙人开始谋求自己新的形象。

    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年轻的皇帝阿卜迪拉弃城出走时对胜利的基督徒提出一个条件,把他出走的那扇边门立即用墙砖封上。我在宫墙四周细细寻找,想找到那扇被封住的门,但宫墙太长,我又缺少线索,连一点可疑的痕迹都没有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1: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吉他中国抖音
我把这段文字 再次 复制下来 发到这里     邀请大家 一起来  时刻关注下 阿尔罕布拉 的历史   注意一下 每个弹这首曲子的人的 精神世界   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  有效行动  使得我们每个弹这首曲子的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1: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GC视频号
这几个关键词  我 都用上了   只是 把   精神状态  改成了 精神世界   觉得精神状态 这个词  有误导的嫌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1: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琴买鼓,就找魔菇
这首曲子我曾经完整的弹下来了  轮指技术 不过关   可能永远无法 将这种阿尔罕布拉的历史 尽善尽美的 展现给别人   不过也很可惜  现在又把他忘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1: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历史  两百两年 觉得让人映象深刻   一个曾经强悍雄健得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造就了一批没有地域安身的子孙,凄怨动人,着实可怜。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1: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以前弹这首曲子的时候 确实不知道这首曲子背后还有 这样的故事    如果当时在弹这首曲子的时候 知道这样的历史背景 可能现在不会把这首曲子忘掉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2: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 大家 都比较喜欢弹 高难度的大曲子  可是 这些大曲子的历史背景 好像关注的人不是很多  至少 我就没有怎么去了解过这些曲子 背后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2: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afzhu
   愿意来一起来聊会吗
发表于 2010-11-28 22: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討論是件很好事
不過你一句就回復一次
讓論談琴友看文章不能連慣
還要滑鼠上上下下  螢幕上上下下
真是累阿
耐心也少了
你覺的有趣有理  琴友不一定能接受
ps  以上我若分為7個回復可煩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2: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 谢谢你的意见 我一定把这个习惯改一下
发表于 2010-11-28 23: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也要进来顶!
楼主果然不是俗人。一个感性、复杂的音乐人。就是性格有点怪......
也难说,往往有才的人性格都怪......(心里话)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3: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确实也是不好意思  一怒之下  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话 请谅解
发表于 2010-11-28 23: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OLK002 于 2010-11-28 23:48 发表
谢谢  确实也是不好意思  一怒之下  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话 请谅解


就是让你怒啊。 一怒,有什么烦恼才能倒出来啊。(道歉的应该是我才对)

都是性情中人,以后多多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8 23: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曲子 不知道你弹得怎么样 应该技术 难关都过了吧
发表于 2010-11-29 0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OLK002 于 2010-11-28 23:59 发表
这首曲子 不知道你弹得怎么样 应该技术 难关都过了吧


实事求是,弹得不好、非常不好。

1、轮指不稳。(关键是跟我习惯的另一种轮指技巧经常发生冲突)所以一直没练好。
2、就算勉强弹下来,也还停留在用手弹,没用心......下次一定用这篇文章当思想背景酝酿一下再上手。
谢谢你的这篇东西,好东西。

[ 本帖最后由 鲁西亚 于 2010-11-29 00:2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29 06: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典故很早就看過了
但是還是無法練到讓自己&别人滿意
我想我不是練好這曲的料
发表于 2010-11-29 1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呃~~,楼上的兄弟们又把秋雨哥的文字拿来流传了,阿宫的粉丝啊,呵呵。LZ关于“精神世界”这个词我比较赞同。西班牙的古典音乐与欧洲中心的德奥古典音乐还是有区别的,德奥讲调式讲曲式讲结构,西班牙吉他音乐本质上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就会有民族特色的历史传说作为其“精神世界”需要演奏者表达出来。
发表于 2010-11-29 12: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写的垃圾文章简直是对阿宫和泰雷加的侮辱。
  对余秋雨及其恶心的文字不做评价,我仅就泰雷加《回忆》提两点:
1)泰雷加创作的这首作品跟摩尔人,阿拉伯人什么的没啥大关系,泰雷加是就西班牙整体文明和历史的基础上创作该曲的,该宫殿仅仅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话题的开头,当然如果你非要抬杠说泰雷家写这个曲子就是为了描绘该宫殿的,那也不能说是错的。

2)该曲建有浪漫派和古典派的多重风格,但思考分析时,不能忽略其古典风格的部分。曲式结构,和弦的构成等等都是比较“古典”的,泰雷加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个特点,从他的很多改编曲中都能发现这个特点。
发表于 2010-11-29 12: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巴赫 于 2010-11-29 12:42 发表
余秋雨写的垃圾文章简直是对阿宫和泰雷加的侮辱。
  对余秋雨及其恶心的文字不做评价,我仅就泰雷加《回忆》提两点:
1)泰雷加创作的这首作品跟摩尔人,阿拉伯人什么的没啥大关系,泰雷加是就西班牙整体文明和历史 ...

可能余秋雨不认识泰雷加,不过西班牙的历史文化少了吉他至少是让我感到些遗憾的,没有吉他音乐作为背景又让我感到些失落。作为一个作家你不能对他要求太高,他只是个作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3: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 很好感谢你为我们大家 提供了另外一条  去了解这首曲子的线索  就是    泰雷加  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动机 和源泉 的问题  以及他所想表达的思想的问题    余秋雨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  了解  阿尔罕布拉宫历史的线索   我们也很希望你能写一篇关于  作曲家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动机  与所想表达的思想内涵的文章
发表于 2010-11-29 13: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OLK002 于 2010-11-29 13:03 发表
楼上说的 很好感谢你为我们大家 提供了另外一条  去了解这首曲子的线索  就是    泰雷加  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动机 和源泉 的问题  以及他所想表达的思想的问题    余秋雨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  了解  阿尔罕布拉宫历史 ...

楼主说的应该是楼上的楼上吧?不会是说我吧?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3: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谁知道  一发上去 发现楼上已经换人了
发表于 2010-11-29 15: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文尔雅的艺术谈论铁,看不懂但要跟。。。
发表于 2010-11-29 15: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学者懂音乐的少些~~

陈丹青好像也还懂点~~
发表于 2010-11-29 18: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巴赫 于 2010-11-29 12:42 发表
余秋雨写的垃圾文章简直是对阿宫和泰雷加的侮辱。
  对余秋雨及其恶心的文字不做评价,我仅就泰雷加《回忆》提两点:
1)泰雷加创作的这首作品跟摩尔人,阿拉伯人什么的没啥大关系,泰雷加是就西班牙整体文明和历史 ...


发表于 2010-11-29 2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李巴赫 的帖子

提点不同意见,余秋雨的文字恶心不恶心暂且不说,各人有各人的好恶,只说塔雷加与《回忆》,我的看法如下:

1.巴赫兄的第一点我大体同意,塔雷加并不是单单写这一宫殿,而是通过阿宫做引子抒发对西班牙整体历史文化的感怀。但就什么是“西班牙整体文明和历史”我需要补充自己的看法,学习西班牙音乐文化的人一般应该知道西班牙的历史分三段:前伊斯兰时期,伊斯兰时期,近代时期。其中从8世纪到15世纪的伊斯兰时期是“西班牙文明和历史”极其重要的属性,它是今天西班牙文化的根基,也是其区别于欧洲基督教文明的独特之处(尽管近代以来它一直是天主教大国,但近代的西班牙天主教与欧洲发源于罗马时代的天主教不是同根的,这个以后有机会展开说),所以“跟阿拉伯摩尔人没啥大关系”这个说法我有异议,我认为很有关系,“阿拉伯人摩尔人”这个概念几乎可以是西班牙整体文明的同义词(当然我的说法有点夸张,这么说只是为了强调)。这也是我之前说到西班牙音乐描述的对象相对于德奥系而言拥有更具体形状的原因。

2.顺着就提到巴赫兄的第二点,你的说法算是印证了我之前心里的一个看法,即我之前一直认为塔雷加也就这首“回忆”能体现出其西班牙民族作曲家的特点,除此之外其作品都流于古典(像capricho arabe这种又属于明显的模仿东方调式不当导致的生硬之作,这么说肯定又会有人要劈掉我),所以,我不隐瞒我的观点,我对巴赫以后的德奥古典音乐持有强烈偏见,而塔雷加正是因为其这首相对不那么古典的“回忆”让我喜欢上了他。

3.既然巴赫兄说到了古典派和浪漫派等等风格,我正好再多说两句,作为我这种学音乐学而非以演奏见长的笔杆子而言,在演奏技术上这里很多琴友都可以做我老师了,但就音乐知识的认识方面正好接着巴赫兄的话茬子给各位琴友规范一下认识。

前些日子在上音论坛上讨论了一个关于马勒与德奥音乐的帖子,发现很多即便是专业学音乐的同学们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什么才叫“古典”(其实应该翻成“典范”更容易理解)?体现“古典”属性的不是曲式,不是织体(复调或主调),而是调式。

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就在于他将中古调式系统化,形成了今天主流音乐一致采用的大小调体系;而从海顿到贝多芬的贡献便在于“曲式”(比如被贝多芬发展到顶点的被后世顶礼膜拜的奏鸣曲式),之后关于以德奥为中心的欧洲古典音乐就是在这个框架内做工作。而西班牙民族音乐的崛起恰恰处在一个世纪以后(大约是19世纪70年代)德奥中心逐渐解体并向欧洲边缘转移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西班牙的民族音乐家们反倒通过模仿或改编德奥来使自己融入所谓的古典传统实在是让人感觉缺乏点民族自信,所以,鉴于我本人的反德奥倾向,我认为诸如索尔和塔雷加的一些所谓的古典作品难免有为莫扎特擦鞋的嫌疑(话说得比较难听,还望喜欢索尔和塔雷加的琴友们原谅,我也练他们的作品,因为我并不是从作曲技术上否定他们,但对于吉他应该西班牙化的观点我是强烈拥护者,我不隐瞒我的观点,不乞求一团和气,欢迎拍砖)。

以之前的“调式决定音乐属性”的论点出发,西班牙民族音乐本身不属于大小调体系,它属于西方阿拉伯调式的一支,称为“安德鲁斯调式”,或有些现代作曲家将其规范为“西班牙八声调式”。

当然,“回忆”这首曲子在调式上并非纯安德鲁斯调式,它有借用古典调式和曲式的方面,而且还用得恰到好处,比如三段式的曲式,比如三段之间采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转调方式等等,但它的民族音乐性显然更强。

[ 本帖最后由 一宁 于 2010-11-29 20:3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29 21: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是支持LZ的
讨论挺好 反应问题也好
不要像上次那样原因不说就直接带攻击性
发表于 2010-11-29 21: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一宁:

   西班牙作为一个国家及文化概念是从阿拉贡和卡斯蒂利奥的联合建立王朝开始的,伊莎贝拉女王统一了国家疆域,语言文字和经济秩序。而在此之前,是不存在所谓的“西班牙文明”的,只有在城邦林立诸侯割据下不成系统的一个个野蛮落后的粗俗领主们。这些人是摩尔后裔还是法拉克人都并不重要。西班牙人式开始大航海世纪成为欧洲颠峰那已经差不多是16,17世纪的时候了。从哥伦布时代起,西班牙作为航海文明和欧洲大陆最强盛的国家主导着世界秩序,直到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打败为止。帝国的最后辉煌是戈雅画中华丽丽的卡洛斯王朝,再后来就是被人欺负的份了。 事实上,所谓阿拉伯摩尔人的文化因子基本上已经根本找不到了,你所谓的“阿拉伯风格”,其实并不是从摩尔人那里留下的,而是大航海时代的交流产物。
发表于 2010-11-29 21: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的文字纯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那一套东西,但是余秋雨根本不了解西方文明包括西班牙的民族融合铸造过程。
发表于 2010-11-30 00: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李巴赫 的帖子

回巴赫兄:

那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又是哪儿来的呢?它们在伊斯兰时期分别是伊比利亚半岛西北和东北的两个基督教公国吧,前者是卡斯蒂亚族通过合并阿斯图里亚斯莱昂公国发展而来,后者是阿拉贡合并加泰罗尼亚而来,两者最初都是从阿斯图里亚斯山区抵抗伊斯兰入侵的西哥特族发展而来。PS:幸好我不会追溯到阿尔塔米拉岩洞时期,那个对于说明问题没有意义。

我承认我之前说法不够严密被你抓住了,西班牙的概念是近代才有的,源于卡斯蒂利亚,所以西班牙语也称卡斯蒂利亚语,就跟中文称汉语一个道理,所以,卡斯蒂利亚族之于西班牙好比汉族之于中国。您能说我们的汉族是在驱逐了蒙古和满清之后从近代开始才有的吗?或者可以说我们的汉族就是纯正的汉朝民族孤立发展而来的么?都不能。同样的道理,对于伊比利亚半岛我需要用一个更严密的历史地名,安达卢西亚,在这里中古与近代名称的不同不能代表历史文化的全然隔断。

巴赫兄的看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近代的卡斯蒂亚国家确实在民族性上获得了释放,但我要说很多学习西方文化的人难免落入欧洲中心论的调调中,从而称欧洲以外的文明历史为“野蛮”。您提到的伊斯兰时期“野蛮的城邦部落”就是一棍子打死的提法,恰恰中世纪中期以科尔多瓦为中心的安达卢西亚文明成为伊斯兰在西欧的明灯,它与东方的巴格达交相辉映,把欧洲自己的古典文明重新介绍给了荒蛮的欧洲(那时候真正荒蛮的是西欧,不是伊斯兰世界),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序曲。

我以前也是欧洲中心论者,谈什么都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后谈起,那是因为近代欧洲与基督教文明强势的话语权使得他们垄断了文化判断的价值观(就好比我们学西方音乐的人除了大小调式其他民族调式一概不知或认为极端次要)。其实中古以来的欧亚大陆的文化版图中基督教文明只是很小的一块(欧洲学者经常爱说那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那时候他们的天下其实很狭窄,只是他们不了解外面世界所以看不见),文明的繁荣之地在欧洲以外的3/4大陆面积的伊斯兰世界。所以,近代欧洲不是凭空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古典时代跳过荒蛮的中世纪直接自我继承而来。
发表于 2010-11-30 00: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一点,所谓的“伊斯兰因素”绝对不可能从西班牙大航海时代交流的产物,这么说就有点乱了,自从伊斯兰文明兴起后伊斯兰对于欧洲的影响是主动和积极的,而不是通过西班牙人大航海时代被被动接触到的,大航海时代的伊斯兰文明的主体民族已成了土耳其,波斯和印度民族,而阿拉伯民族此时已近局限在了埃及地区,处于土耳其奥斯曼国与波斯萨法维帝国绵延数世纪的拉锯争夺中,阿拉伯民族的再次兴起是19世纪初的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01: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哎真落伍啊 自己喜欢古典吉他 却发现 对西洋乐器的历史知识 一点都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02: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二位老师的文章感觉很吃力
发表于 2010-11-30 12: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宁 于 2010-11-30 00:07 发表
回巴赫兄:

那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又是哪儿来的呢?它们在伊斯兰时期分别是伊比利亚半岛西北和东北的两个基督教公国吧,前者是卡斯蒂亚族通过合并阿斯图里亚斯莱昂公国发展而来,后者是阿拉贡合并加泰罗尼亚而来, ...


     呵呵,我对比较主义相对论一向是不感冒的,历史学院派,文学学院派的人可以构建任何课题来避免研究内容的匮乏,同时借此逃避现实,遗憾的是“和稀泥”式的立论态度最终的结果,往往只是给落后的存在寻找合理性借口而已。学习理解西方文化并沉浸其中的人未必会成为欧洲中心论者,但一定会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来审视历史并指责当代同时憧憬未来,这样的态度,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热情的驱使,更是一种纯粹的博爱心理的作用,在中国,人们称这样的人为右派,小资产阶级市民主义, 自由主义者等等。

      关于西班牙的前世今生,基本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了,其实你我的分歧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大。想说的是西方文化取代伊斯兰文明和华夏文明成为世界主导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一定有其必然因素。这个因素表现在西班牙身上,人们看到的就是在强大势力影响下的制度的落后最终导致一个辉煌的民族从力量到文化上的全面衰退。没有必要纠缠于早期阿拉伯文明的历史作用,事实上,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是教会自身的发展。教会在文化艺术与制度上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塑造,将整整十几代人人塑造成虔诚,坚定,严格的早期公民,还有教会对于世俗政权的长期巨大影响力,这些都是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不可缺少的基础。(你不能光看基本巴黎圣母院等小说就认为教会里面的人全是混帐)如果脱离了这些基础一味地那阿拉伯文明的若干亮点去谈论西班牙的文明发展历程,那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

     大航海时代是早就西班牙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时期,鲜血与黄沙,洁白的船帆和蔚蓝的海洋,抢劫与征服,海外的金银珠宝。。。在长达上百年的时间里影响着西班牙人的性格与思想。全欧洲最优雅最有文化的绅士们成了抢劫犯和杀人犯。在地中海,在北非,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阿拉伯人杂居在一起,如果说那里没有伊斯兰文明的作用是打死也不相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20: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右派 这个词在这里出现 不知道 是为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文化取代伊斯兰文明和华夏文明成为世界主导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      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说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20: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话  应该是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 时期  侵略者们比较喜欢听的话
发表于 2010-12-1 1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巴赫 于 2010-11-30 12:08 发表


     呵呵,我对比较主义相对论一向是不感冒的,历史学院派,文学学院派的人可以构建任何课题来避免研究内容的匮乏,同时借此逃避现实,遗憾的是“和稀泥”式的立论态度最终的结果,往往只是给落后的存在寻找合理 ...


巴赫兄认为在一些事实问题上咱实际的分歧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大,我大体同意,呵呵,当然,在此我也不写长篇大论了,毕竟这是一个吉他论坛,说多了这些不直接相关的东西别的琴友看了也受不了。在此只提一点我认为我们间分歧特别对立的一处,兄弟我心直口快,也仅供巴赫兄参考吧。

这个比较对立的认识上的分歧就是:你把西班牙的伊斯兰属性过重地归于航海时代,而我认为这一点我实在无法接受,也请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大航海时代不是一锅粥,葡萄牙、西班牙和所有其他民族都不是毫无协商地搅在一起相互影响,大航海时代中特别是西葡两国是严格划分航海范围的,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以西经48度为界。这个“托德西拉斯条约”签于哥伦布启航后的两年,基本规定了今后一百年两国的航海势力范围,期间西班牙人因觊觎葡国人在东方的商业利益企图从西太平洋进入亚非,遭葡萄牙强烈抗议后作罢。所以,一直到西班牙海上地位衰落之时,它的船队几乎从未进入过传统欧亚文明的范围内,更不用说能带回多少阿拉伯文化元素。加之,15,16世纪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历史上最颓败不堪的时期,几乎要灭种了,之前提到过,因此大航海对于西班牙文化而言总体上是输出而非输入。当今西班牙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宗教性节日和活动都是伊斯兰时代两大宗教文明融合的遗产。

靠,说好不长篇大论的,又写了那么多,以后有机会聚会找巴赫兄闲扯闲扯吧,也希望各位琴友看到后别恨我,这是个吉他论坛,俺说了这么多无关的东西实在对不起各位。我会做回我自己的,呵呵。

[ 本帖最后由 一宁 于 2010-12-1 10:53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1 1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宁,你要多给论坛上的朋友们扫扫盲
发表于 2010-12-1 11: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OLK002 于 2010-11-30 20:05 发表
西方文化取代伊斯兰文明和华夏文明成为世界主导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      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说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他中国官方

GMT+8, 2025-1-23 07:14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