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DT,四五十岁的前卫金属乐队,音乐和事业都竟然在走上坡路。DT是一辆名副其实的战车,谁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行,即使在经历过大起大落,队友离去。在90年代初凭一张 Images and Words初露锋芒后,被愚蠢的唱片公司想以流行金属的方式包装,结果DT的不妥协导致了90年代中后期只有两张专辑和一张EP问世。这期间,唱片公司担心DT无法继续红下去,竟然找了Desmond Child帮DT写打榜歌(前者帮Bon Jovi写了You give love a bad name 和Living on a prayer,这太让人意外,BJ的才华啊!)。人们甚至一度认为DT会沉寂下去,然后默默无闻地曲终人散。但是,DT都挺过来了,千年交替之际,在Jordan Rudess入团并发行了<Metropolis Pt. 2: Scenes from a Memory> ,DT又一次蜕变,音乐更加天马行空,技术更加无懈可击,一次次颠覆着人们对摇滚乐的理解。人们看到的是不停进步,音乐上和技术上,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宗师级人物仍然坚持学习和练习,从来没停下来吃老本,绝不愧对不愧对前卫金属这个几乎由他们一手缔造的风格。
现场
现场就是现场,不是mp3,不是DVD,家里音响再好电视再大也和现场没法比,尤其是DT的现场。现场一年比一年牛逼,音箱不用说肯定是顶级的,JP的索罗绝不会淹没在乐器声中,声场层次也别好,每件乐器都能走出来,而且听下来耳朵不疼(这点很重要)。舞台布置上,从一块幕布,到有了投影,到三块投影,带如今三幅三拼菱形投影,加上一系列配合音乐的动画,视觉上越来越震撼,已然是大手笔制作。
DT这次的开场音乐是Hans Zimmer的Dream is Collapsing (Inception盗梦空间的主题曲),伴随着投影动画,营造出诡异紧张的氛围,全场起立,DT几位大爷出场,带来Bridge in the Sky。
James LaBrie
James LaBrie 加拿大人,年轻的时候快被包装成偶摇就是因为主唱长的还能看得过去。后来嘛,越来越胖,脸越来越大,还留起了大胡子,完全靠实力吃饭了。不过,现场的举手投足有严重的女性化倾向,动作很阴柔,偶尔拿着麦克风架子抡几下,下面的人都生怕他砸着JM。开始听DT的人可能最不适应的就是这个主唱了,没有Axl那么狂,没有JBJ那么磁,没有James那么man,没有Dave Mustain那么邪,总之,声音高但特点不足,也许DT的初衷就是找这样为音乐服务不突出自己的人。不过,这么多年都过去,听多了早习惯了,兢兢业业的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元老了。现场声音稳定,相当有范,不过一半时间都在后台,剩下四个人在台上狂飙。
Jordan Rudess
和JP对飚了十年,现今留着山羊胡的假老头子,这次和JP一起写了DT新专辑大部分歌。天才键盘手,钢琴神童,拿奖学金进朱莉亚音乐学院,后因追随现代音乐辍学,现已是前卫键盘领域的大佬(有这个领域吗?) 。
John Myrung
又一位王力宏校友,乐队中最神秘的一位,不苟言笑,一直在bass的位子上默默辛勤耕耘。他和JP现在是唯二两位未离队的创始元老。他先使用的MM为其特制的6弦Bass,据说是在5弦的指板宽度塞了6根弦,更适合他本人的演奏,产品还未上市。
Mike Portnoy vs Mike Magini
Mike Portnoy的离去并没有给DT战车带来多大影响,粉丝狂热依旧,专辑照样大卖。数月前他义无反顾的离开DT加入风牛马不相及的80后偶摇团体AS,大叔面对着一群90后的非主流粉丝,然后又在一堆玩票、致敬、翻唱乐队中徘徊,日子并不好过。自负的MP已经开始后悔了,前阵子他给乐队打电话说想回去,但一切都太迟了,千锤百炼加上千挑万选的Mike Magini已经是正式乐队一员,MP可以回家了,这就是狂妄加上脑子进水的下场。这个Mike Magini来者不善,曾在Vai和Extreme里都打过工,创造过几个速度世界纪录,大学学的计算机,给爱国者导弹编过程,加入DT前是Berkelee音乐学院的副教授,在王力宏的学校教书,(阴魂不散的王力宏)现在辞职下海了。MM年纪稍大,看起来很谦逊,不像MP那样世故和狂傲,也没有MP肩膀疼的毛病。新专辑里的表现大家都听到了,他不是在学MP,而是完全服务DT风格,和DT的音乐紧紧扣在一起。现场特别有一个环节,主唱JLB带着大家一起欢迎MM的加入,然后MM一段疾如狂风闪电的solo,这样的鼓手就是白给你,你敢用吗?
DT现场完全是侵入式倾听,毫无松懈,绝无冷场,思想高度集中,演奏哪些曲子已经不重要,关键是你在被DT的声音笼罩洗礼,这点就足够了。可恶的时间,两小时好似一瞬间,最后以Under a glass moon结束演出。最值得高兴的是,演出谢幕时,我果断冲到台前,跨过保安,和哥几个一一拍手道别,能量已被我吸收。